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恚怎么读)-晖怎么读
战争,文中,本题(恚怎么读)-晖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筠:一说抗美援朝大家都知道五大战役,知道上甘岭,知道奇袭白虎团,却对长津湖战役比较陌生,而这事实上是中美两军主力部队的直面对决。历时十几天的长津湖战役成为朝鲜战场的重要拐点,迫使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被全部赶回到三八线以南。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一场决定的战斗,改变了世界格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有幸在原20军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这段战史也比较了解,所以在从事专业写作后,就把这前十几年的积累拿出来创作了45万余字的长篇小说《长津湖》。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需要人们知道。
中青报·中青网:作为描述真实历史事件的小说,真实与虚构如何把握?
王筠:抗美援朝战争是真实存在的,包括几大战役和一些著名的战斗,写的时候无法回避,需要建立在这样一种坚实的基础上。虚构,是一种文学写作的手法,但也是在真实脉络上梳理出来的。有的虚构,可能比真实还要真实。通过一些梳理、分析、研究,你进入了那种战争的状态,包括环境、心理、文化等等,自然就会写出一种战争的真实感。
中青报·中青网:写战争,你想写出战争的什么?
王筠:抗美援朝是一块画布,它所描绘的是人类的战争。战争文学的写作,首先要有正确的战争观——战争到底是什么?于我而言,战争文学关注的还是战争与和平,揭示的是战争的残酷。战争文学的写作,本质上是呼唤正义与和平的,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和平。就像我在《交响乐》的扉页上所写的:“战争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战争的终极目标在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古老恒久的命题,所以战争文学写作也是一场曲折的旅行。
中青报·中青网:你希望读者看完你的小说能得到些什么?
王筠:关键是抗美援朝的精神——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牺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敢于担当、敢于付出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能战、敢战、胜战,就是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通过阅读、观看这些关于抗美援朝的作品,文学也好,影视也好,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志愿军前辈们,跨过鸭绿江时背负着一种怎样的信念。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会明白战争永远都不属于国家之间的必然选择,合作、尊重、包容和爱才会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0月2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筠之所以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发现历史比教科书上的复杂,探究的想法让他有了写作的动力。
B.在还未创作之前,王筠有意识地接触并了解抗美援朝老兵的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加深了他对这段战争的认识。
C.王筠的创作均以长津湖战役为题材,既是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也因为它并不为人知,还因为作者对它较熟悉。
D.当被问及历史与真实的关系如何把握时,王筠提出了“虚构是文学写作的需要,有时,虚构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文学理念。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作为采访者,在采访中关注作家的创作过程,期待通过这次访谈,让广大读者对战争文学有所了解。
B.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注意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事及理,试图挖掘出战争文学背后更深沉的文化意蕴。
C.王筠作为创作者,在对话中谈到自己亲自了解的长津湖老兵的故事,读起来让人感动,也使得文章的可信增强。
D.王筠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引用了《交响乐》的扉页上的一句话,是为了证明“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古老恒久的命题”。
6.从访谈中可以看出王筠能创作出成功的抗美援朝作品,有哪些主观因素?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定军山前话武侯
杨建民
汉中西北数十里,是名城勉县。出勉县城,涉汉水南行约十里,便见东西绵延十数里的一段山脉。山脚下云烟缭绕间,一片参天古木,森森然然。树荫掩映处,一院宏伟建筑,坐落其间,这——就是一代英杰的安卧之地:诸葛武侯墓。
陵墓背倚的这段山脉——定军山,不甚高大,可颇有名气。东汉末年,这里是古战场。有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参与的三国争战中,蜀方名将黄忠,在此凭山据险,俯冲疾击,大破魏军,力斩魏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自立“汉中王”建下首功。
抵得武侯陵区,一面高大的青色照壁,迎面而立,肃然气象,令人神凝。壁后,一条活泼小溪,一见便如水过心,满身清畅。抬头,墓庙大门呈现眼前。庙门木匾,横书“武侯墓”三个大字。进门是殿院,规模不大,青砖铺地,十分雅洁。迎面,是一座大殿,殿中端坐着诸葛亮清隽塑像:手执书卷,羽扇纶巾,仪态悠然。两侧塑有琴童,关羽、张飞后裔关兴、张苞分别伺立。龛顶悬“万古云霄”四个苍劲大字,对武侯诸葛的精神品格做了最充分评价。殿内环壁,镌刻着相传岳飞所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文辞恳挚,笔意清畅,将先后两位精忠报国之士的精神融为一体,堪称合璧,异常可观。
大殿院中,悬挂有多副后人表达心情的联语。其中一副颇为精彩:
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穿过大殿,便是诸葛武侯大墓。墓走东西向,头西脚东,学者认为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冢堆高约六米,四周五六十米,环围起砖。墓前一小庭,内树“汉丞相诸葛武侯之墓”碑一座。大家缓步环绕大墓一圈后,齐立碑前,双手合在胸间,向智慧先贤虔敬鞠躬致意。墓后有两株巨大古桂,传为诸葛落葬时所植,至今枝繁叶密,浓荫蔽墓,号“护墓双桂”,真可谓树木含情。
陵墓周围,是一个不大的院落。院中生巨树,大多为松柏两种,矗立参天,冠盖如云,岁月久远,人传称“汉柏”“唐松”。据说古柏原有五十四株,象征诸葛亮五十四生年,现仍存二十余株,有古柏树干可凭三四人合抱,株高竟达三十余米。经鉴定,柏龄达一千七百多年,可以推知为埋葬诸葛亮时所植。
诸葛武侯落葬此处,从史料看来,是其自我选择。当年,他以沔地为根基,开始了他一生最费心力的向北征伐。三度伐魏后,他将府营迁到这后来安葬他的地方。此处前横一江碧绿的汉水,背靠草木繁茂,绵延起伏之定军山,开阔而稳妥。山水形貌,应该深深吸引到常年颠沛征战的诸葛亮。可惜,数度北伐最终不能成功。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率兵北上,凭据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阵。长期操劳,心力耗尽,一代高士病逝军中。临终遗命:“因(定军)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我们去参观那天,正值风雪交加,天地萧疏。但进得院内,却并不清冷。大殿前的铜炉,插着一排排香烛,青烟缭绕。瞻仰之人,多神情肃然。正在播放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音乐,又烘托出一种惨烈而壮大的气氛。那轰轰烈烈的“一时多少豪杰”,又一一从我们胸间走过……此情此景,不由人不临墓伫立,思绪万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