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载誉的拼音怎么写-载誉加推什么意思
于漪,教师,学生载誉的拼音怎么写-载誉加推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载誉的拼音怎么写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载誉的拼音怎么写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物小传】
1929年出生的于漪,是全国首届特级教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提及中国基础教育思想的变革,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的不断演变,于漪的名字不得不提。过去67年时间里,她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于漪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示范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课例,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
“于老师,祝贺你!”一开门,从厦门远道而来的语文教师许序修与全国首届特级教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紧紧握手。“我是于漪的学生和同行,得知她成为改革开放先锋人物,我们基础教育界的老师们都十分振奋!”
再过一个月不到,于漪即将迎来90岁的生日。算一算,这位耄耋老人,比新中国还整整大了20岁。许序修还为于漪带来一幅字:“大德必寿”。他说:“有高尚道德的人,生命也会有更多的色彩,于漪老师是所有教师应该学习的榜样。”
日前,于漪作为基础教育界唯一代表,获颁“改革先锋”奖章。她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从北京载誉归来的于漪,愈发忙碌了。她放不下学校里读书的莘莘学子,更惦记着在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着的种种变革。记者再次到于漪老师家拜访了她,“我是教师,心里顶大的事情,是一个心眼儿为学生,这是我生命价值所在。”于漪笑呵呵地握着记者的手说。
“要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20岁的于漪还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学生。那时谁也没有想到,教育学专业出身的她,竟然会与语文教育结下一段60余年的情缘。
两年后,于漪大学毕业。她和同学们一道,成为全国第一批建国后统一分配工作的大学生。回首那段时光,仍然历历在目。于漪说,毕业前一个月,上海所有的大学生都集中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女生们集中住在图书馆里,地板上一人一张睡席,每天听报告、学习、讨论,思想水平大大提高。
“那时候的我们呀,有满腹的热情和力量要报效祖国,心中对未来充满向往。”于漪回忆说。
工作分配通知下来了!于漪与其余五名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们一起,被分配到了位于苏州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于漪的大学同学们则被分配到祖国各地,近的在上海、江苏,远的到广西、云南。
“大家没有一句怨言,好儿女志在四方。”于漪说,“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来自人民,毕业了当然也要为国家服务,我们要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相连!”
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从教基础识字班时,于漪被严重的胃溃疡、肺炎等疾病所折磨。住院的唯一快乐就是可以读书。七年后,随着战争渐行渐远,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中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于漪随后被调入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历史教师。
没有历史专业背景的于漪执教师范二年级6个班级,每周上18节历史课,讲中国古代史。通过不断的自学,于漪刚刚摸到点历史教学的门道。一年半后,党支部找她,说语文组缺少教师,要她“转行”。
这可让于漪惴惴不安了。“我所学高中语文都是文言文,老师串讲,不讲究什么教学方法。学汉字用的是章太炎的注音符号,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碰也没碰过,bpmf都不认识,怎么教?”
于漪说:“我不是中文系毕业的。”认真地说:“最高指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于漪领受了“转行”的任务,“党要我们做啥,我们就做啥。边学边干,边干边学。”
随后三年时间里,于漪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午夜一点才休息。她教两个班级语文,110余名学生,除了备课、批改作业之外,于漪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用来学习汉语的语音、语法、修辞和逻辑,硬是通过自学把大学中文系的主要课程一门门地“啃”了下来。
年轻时的于漪求知欲非常旺盛,总想听听老教师的课,特别是语文教研组长徐振民的课,以改进自己的教学。虽多次请求,却始终没有如愿。一次,于漪在讲授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时,突然发现徐振民坐在教室后排,课上得很紧张。
课后,于漪向徐老师请教,徐老师说:“年轻教师能把课讲成这样很不容易,但是,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儿,你还没有找到呢!”于漪一下子懵了,门都没有找到,怎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语文教学的大门究竟在哪里?于漪孜孜矻矻寻找,成为她一辈子勤劳不怠的动力。她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而且还要能登堂入室。语文课上的三尺讲台,于漪一站就是40年。
“用感恩之情传递育人的火种”
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学习育才中学教改经验,于漪改革课堂教学在上海语文界已经小有名气。当时,教育界把积极改革的几位青年女教师戏称为“四大名旦”。谈及这段趣事,年近九旬的于漪哈哈大笑起来,思绪一下子被拉回了60年前的那段时光。
于漪的中小学时代,正值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幸运的是,于漪遇到了一批名师,如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赵继武,数学老师毛振璿等。这些学富五车的好老师,把知识的种子种在学生心坎里。
于漪的初中语文教师是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打扮很时髦。“身着绸子长衫、西装裤子露在外面,带着金丝边儿的眼镜,活脱《早春二月》里的萧涧秋。”于漪说,“老师教课全身心投入,我们常受到心灵震撼,有些课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大学许多名师的课更使我终生受益。我对教育的重视,都源于这些老师给我种下的种子。”
于漪走上讲台之后,用感恩之情传递育人的火种。她把每一堂课当做一件艺术品来对待,当初为了纠正自己的口语,她把每堂课上要讲的话全部写出来,修改成规范的书面语言,再通过记忆、内化,变成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为学生语言的准确、规范、生动做榜样。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为了上一堂质量上乘、学生深受益处的语文课,于漪格物致知地探索。有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连续听了于漪3000节语文课。她有一个感受是,于漪老师教课,几乎没有重复。即便是同样一篇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也能讲教新的效果来。
一名学生回忆说,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
学生们都没见过铜钱,不知道铜钱方孔有多小,自然也无法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往铜钱孔沥油有多难,也就无法明白欧阳修笔中老翁的技艺有多神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