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载誉的拼音怎么写-载誉加推什么意思
于漪,教师,学生载誉的拼音怎么写-载誉加推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于漪的这一小举动,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边看边做动作,学得专注,学得快乐。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进而充分领会了文章蕴含的内在价值。
于漪带教过杨浦中学77届的两个年级组,在那个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年代,于漪冒着风险抓文化学习,稳定教学秩序。1977年恢复高考,其中两个“快班”全部考取了大学,单是被复旦大学录取的就有9人,年级组被评为市先进集体。许多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都发展得很好,为社会做贡献。
对所有学生,于漪都是满腔热情满腔爱,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困难的学生,她都是不离不弃,关爱倍加。
杨浦中学75届学生小蒋本是班级里的“皮大王”,父亲对他管教无效,把他赶出家门,并对于漪说:“这个儿子我不要了!”于漪好心劝说,并把小蒋带回家,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照料。
于漪说:“对孩子是要丹心一片的,其实孩子本质是好的,不过沾染了一点灰尘,帮助他掸掉就好了,孩子懂得老师对他们的好。”
于漪有个习惯,她会关心学生很多年,只要有难处,她都会帮助。于漪仍然关心已到中年的小蒋,听到他从商资金周转有问题,于漪说:“你需要多少,我想法来帮助你。”这句话让小蒋感动不已。
于漪班级曾有一位学生患有肺结核,每个月需要服用两瓶当时最有疗效的雷米丰,一瓶6元钱。学生家里拮据,于漪心疼学生,就用自己的工资给孩子买药吃。那时候,于漪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72元,上有老、下有小、不宽裕。她连一根油条都舍不得吃,自己的儿子直到28岁结婚,才第一次穿上了皮鞋。
“双线改革同时并进,聚焦于语文质观的变革”
于漪对于教育,有着热忱的追求。改革开放之初,面对着动荡岁月中百废待兴的校园,饱经风霜的于漪毅然担起重续与发展60年代初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
前奏曲是1977年11月17日,上海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于漪记得,《海燕》是自己选的,因为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基础教育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教师思想获得了解放,甩开膀子抓教学抓质量。
于漪虽然不是汉语言文学科班出身,但她反而觉得站在“语文外面看语文”,更能发现诸多问题。
她从教文育人的高度出发,从两个方面探索改革双线并进,以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活跃”是听课教师最常用来评价孩子们的课堂表现的词语。在于漪看来,教师“一言堂”的课堂结构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过程除了传递知识,也是学生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锻炼思维的时机。“课堂教学要从单一线模式,转变为面向所有学生的网络辐射模式。”于漪说,每个学生都是会发光的个体,教师教学设计应该立体、问题设计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一直以来,于漪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语文究竟是什么学科,学生学习语文应该达到怎样的目的,语文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究竟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时常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传授与训练抓得很实,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当做软任务,很少考虑。因而,语文教学的实用功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于漪认为,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绝非单一功能,而是多维的、综合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应试教育泛滥,语文学科被工具所左右,于漪深入研究语文学科的质和功能,撰文《改革弊端,弘扬人文——关于语文教育质观的反思》,提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而且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述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即不但有工具属,而且有人文属。工具和人文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面对应试教育余波,工具理在学科的主宰,价值理在学科的缺失,上世纪她就提出并实践“对学科教学体现德育的探讨”。新世纪,她又提出语文学科教学要“德智融合”,即要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融合,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这与现在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完全一致,获得全国的认可。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一些学生曾做过这样一项统计:笔耕不辍的于漪至今已经发表过531篇文章,37部专著,还有100部合著及主编的作品。这诉诸文字的作品实际上就是她教育改革的心血吐露。
“用精神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
讲台之外,于漪还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1987年,在于漪的倡导下,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成立。该学会常务副会长俞玲萍介绍说,为了给广大教师搭建展示自我、交流教学心得的平台,学会先后推出了“特级教师在讲台”“新秀在课堂”等系列活动。
于漪说:“展示的过程就是钻研业务,培养良好师德,促进精神成长的过程,参加展示的一个,得益的却是一批。”
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于漪在学校创设了师徒带教“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学校培养领导小组、校长室培养教师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教师培养有计划、有目标,理论学习、教学教育实践全方位发展。重在精神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比如课堂教学实践,听课目的不在打分评价,而在深入研讨,探索学生认知规律,并切实指出改进的路径与方法。“让执教老师真切感受到上一课就攀登一个台阶,为成长而快乐。”
于漪主持语文名师培养基地,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尽心尽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如,作为一名非师范类毕业生,曹杨二中语文教师金薇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语文学科与学生德育教育的相关。在加入了于漪老师德育基地后,于漪指导她如何上好一门公开课,连板书怎样设计、书写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
在于漪的发掘和培育下,一批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涌现出许多有理思考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学专家,教学能手,恩泽莘莘学子。
但于漪总是说,她从中青年教师身上获得许多滋养,正是由于年轻教师的启发,于漪善于认识新事物,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从来是双向的,正是由于这些老师的时代活水,才使我这个老人上下求索,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一辈子做老师,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不懂的东西太多太多,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教师与'学’为伴,生命才会有活水流淌。”
【记者手记】育人,让于漪老师永远青春
“耄耋老人”如今是于漪老师又一个“标签”,可是在记者眼里,于漪老师还很青春。
每每谈及教育话题,于漪总是慷慨激昂,一聊几个小时都不会觉得厌倦。她回忆起几十年前学习的细节,能够复述出老师的话语,反思现状,又能透过现象直击教育的本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