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千里通电话(千里通电话打一个成语)
渭河,之地,长安千里通电话(千里通电话打一个成语)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千里通电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千里通电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3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渭城诗意千载悠咸阳古原尽王侯——走进中华民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之都》的报道。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1000多年前,晚唐诗人许浑临渭水之滨,登高楼以怀古。此时,唐王朝江河日下,而诗人所见亦是满目飘零——秦代旧苑已成鸟下蛮芜,汉朝宫室形似秋之黄叶,客居异乡的诗人面对如千百金铃齐鸣般的触目之景,写下了千古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的感怀之地,正是中华民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大秦帝国之国都——咸阳。
咸阳新貌,资料照片,受访单位提供
自商鞅变法到荆轲刺秦,从楚汉争天下中沦为焦土到女皇武则天归葬乾陵,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北岸的古都咸阳,曾宫阙罗北极,千载坐盈虚;自周、秦至汉、唐,方圆800平方公里的咸阳原上,分布着27座帝王陵墓和2000多座陪葬墓——这里曾是风云激荡、雄图霸业之地。
“泾渭横秦野,逶迤近帝城。”历史上,咸阳长期是京畿重地。作为西出长安的首个大驿,一年之始的春季,古人多在此饮酒相送,折柳赠别:王维在渭城朝雨中劝君进酒,李贺在咸阳古道上衰兰送客;李白叹“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岑参道“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这里又是古道情长、诗意栖居之地。
近日,记者走进中华帝陵密集地咸阳,在渭城春色中看秦地山河,感汉韵唐风。
渭城诗意:折柳送别咸阳道
秦川万树春阴合,渭城丝雨劝离杯。翻开中国古代色彩斑斓、余韵悠长的送别诗篇,会发现“渭城”是一个颇具代表的作别之地。在一年之始的春季,古人多在此折柳赠别,渭水相送。唐代诗人韩翃诗云“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李白也曾在“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中“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关于渭城的送别诗,或许还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最有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中,王维以其“诗中有画”的写意笔法,轻描淡绘渭城之春,亦道出历来在此送客,多是西出长安、前往西域之地。
“飘飘东去客,一宿渭城边”,“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妨听渭城”……频频出现在古代送别诗中的渭城,即今咸阳——古时因曾置渭城县,故又有渭城之称。王维送别元二之地,在唐时的渭城驿(又称咸阳驿),此后西去沿线驿站连属,兴平驿、马嵬驿、武功驿……过安戎关后达于陇右,前往阳关、玉门关。
咸阳清渭楼,资料照片,受访单位提供
古代行路,不如现代之便捷。在王维所处的唐代,出京师长安往东南荆楚之地,可走蓝关古道,被贬潮州刺史的韩愈正是在此道上苦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通巴蜀则多走南向的秦岭蜀道,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若要一路向西,则需跨过渭河走咸阳而西出,穿河西走廊,直抵西域。
“西汉张骞凿通西域后,咸阳成为自长安西出阳关的必经之地。”咸阳历史文化研究者杨焕亭说,“汉唐时期,长安作为帝都,文人、诗人云集,而咸阳是京畿重地,距离长安城仅20多公里,乃西出长安第一站,渭城、咸阳频频现身送别诗,自是情理之中。”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小别”“话别”,古时西域是边塞苦寒、“春风不度”之地,西出阳关者多为保家卫国,或开疆拓土,或镇守边关,有时意味着生难料,或难再聚,因此咸阳之别或多或少都含有一丝“壮行”“诀别”的意蕴,所谓“不堪未别一杯酒,长听佳人泣渭城”。
如唐代诗人令狐楚所写“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诗中之别是少年壮志,是豪情万丈奔赴疆场;李贺名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则有悲壮意味;明代靳学颜之《渭城曲》“春风送客渭城西,折柳亭前落日低。骢马渐随尘影没,黄鹂飞上戍楼啼”,此中之别则语调低沉,怅然若失,有诀别之感。
咸阳古渡廊桥,资料照片,受访单位提供
古时桥少,再加上渭河季节涨水等原因,自长安进咸阳,往往是桥船并用。因此,咸阳道上的送别,除了在驿站、折柳亭外,还发生在桥头、渡口等地。
“咸阳境内,渭河横贯东西,古时渭水丰沛,水上交通便利,沿岸渡口星罗棋布,曾出现过安刘渡、中桥渡、两寺渡等重要渡口。”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讲解员苗陈介绍说,“至今每逢枯水期,渭河河道中仍矗立着数十根惨遭火烧、几近腐朽的木桩,经专家考证即为咸阳古渡遗址。”
作为“秦中第一大渡”,咸阳古渡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北上萧关、西出阳关、东抵长安者多由此渡渭,商旅、驼队、马帮……“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且垂柳夹岸,景色宜人,系关中八景之一,是送客的理想之地。“日暮咸阳古渡头,兼天波浪使人愁”,“客路风尘红照里,渔家寒火碧烟中”。渭水边的相送,往往是在野色苍茫、人唤斜阳中目送西边,渐行渐远。
咸阳古渡遗址,资料照片,受访单位提供
古道自迢迢,咸阳离别桥。文献记载,在战国时代,渭河上便有修桥之举。古时咸阳境内渭河上较为知名的桥有中渭桥和西渭桥(又称咸阳桥),咸阳原上的诸多送别,亦有此二桥见证。
中渭桥于始皇年间正式建成。《水经注》记载,中渭桥是座多跨梁式木桥,由750根桥柱组成67个桥墩,桥面宽13.86米,南北长524.4米。到汉朝时,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动常在中渭桥举行,据说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时,300多人的外交使团手持大汉之符节,在中原王朝的殷殷送别中,正是踏此桥而衔命西去,遁入苍茫起伏的咸阳古原……
相比于中渭桥,建于西汉武帝建元时期的西渭桥,又称咸阳桥,为西出长安必经之路,更显重要。唐诗中最壮烈的咸阳送别即发生于此。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军大败,士卒者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正是目睹了上述惨状,满腔愤懑的诗圣杜甫写下了千古名篇《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咸阳博物院三彩胡人单峰驼,资料照片
历史的诡之处在于,不久之后,咸阳桥又见证了杨国忠及整个唐王朝的仓促之别。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携杨贵妃及一众大臣,从长安仓皇出逃,相传路过咸阳桥后,杨国忠为阻止叛军追赶,下令火烧咸阳桥,如惊弓之鸟般地告别了都城长安。
公元756年,正是在咸阳境内的兴平马嵬驿,玄宗随行将士处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贵妃自尽。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命运节点上,目睹无数历史风云变幻的咸阳,又见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永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