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过零丁洋拼音版 过零丁洋拼音版原文
中国,中餐,美国过零丁洋拼音版 过零丁洋拼音版原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过零丁洋拼音版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过零丁洋拼音版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提示: 一部中餐的世界漂泊史,就是一段移民的融合史,生活的变迁史……
“史密斯夫妇”(Mr and Mrs Smith),这是双椒川菜馆(Pepper Twins)的一道名菜。不久前,因美食鉴赏家布雷特·马丁(Brett Martin)将之评为“年度开胃菜”,并在某杂志刊文推介,使这家馆子的这道菜,在中国也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不少中国媒体将“史密斯夫妇”称为“夫妻肺片”。
这家在美国美食点评网站Yelp好评如潮的馆子,仍使用邮政式拼音法,将“四川”拼为“Szechuan”,看似凡事遵循古法,而其“史密斯夫妇”所用材料,却根本没有中国传统夫妻肺片那般繁杂。浏览双椒的网上菜单,发现“史密斯夫妇”的食材标注是“Beef tendon”,翻成中文就是牛腱。更贴切点说,这道菜该叫做“麻辣牛腱”。
和许多流行欧美的中餐菜肴一样,经历了跨洋的漂泊,这道菜早就变了味儿了。这当然与流传到的地方本身的风土人情有关,许多时候也与就地取材的局限有关。一部中餐的世界漂泊史,就是一段移民的融合史,生活的变迁史……
交流,来自全球化加速
将一道川味麻辣牛腱称为“史密斯夫妇”,确实是神来之笔。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史密斯夫妇》,影片风格感麻辣,带有SM剧情,在美国知名度可不小。
史密斯(Smith)英文本意为铁匠。可四川人发明的夫妻肺片,最初还真不是铁匠做出来的。其源自20世纪早期成都街头饭摊,有提篮叫卖凉拌麻辣牛杂碎片边角料,引得一些拉车的、穷学生等经常光顾。这些个边角料,人称——废片。
1930年代初,饭摊老板郭朝华夫妇将之精细化后,在半边桥附近开起了馆子,请来大书法家赵蕴玉给题写店名,这时候,“废片”改成“肺片”就显得比较妥帖了——尽管因为口味需要,菜里并没有牛肺切片。
这道麻辣夫妻肺片,追根溯源,恐怕得叫“郭氏夫妇”(Mr and Mrs Guo)。流传到美国,进入大馆子,那牛杂碎片边角料之类就不能再用了,毕竟,两国人民饮食习惯不同——美国人忌口动物内脏者多,店家于是顺势而为,采用牛腱作为食材。
我觉得,在川味小吃中,比夫妻肺片更接近“史密斯夫妇”的,反而是一种小碗红汤牛肉。美食家逯耀东在其《肚大能容》一书中,记载了做法——“将大块牛肉入沸水锅汆去血水后,入旺火锅中煮沸,再用文火煮至将熟,捞起改刀,然后将郫县豆瓣剁茸,入油锅煸酥去其渣成红油,以清溪花椒与八角等捆成香料包,与葱姜入牛肉汤锅中,微火慢熬而成,其汤色泽红亮,麻辣滚烫,浓郁鲜香。”如果那捞起改刀的牛肉采用牛腱,又直接麻辣凉拌而不是重新置入汤中,岂不就是“史密斯夫妇”么?
如果再追根溯源,川菜中的牛肉、辣椒等,要么长期以来不算中国人固有的吃食,要么是来自海外。
在中国,汉族人长期以来视牛为生产工具,绝少吃牛肉。譬如宋代,就禁止一般人杀牛,即使是役牛老了,都必须到县衙请示批准才能宰杀。随便吃牛肉,在许多朝代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水浒》里那些造反英雄以吃牛肉、喝酒为美,显示的本就是一种反抗意识,非常人所能及。
辣椒原产中美洲。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全球化进程加速,明代万历年间,辣椒传入中国。
至于川人开始广泛吃牛肉的时间,比广泛吃辣椒的时间更晚,要到20世纪中前期。抗战时期,来自美国的飞虎队飞行员来到四川,逯耀东所说的小碗红汤牛肉受到追捧。
但最初推介中餐的美国人,可是要比飞虎队早上百多年,在鸦片战争以前,美国就有人知道中国餐饮之趣。
早在美利坚合众国建国的第六年,1784年2月,“中国皇后”号就从纽约港扬帆起航,开启了首次中国之旅。经历了大半年的时光,直到当年8月下旬,“中国皇后”号终于到达澳门,并在这里获得了清廷官方颁发的通行证,获准进入珠江。
零丁洋上,带着“中国皇后”号进入广州黄埔港的,是一位中国引航员。直到船只抵达广州港前,船上的美国人并没有体验过中国美食。然而,在《来份杂碎: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作者安德鲁·科伊(Andrew Coe)看来,正是这艘商船,开启了美国人领略中国餐饮的道路。不过,即使进了黄埔港,“中国皇后”号的船长塞缪尔·肖的日常餐饮,仍是西餐。起居亦有定所,去处一般也只能是两广总督接见外国贡使的地方海幢寺,最多还有陈家园附近。但比起英国人马嘎尔尼来,来华目的更多是为了做生意的塞缪尔·肖此行,还是相当令他自己满意的——用美国带来的西洋参,换回中国的茶叶,在中美两地都有利可图。而马嘎尔尼则不同。同样是到华以后仍吃西餐,马嘎尔尼所见是乾隆盛世之下小民的悲催。在法国作家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记录了英王钦差马嘎尔尼对大运河边中国小民的描述:“他们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尽管马嘎尔尼对中国的描述,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写遍地是黄金的地方,有着云泥之别,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随着“中国皇后”号开通前往广州的商路,美国各地的船只纷纷前往中国。在《来份杂碎: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年份——1819年。这一年,一个叫布莱恩特的商人,受中国生意伙伴之邀,参加了一次宴席。对于这桌席面,布莱恩特做了较为详尽的记录:
“20道菜肴形态迥异,但用同样精美的瓷器盛着端上餐桌,其中有汤品、胶状菜和五花八门的炖肉丁土豆,还有中国人的至爱美味——幼鸡鸡冠。”令布莱恩特惊讶的是,餐桌上看不见整块的肉或整只家禽。据科伊称,布莱恩特称这些中国菜为“杂碎”(Chop Suey),“杂碎”一词由此风行,用以形容中餐。
1842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泰勒委派顾盛(Caleb Cushing)以专使身份来华。临行之际,顾盛发誓称,要不惜任何代价,与中国签订通商协议,哪怕是必须在中国宴席上品尝“杂碎”——搞得似乎中餐很难以下咽一般。1844年7月,顾盛的愿望得遂——中美《望厦条约》签署。
移民带来的吃食
正是顾盛跑来中国的时候,美国开始建国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扩张——排挤走英国在北美西部的残余势力,向南取得了墨西哥不少领土。与此同时,去美国西部淘金的热潮开始涌动,之后又有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建造工程。大批华工进入北美。带来的亦是家乡风味。
1849年,据称是北美第一家中餐馆的“广东餐厅”在旧金山杰克逊街开业。没错,馆子名字就叫广东餐厅(Canton Restaurant)。当时的本地报纸称,约有300多名华人聚集于此,共享晚餐。不久,许多白人淘金者也跑来用餐。
类似的例子除了在北美,亦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发生。最初的中餐馆一定是广东风味的。原因在于19世纪中叶走出国门打工的大多是广东人,这一群体被称为“金山阿伯”。随着澳大利亚墨尔本、新西兰但尼丁等地发现金矿,从广东出发的人们坐船出了零丁洋,有的继续向东,横穿太平洋前往美国旧金山,也有人取道向南,奔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新的金山。
上一篇:小z妹妹 斗鱼小z视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