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翻译
的人,译文,古文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翻译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康熙年间,为了帮助当时的青少年掌握文言散文,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编选从东周到明末的222篇散文精品,结集为《古文观止》。因所选作品体制多样、应用强、风格各异、篇幅适宜、语言精练、易于记诵,问世以来,一直作为经典启蒙教本流传城乡,雅俗共赏。
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回顾一生创作道路时,多次坦诚地说,《古文观止》中的文章实在是终身难忘之启蒙导师。他在《谈我的散文》中说:“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现代语言学大师王力在《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文观止》中的名言名句,体味不同的人生智慧。
△ “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古文观止》,岳麓书社出版
01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译文】先生安闲文静,沉默寡言,不慕荣誉,也不追逐利禄。爱好读书,而不怎么讲究对于字句的理解,往往对书中意义有所体会,便高兴得忘记吃饭。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之美。
02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司马迁
【译文】古时候身虽富贵而默默无闻地去的人,多得不可胜数,只有卓异非常的人才被后世称颂。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推演《周易》;仲尼被围困在陈、蔡,回鲁国后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下《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作了一部《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编著了一部兵法;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有《吕览》一书传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曾著《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是圣贤发愤而著作的。
《报任安书》是一篇血泪控诉书。在此书中,司马迁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叙述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蒙受奇耻大辱的始末,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是非不明。信中引用了许多德才杰出而命运坎坷的历史人物来自励,决心忍辱负重,完成自己的历史著作,表现了坚韧不屈的精神。本文感情真挚,气势充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前人评价本文说:“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
03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译文】选拔贤能的人加以任用,选择好的意见加以听从,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徵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徵连上四疏,《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一篇。文章从比喻入手,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指出争取人心的重要。这样反复开导,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指出“十思”的积极意义。本文语重心长,剀切深厚,无怪乎唐太宗十分赞赏,亲写诏书嘉许魏徵,并把此疏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04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苏轼
【译文】古时被称为英雄豪杰的人,必定有超过一般人的志节,能够忍受常人根本不能忍受的事情。普通的人受了侮辱,便要拔剑而起,挺身搏斗,这不能算是“勇敢”啊。天下有一种称为“大勇”的人,突然遇到危难却不惊慌,无故遭受侮辱却不发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且志向很远啊!
《留侯论》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作者用秦末的形势来解释圯上老人与张良的关系,破除神秘色彩,是颇有识力的。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0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范仲淹
【译文】他们不因外物和个人的得失而高兴或悲哀。在朝廷上做大官,就替百姓担忧;在偏远的村野隐居,就替国君担忧。这种人在朝也担忧,在野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一定会说“忧在天下人遇到忧患之先,乐在天下人得到安乐之后”吧!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跟谁作为同道呢?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作者用浓墨重彩的笔调出色地描写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通过不同景物与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描写,借“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大大超出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思想境界。
06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译文】因此,我对这件事有些感慨。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常常有收获,这是因为他们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周密。平坦、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艰险、偏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少。可是,世界上奇妙雄伟壮丽怪异的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艰险偏远、人们很少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即使不盲目跟着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够,也不能够到达。有了志向和体力,又不盲目跟从别人而且不怠惰,但到了那幽深黑暗,令人迷糊困惑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够到达。可是,有足够的力气可以达到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是应该悔恨的。如果尽了我的努力还是不能到达,便可以没有悔恨了,那谁又能够来讥笑呢?这就是我的心得。
上一篇:西加米念什么 上面西加米念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