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2的14次方-2的14次方等于多少
像素,噪声,增益2的14次方-2的14次方等于多少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时候看,当处于低增益模式时,G1=1,G2=G,于是上式就变成了单增益模式时的样子,而当切换到高增益模式时,G1≥1而G2≤G,前端读取噪声的放大被抑制,从而实现系统读取噪声Nr的降低,进而在特定增益位置提升动态范围。所以,ISO400和ISO 320分别就是A7R4的两个动态范围波峰,在这两个位置的能表现是现有全画幅机身的最强水准,已经十分接近前代4433中画幅。
而A7R4这种高像素机型还有一个疑问就是高ISO时效果如何,其实这也就是变相在问系统读取噪声的控制能力如何,在充分曝光的情况下,散粒噪声远远大于读取噪声,此时很容易证明整块传感器的信噪比与像素密度无关,甚至只要不是年代相差久远,传感器技术都基本可以忽略,充分曝光时信噪比等于就系统总信号的平方根,也就是散粒噪声信噪比。所以在固定照明下进行的多感光度测试的方法是片面的,特别是高照度环境下进行的高ISO噪声测试结果可参考很低。
在弱光环境下,想要保证充分曝光这个先决条件则意味着曝光时间必然很长,而有趣的是,A7R4的长曝光降噪是无法完全关闭的,30秒曝光时读取噪声以及暗电流噪声表象反而比1/30秒更低(为了更明显看出区别,所以调整得比较极端):
事实上当曝光达到4秒时,这种强制降噪就会出现,这也意味着它也会有吞星现象,对星野等长曝主题来说会是一个比较恼人的麻烦,希望新固件可以提供将长曝机内降噪关闭的选项,把主动权还给用户。但对于普通主题来说,它的长曝光信噪比是可以保证的,拍一些车水马龙、流光水影没有问题。
但这些主题都需要固定机位,所以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弱光手持拍摄效果,也即弱光下的高ISO表现,很多人跟我提过“听说A7R4高感翻车”,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去比较的,但有一种广泛使用的对比方式:100%放大对比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与图像的使用方式违和。高像素的意义在于可进可退,在缩放到4200万时,弱光下的A7R4在ISO 25600之前的噪声表现也并没有比A7R3、Z7等机型差,而且还保有了小幅度的分辨率优势,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放大且不会产生模糊。
但在ISO 51200之后,它的噪声更容易呈彩色形态且分布更密集,这或许是“翻车”说法的来源,原因其实也可以简单分析,因为A7R4的高增益模式切入得很早(ISO 320),这意味着即便是低阱容模式下它的满阱依然很高,在高感光度下,放大器前端读取噪声会比高增益模式切入较晚的机型更大,从而对高感,特别是极限高感光度的输出造成影响,但还是别忘了DPreview数据库可能存在的偏差。
关于像素尺寸对信噪比的影响,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推导,为方便计算假设A像素是B像素边长的2倍,4个B像素合并等于1个A像素,受同一束光照射,有:
因为B像素只有A像素1/4面积,所以有:
这时候只要令B像素读取噪声为A像素读取噪声的一半,就能得到A像素信噪比为B像素2倍,将4个B像素合并后两者信噪比即相等(事实上此时如果只看散粒噪声信噪比,两者是完全一致的,但其实这个算法有一个问题,即便入射光子数相同,但其产生的光电子数呈随机,A像素和4个B像素合并时的量子效率其实并不严格相同,因此这个算式有简化),这里的重点就是A、B像素的信噪比差,如果B像素读取噪声小于A像素的一半,合并后它的信噪比反而会更高。
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A7R4的3.76微米像素高增益读出噪声只有1e-,另一个同为背照设计的4.63微米像素高增益读出噪声为1~1.6e-,两者的差距基本控制在1.23倍以内,也就是说即便单纯看读出噪声之比,同技术下的A7R4也并不会输。当然,同增益下像素阱容会相对小一点,但像素总数更多,所以从整个画幅来看依然是至少不会明显落后。
也有人会担心像素密度太大会不会导致像素间的电磁干扰,但这与晶体管数量关系不大(事实上相机CMOS的晶体管密度也算不上特别大),主要受频率影响,但成像传感器是低频器件,输入频率往往不到100MHz,因此干扰基本可以忽略。事实上小像素真正的问题是灵敏度阈值偏低,也即让单像素信噪比大于1所需的光子数较多,从而导致对环境照度的下限要求相对更高,但无隙微透镜导光和背照技术也已经很成熟,所以这个问题其实现在也得到了大幅的缓解,而且3.76微米从绝对值来说也并不算小,毕竟手机都要冲到0.7微米去了,这也是为什么新技术总是会先出现在手机端的原因之一,因为它要克服的难关显然更多。
第三部分:电子卷帘快门读出速度
高像素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卷帘快门的逐行读出速度很难做快,从而导致像素行间存在时间差,特别是在快速平移追拍或拍摄快速移动物体时,就很容易出现因曝光时间不一致所导致的图像倾斜问题:
卷帘快门读出时间是可以通过拍摄频闪照明的方式计算的,在这里设置一个100Hz的频闪光,A7R4以1/200秒的快门速度,纯电子快门进行照片拍摄,得到以下图像:
一组明暗纹就代表了一次频闪周期,也即100Hz=0.01秒,由上图可知总计大约5.5组,也就是说纯电子快门下A7R4的快门读出速度为55毫秒,约1/18秒。当然,这个值并不精确,但大致差不多,比起前代稍有进步,但依然远不及机械幕帘1/250秒的同步速度。
也正因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同步速度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启电子前帘功能时,如果快门速度过快,也就是电子前帘和机械后帘的间隙太小的话,就会出现后帘追上前帘情况,从而导致部分像素行曝光不足甚至失光的问题,因为A7R3的快门幕帘是由下往上运动,所以会出现前景弥散斑上半部失光的现象。根据测试,1/1000秒(下图左上)时就能通过虚化点光源光斑观测到,1/2000秒(下图右上)就亮度差开始明显,1/4000秒(下图左下)上半部边缘已经看不到了,1/8000秒(下图右下)则几乎只剩大半圆:
显然,这并不是A7R4的独有问题,而是目前无反相机在开启电子前帘模式下的通病,解决的方法就是关闭电子前帘,只用纯机械或纯电子快门,从而保证前后帘的运动速度一致。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机身都能手动选择,比如佳能EOS R就没有办法关闭电子前帘,它的机械快门就是电子前帘,所以只有在纯电子快门的情况下EOS R才不会出现失光问题,使用超大光圈镜头的时候就得要注意曝光均匀的问题。
视频模式下因为不是全像素读出,所以理论上卷帘快门的果冻效应会稍好一点,4K25p在S35画幅6K超采样模式下的100Hz频闪周期图案如下:
大约在30毫秒出头,这个数值其实并不算太好,超高像素传感器做视频功能不仅要忍受较大幅度的视角裁切,同时也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卷帘快门果冻效应,当然此模式下的画质细节是最好的。而如果不想损失视角,也没有那么在意绝对质量,可以用抽行采样的全宽模式,依然是4K25p,因为采样像素的大幅下降,频闪周期图案一下变得少了许多:
仅仅2个周期,也就是20毫秒,也就是拍50p帧率的话果冻效应基本会消失了,而如果是全宽抽行的全高清:
上一篇:苹果怎么连拍_苹果13怎么连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