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竹字头青_竹字头青念什么
泥塑,苏州,戏文竹字头青_竹字头青念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竹字头青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竹字头青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综合报道
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千百年来,与泥土的亲近早已成为根植于人心的一种本能。因此,泥塑艺术也成为了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从房屋住所到生活用具,再到装饰摆件,无不体现出人们利用泥土的才能和智慧。
3月22日,“抟泥化真—潘声煦泥塑展”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展出“非遗”传承人潘声煦老先生之手的苏州泥塑小品88件。这些作品中,既有戏文故事,也有民俗生活和民间人物,展现了浓郁的姑苏风韵和多彩的市井风情。
作为“中国四大泥塑”之一的苏州泥塑,历经两千年之久,既有气势恢宏、色彩绚丽的寺庙神佛大型泥塑,如东山紫金庵罗汉像,甪直保圣寺壁塑罗汉像等,也有精致灵巧、惟妙惟肖的小型泥塑,俗称“苏捏”,又称“虎丘泥人”。
苏州泥塑
苏州泥塑小品兴盛于宋元之际,明清时期发展成熟,选取民俗生活、戏文故事和民间人物作为主要表现题材,包含耍货、捏像、手捏戏文及绢衣泥人等,具有造型率真、色彩明快、纹样富丽的艺术特征和鲜明的地域风格,以泥塑形式展现了苏州市井百态,生气毕现。2008年,“苏州泥塑”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潘声煦
潘声煦,吴江震泽人,生于1923年。他从小喜欢雕塑、绘画,小学时期曾和本地泥塑艺人学习泥塑,后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毕业后,潘声煦回到苏州,工作期间常参与各种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和展览会的设计工作,制作了大量泥塑作品。2008年,潘声煦被选为苏州市“苏州泥塑”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此后集中力量从事传承工作,除收集大量资料并整合平生积攒的经验编写书籍外,还先后培养学生数人。他先后复制出一批具有代表的传统泥塑作品,同时创作了一百多件作品和几十套模子,为苏州泥塑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吴文化博物馆特展“抟泥化真——潘声煦泥塑展”共展出苏州泥塑小品88件。这些作品中,既有戏文故事,也有民俗生活和民间人物,展现了浓郁的姑苏风韵和多彩的市井风情。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妙着泥丸觅踪迹
受宋代发达的商业及市井文化影响,供人把玩和观赏的苏州小型泥塑开始广泛流行,出现了“磨喝乐”“黄胖”等与岁时节令、吉祥寓意相联系的经典泥玩形象。1976年,江苏镇江市五条街骆驼岭宋代遗址出土一组红陶泥塑童戏像。泥孩儿充满稚气,神态各异,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宋代的世俗审美情趣,身后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孙荣”等楷书阴文戳记。吴郡、平江均为宋代苏州的别称,包成祖、孙荣应为苏州捏塑名匠,可知宋代的苏州泥塑行业已经非常成熟并形成了行业名家。
泥塑童戏像 宋代 镇江博物馆藏
及至明清,苏州泥塑进入鼎盛时期,虎丘、山塘一带形成“耍货”制作与交易市场,高手云集,泥塑品种也得到较大发展。清末民初苏州泥玩业逐渐衰落,解放初期其历史遗存已难觅踪迹,苏州泥塑工艺断代失传,濒临衰亡。
上世纪80年代经有关部门及业内人士,特别是潘声煦、朱文茜等老一辈泥塑传人的不懈努力,苏州泥塑的部分优秀传统技艺才得以恢复。
牧羊卷,长12厘米,宽11厘米,高12.5厘米
作品根据苏州博物馆藏近代沈万丰手捏戏文《牧羊卷》复制,表现的是朱春登立下战功、封侯归省,寻得遭人陷害、在外乞讨的赵锦堂婆媳二人,辨明冤屈,最终骨肉团圆的故事,极为精致生动。生角朱春登头戴黑三髯,服着玄色褶子,脚穿厚底靴,坐在椅子上双腿交叉搭在一起,手中似乎在比划着什么,眼神注视着对方似乎在询问和倾听。而旦角朱妻赵锦堂眼睛直视朱春登呈四目相对状态,她身着玄色衣裳,腰系白色丝带,一手撑地一手捏着裙角蹲坐在地上,表现出哀婉羞涩、惶恐不安的神态,人物造型高低对比,动静结合地再现了戏文情景。
天水关,长12厘米,宽12厘米,高15厘米
作品根据苏州博物馆藏近代沈万丰手捏戏文《天水关》复制,老生诸葛亮头冠“八卦巾”,戴三髯,穿厚底靴,净角姜维立于一旁,二人作交谈状。原剧取材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讲述诸葛亮出兵中原,用计软硬兼施,于天水关收降大将姜维的故事。
八戒背媳妇(正反面),长11厘米,宽10厘米,高23厘米
作品取材自《西游记》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行者降魔》。从正面看,猪八戒正喜不自胜地背着“高老庄三小姐”,全然不知背着的竟是孙悟空,从背后看去,悟空面露狡黠,一手抓着猪耳朵,似要捉弄猪八戒。作品戏剧感十足,表现手法新颖,将故事情节凝炼在一座塑像之中,着实生动有趣。
洞庭红,长12.5厘米,宽9厘米,高17.5厘米
作品塑造的是吴地传统水乡妇女形象,她身着靛蓝花布衣,头围蓝色头巾,席地跪坐,身旁放着一只竹篓,篓上花布半掩,露出篓中新鲜的洞庭红橘,整体透露出朴实无华的水乡生活气息。
嫦娥,长19厘米,宽12厘米,高28厘米
《嫦娥》是潘声煦的代表作品,高约30公分,塑造的嫦娥身着粉色水仙绿叶裙,披金丝薄烟翠绿纱,头上低垂鬓发斜插镶嵌珍珠白玉簪,双手托抱一玉兔,整体色泽淡雅明快,细节丰富,面容、衣褶、发髻均刻画得栩栩如生,是典型的苏作风格的泥塑作品。
抟粉范泥夺化工
传统苏州泥塑从选土开始便极为考究,往往取用虎丘周边的粘土,在粘土里加入少许棉絮,一点点捏出各色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底粉、施彩绘,塑成高十几厘米的“虎丘泥人”,极为精细。苏州泥塑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强,依据题材品类不同而各有侧重。同时强调色彩、纹饰和造型的有机结合,装饰繁而不乱,泥柔带脂,俗雅并兼。康熙时汪士煌在《妙手塑真诗》中写到:“抟粉范泥夺化工,写真不用鹅溪绢。”
“耍货”即泥玩具,又可称为“土仪”。苏州“耍货”品种繁多,形态多样,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头等泥货在虎丘山门内出售,以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为题,高只三五寸,色泽鲜艳,做工精良,多用于室内陈设或馈赠礼品。次等泥玩具在山塘街出售,有泥佛、泥花、泥兽,不倒翁等精粗不等的泥塑玩具。
知音,长11.5厘米,宽9厘米,高17厘米
作品塑两仕女像,其一盘腿席地而坐,着粉色上衣,作抚琴状,旁者身着青绿色束领袄裙而立,服饰设色淡雅,搭配和谐。两人面容舒缓,似凝神于琴声,画面静谧而美好,是以谓之“知音”。
小把戏
小把戏
该作品塑婴孩形象一组二十个,身着彩衣,神态各异,或立、或坐、或躺,或面带微笑,或故作沉思。其中三娃各抱元宝、宝瓶、如意一只,象征着福禄寿。明清时期,泥娃娃常作为玩具,颇受时人喜爱,为苏州泥塑“耍货”中的经典形象。
“捏相”又称为“塑真”,承继自苏州汉唐以来传神写实一脉的捏塑技艺。清吴县人顾禄在其所著《桐桥倚棹录》中对此有详细记述。“捏相”只取虎丘“滋泥”制作头部,泥头需涂色彩、加须发,再装配用香樟木制作的身躯四肢,肢体手足皆活动,可坐可立,服饰可随季节变化而更换,谓之“落膝骱”。此外,也有全部泥捏,不置身躯,或佩于身,或供于书案的“纯泥捏相”。
上一篇:子衿的翻译_子衿的翻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