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个鱼一个周读什么)-一个鱼一个周读什么字
编剧,作者,原著(一个鱼一个周读什么)-一个鱼一个周读什么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对于有职业操守和追求的编剧而言,IP改编向来是个苦差事。“编剧手上拿到一个IP时,可能觉得这个故事基础是不行的,但编剧不可能越过制片人,越过平台片方去选择和购买IP。”罗钧月指出。
记者也询问了另外几位编剧对于IP原著的看法,其中,编剧欧阳楼认为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大量质量不太过关的网文,随便写一写就可以卖出去,然后剧方找编剧改编。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其实也引起了编剧行业内对网文的一些偏见和抵触。“毕竟头部网文IP太少,剩下的基本上就真的没啥太大的价值。”
而一旦进入改编创作,从文本诞生,到制作的每一个环节,编剧的话语权都在逐渐被压缩,最终成品不如编剧预期,甚至和编剧“毫无关系”,也实属不少见。比如有意思的是,在尾鱼作为原著作者发声的几天后,《斛珠夫人》的一位编剧发微博表示有的剧中人“面目全非”,已经不是编剧们笔下的人物。
《斛珠夫人》编剧之一@钏儿不乖 微博截图。现已删除。
从小说文本到剧本,再到影视成品,这中间制作环节一环又一环,每一环节,是给剧本加分还是减分,编剧完全不可控,但最后挨骂的却一定是编剧,因为故事不好看观众能看出来,但故事不好看是因为文本、拍摄、剪辑哪个环节导致的,就要点儿专业领域的判断力了。而当“不好看”这件事发生时,很多观众第一反应就是“编剧写得烂”。因此,影视剧“背锅”集大成者,就成了编剧们(无论他们到底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得如何)。
归根结底,资本才掌握IP改编项目的最终话语权,而很多编剧和原著作者面对的是一样的问题:文本一旦进入资本市场,文本创作者话语权急剧被压缩,这是市场规律和影视剧的集体创作特决定的。所以除了作者、编剧的天赋和努力之外,影视项目创制作有很多外部因素的不可控,一个项目的成败有时候是玄学。
面临相同的苦楚,此次,某些编剧的发声,罗钧月认为,“夹带私货”之处是在于从行业的角度来呼唤:“大多数编剧在资方、制片人、明星前面,已经是弱势了,而原著作者和编剧就不要再‘互相伤害’了”,“某些编剧老师可能认为,尾鱼的话忽视了资本的存在,忽视了编剧的不易,但其实我感觉尾鱼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尾鱼说她遇到的、自己的几部作品里,剧本写得烂,这是个例。行业要承认,写得烂的编剧是存在的。但又没说你,你跳出来干嘛?”
欧阳楼则直言:“(作者和编剧)两者‘互掐’反而把行业的不规范,资本和话语权对项目创作的扰乱,和工业化体系非常不成熟的问题给掩盖掉了。”
优秀作品是集体智慧的凝聚
在早前针对《理想之城》的专访中,周唯一再强调创作者专业实力的重要。“话语权是由实力决定的。影视作品是一个集体创作出来的作品,如果你的意见很好,能说服大家,没有人会和好的创意过不去。”
“我在做《理想之城》的时候说服过别人,也被别人说服过,其实团队聚在一起目标很明确,就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不要对意见有先天的排斥,也不能追求绝对话语权,没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到,优秀作品都是集体智慧的凝聚。有时候人容易经验导向,看到成功的作品摆在面前,会以为这就是模板。”
如今,资方普遍认为,IP比原创优先具备一定的文本基础和成功的可验证,因此行业内IP改编项目依然占据多数。尾鱼那边,某些制片人再三提到“市场”“观众”的“喜好”,本质还是行业内的某种“大数据信仰”。
罗钧月曾经遇到过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项目,“制作方把原著给我,我一看就很费解:为什么要买这么差的小说呢?”但后来他非常自洽的接受了这种现象。“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参考来做事的,而他们选择的参考是数据,这没什么问题。很多时候都不是我们个人的判断就一定正确吧,有很多被看好的项目扑了,也有很多不被看好的项目又突然间爆了,这个事情你确实说不准。大数据当然也说不准,但它毕竟是个支撑和参考,这是他们(平台剧方)的思考逻辑。”
制片人周佶则从她的职业角度给出了制片人对于IP的看法。“对于公司或者制片人来说,IP价值就在于预期管理,大概知道是个什么故事,会有多少人喜欢,甚至是具体喜欢什么。资本多了,出品方多了,制片人多了,但大部分人可能不是专业从业人员,或者没有相应的经验,顺势入局,那IP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有个抓手。”周佶坦言,这两年IP改编的火热,“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小说作者和编剧有点此消彼长吧。确实早年好看的原创剧挺多的,编剧行业的创作氛围也更好。IP火了,很多编剧就逐渐趋向于一个技术工,整整结构,修修补补,毕竟早年的头部IP大多内容上还是不错的。编剧们一方面被压制,一方面也越来越乙方心态,多少有点恶循环,糊弄事儿的‘定金编剧’大有人在。”
对周佶提到的“此消彼长”,罗钧月心态平和:“影视行业正在面临着被互联网资本洗牌的过程,这是它建立的游戏规则,你要在这里面玩,就顺应它的规则,然后做好自己专业上该做的事就行了。”
“那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坚持自己的判断?”记者问道。罗钧月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答案。
有一次,一家做了部职场剧的影视公司找到罗钧月,说是想做一个现实主义当代题材,老板“意外”地提出希望这个剧本有“极强的纯文学”,罗钧月“肃然起敬”,询问大概要参考什么样的纯文学?这位老板提出一位写青春文学的小说作者,并坚持要让这位作者来做文学指导。罗钧月衡量之后,拒绝了这个项目。“因为听了一番话下来,我觉得他参考的文本并没有太高的文学,他也并没有多了解纯文学,还不如我呢。那你还不如给我来‘俗’的,你给我来‘雅’的,我就要掂量一下你有多‘雅’了,是吧。”在做编剧之前,罗钧月从事纯文学创作,在德留学期间,其原创小说曾获罗伯特博世基金与德国柏林文学沙龙联办的某文学创作项目的基金赞助。
回到影视改编的话题上,罗钧月认为,既然如此追求IP,那就应当考虑提供了优质IP文本基础的作者的意见,即使人家在影视创作方面不专业,但故事好不好看,认真写故事且有成功作品的作者在这一点上是有基本判断能力的。
周唯建议,“作者如果有能力兼任编剧是最好的,可以很大程度上保留原著的精髓。如果作者不能兼任编剧,那作为策划人员参与剧本创作也不错,但是作者不能故步自封,什么都不让改。小说和电视剧确实有不同的侧重。”
“至于编审权”,周唯认为,“作者要求这个不太合理,因为术业有专攻,一般情况下,编审老师都是行业老前辈。像《理想之城》的编审老师就是行业前辈,做过很多大剧,给了我很好的指导。”
要改变被吐槽的“原著魔改剧本拉垮”的现象,周唯认为,这是行业“工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除开文本创作端面对的问题,她还指出两点问题:“一是我们缺少工业化标准(总是匆匆忙忙地赶工);二是缺少信念,文化产业需要传递人文精神,但现在大家都是看啥容易做啥,看啥火做啥。”她认为要想改变,决定权不在于编剧也不在于作者,“需要整个行业都重视剧本创作才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