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个鱼一个周读什么)-一个鱼一个周读什么字
编剧,作者,原著(一个鱼一个周读什么)-一个鱼一个周读什么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一个鱼一个周读什么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一个鱼一个周读什么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近日,电视剧《司藤》的原著作者尾鱼@行走的一尾鱼 在微博发声,表达了对除了《司藤》以外,其它改编自己小说的剧本的不满。尾鱼提到,自己在多次对剧本提出意见后,得到的影视方反馈却是“作者不懂剧本、不了解市场”“观众就喜欢改编后的人设和故事”“剧本难看,拍出来就好看了”之类的消极回应。尾鱼表示,曾向改编方提出要求自己的剧本编审权,但多次被拒绝。
尾鱼微博截图
在尾鱼发声后,余飞、汪海林、尚梦璐等多位资深编剧站出来对此发声,一时之间,似乎形成了某种网文原著作者与编剧的“对立”场景。
作者们认为自己的作品遭到破坏被瞎改,编剧们认为作者不懂得影视改编,而且有些剧本之所以烂并非编剧写得烂,他们和作者一样都无法掌控对自己作品的话语权。还有编剧直白发言“烂剧好歹替公司赚钱了,对不起观众,起码对得起甲方”,引起了更大争议。
编剧@_读乐乐 微博截图,现已删除。
而对于这场讨论,一般网友多表达了对尾鱼的声援,论点多认为:编剧魔改原著的情况时有发生,能够理解烂剧对原著作者造成的心理伤害。
然而在行业之内,编剧和原著作者真的是对立状态吗?原著遭到魔改这件事到底该归因于何处?记者采访了几位从业人士,来就此谈一谈他们的看法。
作者不懂影视?不能一概而论
前一阵大热职场剧《理想之城》的编剧周唯,同时也是该剧原著小说的作者。身兼编剧与原著作者的双重身份,她一语道破这场“争论”的关键。她认为,小说作者认为原著被魔改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是今天才冒出来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是编剧和小说作者之争,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咱们影视工业化程度不高。”
《理想之城》海报
同周唯一样,编剧罗钧月也认为,这场争论有一点“鸡同鸭讲”,“这个事件就映照了一种很互联网生态的现象,看上去是在针对尾鱼的发言在发表观点,其实大家都在夹带私货,自说自话,各自抱怨自己在行业中遭受的一些委屈而已,但这件事情和原著作者本身没有关系了。”
而在这场“鸡同鸭讲”的争论中,同为文本创作者的原著作者和编剧,在从小说到影视剧的创制作过程中,到底各自担任着怎样的角色?各自具备着怎样的优势?又是如何看待彼此的呢?
编剧罗钧月,曾改编过《沙海》《老九门》等网文大IP,对于头部网文原著作者,抱持专业上的敬意。“我觉得尾鱼老师是成功的头部作者,这样的头部作者,他们的剧情创作能力,故事架构能力是很强的。遇到这种好的作品,我们编剧在改编时,作品本身的能量和情节量能让我们省很多力气。”
《老九门》海报
对于某些编剧、制片人认定原著作者“不懂影视剧、不专业”这一点,罗钧月不太认同。
罗钧月认为,原著作者的创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也有接触一些头部作者,感觉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小说写得好,但不容易影视化,这就很需要好的编剧来把控改编;另一类作者,比如海晏(《琅琊榜》),比如周唯(《理想之城》),比如南派三叔(《沙海》《重启》),他们的东西是很适合影视化的,甚至他们自己上手写剧本,能比很多专业编剧写得好。”他指出:“后者这样的作者一般具备共,就是他们写的东西主打情节,而不像有的原著作者,他们写的东西文本上主打情绪张力,或者主打描述细腻。那就不太符合影视剧的改编逻辑,因为后者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原著可用的影视改编情节不足。”
罗钧月举例之前与南派三叔的合作。“比如我之前改南派三叔的东西,在《沙海》的时候,他原著的可用情节就非常多。《老九门》的时候,其实编剧主要是在听他口述,听了他15天的口述,然后编剧把所有东西整理出来,基本剧本已经成型了。”
对于某些编剧认为原著作者在影视剧改编方面不专业的看法,罗钧月认为,这一认知的根源在于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其实我觉得编剧,尤其是老一代编剧,身上是有一些文人属的,他们大量接受的是传统的文学和戏剧审美教育。我认为有一些老编剧是不认同网络文学的价值输出的。所以他们在这次参与发声的时候,一再提到原著作者不专业,其中隐隐可能有不认同网文创作的价值的意思。”
“但我认为,头部的网文作者是很厉害的,网文创作其实有点违背传统的文学创作方式,网文强调的是悬念和即时体验,它让你爽,或者达到一种情绪上刺激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上看,网文是非常适合影视改编的逻辑的。”
罗钧月对网文创作的态度十分开放。“我觉得网文就是后现代社会需要的东西,即便它没有所谓的深邃,但它本身的存在就是解构的一部分,我觉得大家不要太前现代,大可以后现代一点。而且我认为,影视行业里一些编剧对于影视剧的看法,也可以再解构一点了,影视剧首先是具有戏剧属和戏剧结构的消费品。”
而作为原著作者,周唯对于某些编剧认为作者们“不懂影视”的评价,很是平静。“作者可能不懂影视创作,但作者懂自己创作出来的人物,懂读者喜欢什么情节,否则创作不出读者爱看的作品。”
周唯十分诚恳地指出,部分原著作者可能在剧本方面确实缺乏专业训练和认知:“小说文笔好,情感充沛就可以,但剧本是需要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这两者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她也向编剧和行业提出建议,“一部小说受读者欢迎,说明人设是成功的,在改编成剧本的时候,可以改变情节,但最好不要改变人设。小说在创作过程对人物的设定都是层层铺垫、层层递进的,编剧改变了人设,人物内在逻辑难以自圆其说,(故事)很容易就垮了。”
《司藤》海报
话语权始终在资本手中
罗钧月同样也提到原著作者的短板,“即使是头部原著作者,他们的创作中,可能有时候会有一些难以影视化的段落,文本几句话的描述,到了拍摄,整个制片组就要为此多花两三百万。”他认为,这就是非常需要专业编剧来把关的时刻,“这种时候,就需要编剧是具备充分的影视逻辑的,要知道如何在影视逻辑的要求下去取舍原著文本内容。”
“但是,并不是所有编剧都具备很强的影视逻辑的。换言之,编剧中不够专业的,也并不少。”罗钧月直言。
在任何行业,“专业”一词都不能用以概括所有从业者。据记者观察,在IP改编项目方面,编剧行业存在不少专业编剧挂名、外包枪手写剧本的情况。枪手编剧没署名拿钱少,也并不在乎改编出来的剧本“垮”成什么样子。
尤其在影视行业资本最热的几年,买了大IP,就算剧本改编得不行,但靠资本,靠明星,也能把项目“怼”上去。“当时行业环境比较混乱,这种项目也是有成功可能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行业各方越来越重视内容,所以,尾鱼提到的这个问题(改编剧本质量问题),就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了。”罗钧月提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