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申辩篇 柏拉图申辩篇
苏格拉底,智慧,雅典申辩篇 柏拉图申辩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申辩篇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申辩篇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曾盼(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助理)
公元前399年,希腊雅典,在这座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城邦里,501名陪审员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审判。70岁的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败坏青年”的罪名。
由此,苏格拉底展开了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场申辩,但他却未能说服陪审员,最终以121票之差落败,被判处刑。如果了解“此时的雅典”和“苏格拉底的罪行”的读者,对于这个结果或许不会太意外。
因为,此时的雅典,刚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斯巴达的蹂躏中获得一丝喘息之机;
此时的雅典,民主派刚从“三十僭主”的血腥残暴的寡头统治下夺回政权;
此时的雅典,早已不复伯里克利时期的辉煌与荣光,随处可见的是人堕落与追名逐利的戏码。
于是,在频繁的政权交替之下的雅典公民如惊弓之鸟,已然容不下对权威与民主的丝毫质疑。
然而,在这座已然沉睡的城邦里,苏格拉底却一直在扮演着“马虻”(叮咬马的苍蝇)的角色——他指出粗糙民主的虚伪与不足;指出人们的无知与愚昧;他甚至指出当权者的昏庸与荒谬。
他说雅典就像是一匹很大的马,因其大且逐渐老去而日益懒惰,而他自喻为“马虻”,不断叮咬着,省察着,刺激着这匹马,试图唤醒这座城邦和他的市民。更何况,这只“马虻”被认为与曾经的寡头统治者交往甚密,于是,对他的指控成为必然。
事实上,控告者并非要置他于地,但苏格拉底在最后的申辩中,明知妥协便可有生的机会,而他分明是在“求”——他选择忠于自己的信仰和精神,为自己申辩,为光荣的雅典申辩,也为哲学申辩。在他一生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审判中,依然试图唤醒他的同胞们:
他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他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自己一无所知。”
他说“高贵的公民啊,你是雅典的公民,这里是最伟大城邦,最以智慧和力量而闻名,如果你只关心钱财,仅仅于名声和尊荣,既不关心,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和自己的灵魂,你不感到惭愧吗?”
即便最终被判处刑,也只是从容而平淡地留下一句“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但最后,这份申辩彻底“失败”,苏格拉底败诉身亡,从这个意义而言,这份“失败”的申辩,绝非申辩之典范,而是一名哲学家的自白。正是这份自白,深深的震撼了在审判现场的他的学生柏拉图。于是柏拉图用他的生花妙笔,将当年从审判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便有了此书——《苏格拉底的申辩》。
1 申辩之始:苏格拉底为何被指控?
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名是“不敬神、败坏青年。”
前文已从时代背景探究苏格拉底被指控的原因。在苏格拉底自我申辩中,他从另一个视角,讲述了一个故事,阐述了自己为何被指控,以及自己为何无罪。
故事源于一则神谕。苏格拉底的朋友凯瑞丰从德尔斐神庙那里带回来一个神谕———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智慧的人。那时的人们,对神谕笃信不疑,但苏格拉底却心有惶惶,他自知自己并没有什么智慧,又如何能成为世界上最智慧的人?但神不会说谎,为此,他开启了一段“证明自己无知”的漫长之旅。
他不断地去挑战被公认为最有智慧的人。
他先去访问被大家认为智慧的政界精英,他发现这些人认为自己智慧实际上并不智慧,最终的结论是——政治是一个和智慧毫无关联的职业。
他又去拜访了诗人,拿出他们的作品询问其中的含义,他们却无法说出所以然来,原来诗人依靠的是来自神赐予的、捉摸不定的灵感。
苏格拉底最后去访问匠人,发现他们由于本行事业干的好,就都认为自己在其它最重要的事情上非常智慧。
他说:
“这些能工巧匠们和诗人们有一样的毛病———因为能漂亮地完成自己的技艺,他们一个个就自以为在别的事情上,哪怕天下大事上,也是最智慧的———他们的这种自以为是遮蔽了智慧。”
在这场漫长旅行中,他与那些“充满智慧的人”展开一场场关于“虔诚”“忠诚”“正义”的论辩,常常会将其辩驳得哑口无言,让其陷入尴尬的境地,并因此不断招致非议与怨恨,而他却声名鹊起,甚至有不少青年学生也效仿他的做法,不断去挑战权威,证明权威的无知与虚伪。苏格拉底认为,正因这种四处树敌的行为,最终招致了被控告。
他讲述这个故事以证明自己无罪,因为他在虔诚地践行神谕,却因此被冠以“不敬神”之罪名,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因为“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敬神却一生遵从神明之指示呢?”
在我看来,在审判台上的苏格拉底无意于证明自己是否有罪,他更是借公审之契机,向雅典公民阐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试图去唤醒他们的灵魂。他向雅典公民阐述了自己对神谕的深刻思考——神谕绝非直接表达、浮于表面之意,它像是一个令人难解的谜,遮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真正的意旨要穿过层层面纱后才能理解。
表面来看,神谕说,世界上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似乎苏格拉底就是全知全能,但他自知事实并非如此,若非如此,神谕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不断的思考中,他找到了一种自己拥有而那些“所谓的智慧之人”并不拥有的智慧——无知之知。
“神谕并不是说苏格拉底最有智慧,不过借由苏格拉底的名字,以我为例,提醒世人,仿佛是说:世人啊,你们之中,唯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他自知其智慧实在不算什么。”
苏格拉底由此领会到神谕的深意,并感受到一种神圣的使命:“现在,我相信,我了解,神派我一个职务,要我一生从事爱智之学,检查自己,检查他人。”
于是,他以“马虻”之职责要求自己,不断去叮咬着、审查着、刺激着雅典和他的公民,企图去唤醒他们,让其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由此去追求自身美德与世间至善。
即便最后的审判中,他也不遗余力地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
从这个意义而言,这场申辩绝不止于苏格拉底的一次自我辩白,更是他向雅典公民所传递的思想的一个窗口。他向雅典公民们传达的是:自知无知是真知之始。
至此,读者发现,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某种转换——庭审中本应为自己申辩的被告反而成为了俯视整个城邦的审判者,他宣读着悲壮肃穆的判词,传达着自己的毕生所思所想,试图去唤醒沉睡的城邦和那里的人们。
2 申辩之谜:苏格拉底为何甘愿赴?
既然苏格拉底自认为无罪,且按照当时雅典律例,只要他放低姿态,让亲友乞求陪审团的怜悯便可有生的机会,为何他却甘愿赴?
我想,答案藏在这句话里——
“逃离亡并不难,但逃离邪恶却难得多。”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经过理省察而立志追求自身价值的人,不会计较生,其唯一的评判标准只在于自身行为的是非与善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