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竹字头青_竹字头青念什么
泥塑,苏州,戏文竹字头青_竹字头青念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落膝骱人像,长17厘米,宽16厘米,高28厘米
明清时,落膝骱多以红木紫檀镶嵌玻璃装奁,是极为昂贵的收藏品。该像身着宝蓝素花缎长袍、黑缎马褂,头戴瓜皮帽,手执折扇,并附椅桌,宛如缩小版的真人生活场景再现。
翁同龢,长19厘米,宽18厘米,高31厘米
翁同龢是晚清政治家、书法艺术家,该像身穿一品文官仙鹤补服,头戴冠帽,白眉白须,全身皆用泥塑成,属于“纯泥捏相”。作品用料并不复杂,但表现力强,细节描摹逼真,体现出苏州泥塑“三分塑、七分彩”的特点。
戏文泥人是苏州泥塑与昆曲及其他戏曲品类结合而形成的。一般两到三人为一台,选取戏曲中最为精彩的瞬间将其定格,分为“手捏戏文”和“绢衣泥人”两种表现形式。“手捏戏文”通体用泥塑造,并施以彩绘。
探亲家,长11厘米,宽11厘米,高14.5厘米
作品塑造了两位旦角,彩旦为胡妈妈,小旦为李奶奶。讲述了在乡下生活的胡妈妈,到城中女婿家探望女儿野花,却发现女儿在婆家备受煎熬,于是和城里的婆婆李奶奶争执起来,故该戏也叫《探亲相骂》。两位旦角一村一俏,衣着身段截然不同,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冲击感。
“绢衣泥人”除头和手足是泥捏外,衣帽、服饰、刀枪等道具都采用绸、丝、布、竹等材料制作。泥质坯料制作时要掺入股胶,捶细捣韧,因而做时不易断,干后不致裂。手部是依据人物的动作捏塑,手臂用细钢丝打圈连接,频增动感。人物面相则用颜料敷彩着色,根据人物特征开相后外髹明胶,色泽明丽、眉目传神,须发、冠服精致,因而驰名江南。
金雁桥,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17.5厘米
《金雁桥》绢衣戏文,近代 苏州博物馆藏
作品根据苏州博物馆藏近代绢衣戏文《金雁桥》复制。作品中武生身穿红色“大靠”服饰,穿厚底靴,右手持枪,左手侧伸。老生着深色“八卦服”,头戴“八卦巾”,三髯,穿厚底靴,右手执鹅毛扇于胸前,左手后摆。故事情节发生在庞统被张任射在落凤坡之后,诸葛亮与张飞欲分兵两路入川,会于雒城。诸葛亮知张任智勇双全,为川中名将,因此定计于金雁桥设下埋伏,先捉张任,然后取雒城。
昆调婉转塑民情
伴随时代的发展,苏州泥塑不断地吸收并呈现出吴地民间的风土人情。明清之际,昆曲作为一种地方的舞台艺术,在唱腔发音,衣着头饰,走步手势等诸多方面吸取融合了独特的吴地文化,舞台效果丰富生动、引人入胜,逐渐培养出了大批戏迷粉丝。随着昆曲的发展,为满足票友更直观感受戏曲人物的需求,苏州泥塑的新门类—戏文泥人诞生了。
苏州戏文泥人以古装折子戏中最典型的情节和人物造型,概括地凸现戏文的精华,对角色的神态、衣着、色彩、配饰等有着细致入微的表达。服饰中的图案纹饰需充分考虑角色身份,依据舞台原型进行艺术加工与提炼,集纺织、刺绣、贴花、彩绘等多种工艺之于一体,“小中见大、宛然若真”,精妙地展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在众多泥塑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
牡丹亭·游园,长12厘米,宽5厘米,高17厘米,贴旦:春香 小旦:杜丽娘
该作品属“手捏戏文”,通体用泥塑造而成,表现的是杜丽娘和春香清晨起梳妆,步入后花园欣赏园中春景,但却感叹于断井颓垣,最终扫兴而归的情节。
牡丹亭·惊梦-手捏戏文,长12厘米,宽7厘米,高19厘米,小生:柳梦梅 小旦:杜丽娘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昆剧,全剧共五十五出,是古典戏剧中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通过描写杜丽娘与柳梦梅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封建社会对妇女本的压制。《惊梦》一折描绘了游园之后,杜丽娘游倦归房,朦胧睡去,在梦中与手持柳枝的少年书生柳梦梅相会的场景。
李慧娘,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18.5厘米,旦角:李慧娘 净角:贾似道
作品取材于明代周朝俊所作《红梅记》,此剧描绘歌姬李慧娘在明镜判官的帮助下还魂人间,回到贾府斗倒奸相贾似道,拯救书生裴舜卿的故事。全剧着力于表现“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的悲壮主题。作品塑造的李慧娘与贾似道,动作造型夸张,开相精细生动,戏剧表现力极强。
浣纱记·寄子,长14厘米,宽10厘米,高17厘米,娃娃生:伍封 老外:伍子胥
《寄子》取材于明代梁辰鱼所著昆曲传奇《浣纱记》,并结合民间故事进行改编。该剧讲述吴王夫差欲伐齐,伍子胥谏阻不成,只得趁出使齐国之际,将爱子托付于齐国好友鲍牧,旋即返吴谏的故事。此剧悲怆凄婉,一路上父子触景伤情,最后惨然离别。伍子胥苍劲隐忍,其子天真稚气,于绵络加叠的演绎中形成鲜明对比与互衬。
玉簪记·秋江,长14.5厘米,宽7.5厘米,高16厘米,小旦:陈妙常 白面:艄公
小旦:陈妙常 白面:艄公
《玉簪记》是传统昆曲剧目,明朝高濂所作,主要讲述书生潘必正寄读观中,与女尼陈妙常暗生情愫,被老尼发觉,便逼潘必正赴临安赶考。《秋江》正是描写妙常赶到秋江畔,登船追赶潘必正的故事。这场戏只有妙常和一个艄公出场,两人身姿动作似在眺望已驾船远去的潘必正,鲜明地表现出了真挚的爱情主题。
草庐记·芦花荡,长14厘米,宽8厘米,高17厘米,净角:张飞 小生:周瑜
《芦花荡》为昆曲剧目《草庐记》第四十六出,描写刘备回荆州之际,张飞奉军师诸葛亮之命乔扮渔夫,埋伏于芦花荡生擒周瑜的故事。张飞作净扮,周瑜作小生扮相。该剧以张飞为主,出场时身穿黑快衣、黑彩裤,生动地刻画了张飞勇猛、顽强的英雄形象,为昆剧净角必学之重头戏。
三笑,长12厘米,宽7.5厘米,高17厘米,左:唐伯虎 右:秋香
《三笑》演绎版本极多,主要讲述唐伯虎对秋香一见钟情,乘船从苏州一路追到无锡,化妆变身跑到华府里当仆人,想方设法接近秋香,经过初见的误会、相识后的豁然开朗、日久生情后的互诉衷肠,最终秋香同意嫁给唐伯虎,两人便在新婚之夜从无锡逃回苏州桃花坞。有资料显示,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300多位弹词艺人,专靠说《三笑》为生,可见这部作品受到了大众的热烈欢迎,被称为“小书之王”。
杜十娘,长15厘米,宽9厘米,高16.5厘米,花旦:杜十娘 小生:李甲
作品取材自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述了杜十娘身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不屈抗争,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惨遭李甲背叛之后,杜十娘万念俱灰,她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宝物一件件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该剧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执着追求心中美好愿望的女形象,树立起了反封建反礼教的女标杆。
追韩信,长14厘米,宽8厘米,高16.5厘米,老生:萧何 武生:韩信
作品取材于小说《西汉演义》第三十五、三十八回,讲述秦朝末年,刘邦起义灭秦,萧何器重韩信之才,三荐于刘邦,刘邦不肯重用。韩信愤而出走,萧何闻听韩信离去,深恐失去人才,不顾道路艰难,戴月追赶,劝韩信回转,再向刘邦推荐,韩信才得登台拜帅的故事。
上一篇:子衿的翻译_子衿的翻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