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乘船的拼音)-撑船的拼音
先生,他的,闻一多(乘船的拼音)-撑船的拼音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乘船的拼音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乘船的拼音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方继孝
陈梦家(1911—1966),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目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陈梦家的诗先学徐志摩,后学闻一多。他与闻一多先生相识于1927年的冬天,自此以后,陈梦家无论在创作新诗方面的成就,还是在古文字学和考古学方面的卓有建树,都与恩师闻一多先生的启蒙、引路、培养、提携有决定的关联。本文选刊自方继孝新出版的《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三联书店出版社)一书。
闻一多先生
陈梦家(1911—1966)
一、新诗的导引者
陈梦家与闻先生的结缘,是由“诗”开始的。说起陈梦家对诗词歌赋的喜爱,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徒家庭,父亲陈金镛先生是一位爱国的基督教神职人员,母亲蔡灵恩亦出身于牧师家庭,粗通文字,懂罗马拼音,是一位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梦家自幼和家人一起准时做早晚祷告和礼拜,基督教赞美诗和对儿童宣讲的《圣经故事》,引起了他对诗歌的偏爱。1922年,梦家小学毕业后,并没有正规读完中学,正是这个时期,他有了写诗的冲动,开始写一些完全无格式的小诗。
1927年9月,闻先生受聘担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外文系教授兼主任,教授英美诗歌、戏剧、散文。这一年,陈梦家以同等学力考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约在这年的冬天,与在该校任文学院院长的闻先生第一次相会,并很快成为闻先生的得意门生。陈梦家曾这样描绘闻先生:“身材宽阔而不很高,穿着深色的长袍,扎了裤脚,穿了一双北京的黑色老头乐棉鞋。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厚厚的嘴唇,衬着一副玳瑁边的眼镜,他给人的印象是浓重而又和蔼的。”从本年起,刚满16岁的陈梦家,在闻先生的指导下,在写诗中开始以格律约束自己。不久之后,梦家翻看以前写的小诗,已完全不入眼了,于是全部销毁掉了。
闻先生在南京工作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闻一多先生发表了诗作《回来》、译作《白朗宁夫人的情诗》等作品。1928年1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闻一多先生自编的最后一部诗集《水》,收入《红烛》以后所作的新诗28首。“《水》最初刊载于1926年4月15日出版的《晨报副刊﹒诗镌》第三号。它是人们熟知的中国新诗三大流派(自由诗、格律诗、象征诗)之一的格律诗派‘乐意带着脚镣跳舞’的名作。它是作者目睹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一段臭水沟的情景有感而作的。全诗以丑为美,喷发出对现实的黑暗世界的怒火,并给与无情嘲讽和沉重鞭挞!”(闻立树 闻立欣编撰《拍案颂》)《水》极其鲜明和十分强烈的表达了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一方面是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的酷爱、自豪和骄傲;另一方面则是对祖国的动荡、贫困、落后的现实的痛心、悲愤和忧虑。作者的思想感情挣扎在现实矛盾的痛苦深渊之中,博大深厚的爱国情怀贯穿于整部诗集。这部诗集“在思想深度、题材广度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影响着年轻诗人陈梦家,对于他后来的创作、学术和人生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陈梦家(1911—1966)
而此时的陈梦家在闻先生悉心指点下,稳步踏入诗歌与戏剧创作之路。他创作的剧本《金丝笼》和《药》等几篇诗作,经闻先生修订并推荐,发表在刚刚创办的《新月》杂志上。不久,他还选编了一度影响颇广的《新月诗选》,已然成为新月派后期人群中的一员健将。
正当陈梦家陶醉于耕耘与收获之际,他的诗歌创作的引路人闻一多先生,则放下了他的外国文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在对《诗经》《楚辞》《周易》《庄子》等四大古籍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还综合运用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和现代的人类学、民俗学等,对中国上古神话进行了开创的探索。通过对唐诗和代表诗人的研究,陆续写出卓有见地的论文。1928年8月,闻先生在即将上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之际,他的第一篇研究中国古代作家的论文《杜甫》问世。闻先生在南京还对端午节的由来进行了考证,他推论出吃粽子的最早含义“在龙图腾祭的五月五日,上古吴越人(包括当时的南京人)将食物装入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扔到水里献给龙,一面自己吃,还敲着急鼓,划着龙形独木舟竞渡江河,以祈求龙图腾神的保佑。”大概从这个时候起,闻先生寻求到一条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途径,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
1928年秋后,国民大学院筹建国立武汉大学,闻先生应国立武汉大学代理校长刘树杞的邀请,就任武汉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此时正值武大筹建阶段,闻先生参与了武大筹建、规划。武汉大学校区新址选定在罗家山,原名落驾山,根据闻先生建议,改为富有诗境的谐音“珞珈山”,一直沿用至今。山前原建有石坊,坊上镌刻的“国立武汉大学”六字,出自闻一多手笔。闻先生还为武大设计和书写了小篆体“武大”二字的校徽。
闻先生离开第四中山大学以后,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陈梦家与闻先生时有书信往来。闻先生离开南京时正是陈梦家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每当有了新作,总会寄给武大的闻先生。1929年1月,陈梦家作诗《一朵野花》,为所知最早的作品(图《新月》刊出《一朵野花》)。6月、10月先后写小说《某女人的梦》《一夜之梦》。也是在这一年,徐志摩先生到中央大学兼课。约于此时开始陈梦家与徐志摩先生交往,并得到徐先生的赏识。也是在这一年,梦家与方玮德结为诗友。
有了闻先生和徐志摩先生的指导,陈梦家的诗文创作突飞猛进。1930年1月16日,陈梦家在《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七期“文艺专号”发表《葬歌》《秦淮河的鬼哭》《等》《马号》等六首,散文一篇及小说,文艺短论各两篇。在《诗的装饰和灵魂》《文艺与演艺》两文中,表明与新月派相一致的观点和关于格律诗的主张,对革命文学表示厌恶。同年,七八月间,梦家回上海度假,父亲患重病入上海宝隆医院医治,梦家照料至父亲出院,然后又陪父亲回杭州乡间。在照料父亲期间,梦家心情沉闷,于是与方玮德、方令孺频繁通信,心中吐露出他不满社会现实,也不满革命文学,希望少和世事发生关系,创造一个仙城以求或然的欣快。本年秋,带着方玮德、方令孺等的愿望到上海,向徐志摩先生提议创办《诗刊》,得到支持。九至十二月间,作诗《西行记》《秋旅》《雁子》《悔与回(一)》《再看见你》《梦家诗集﹒序诗》《只是轻烟》等。
由于陈梦家与方玮德等,对于诗的热情和创作成绩,鼓舞了徐志摩先生奄奄的诗心,也使闻一多先生欢欣鼓舞,自此将陈梦家视为自己的劲敌和畏友。
1931年1月20日,陈梦家所提议的《诗刊》,由徐志摩主编创刊。陈梦家为该刊重要的撰稿者,并参与了校对等事务。同月,《梦家诗集》由徐志摩先生题签新月书店出版,收入前两年诗作四十首,编为四卷。闻一多先生和胡适先生发表了《梦家诗集》的评介文章。二月,陈梦家作自传《青的一段》(原载1931年12月《文艺半月刊》第二卷第11、12期合刊),记述了自己一至十岁的生活经历。七月,《梦家诗集》由新月书店再版,增收当年春至夏诗作十二首,编为第五编。集中作品,形式整饬,音调和谐,多通过爱情和景物描绘,抒发个人的生活感受,表达了伤感、迷惘和消极的宗教情绪,缺乏积极的社会意义。这时,陈梦家自觉生活的空虚和方向的渺茫。他在《再版自序》中表示,“我想打这时候起不该再容许我自己在没有着落的虚幻中推敲了,我要开始从事于在沉默中里仔细看这世界,不再无益的表现我的穷乏。因此这集诗就算作二十年的不可清算的糊涂,让它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忘掉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