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何德何能什么意思-男朋友说我何德何能什么意思
酒水,度数,宋朝何德何能什么意思-男朋友说我何德何能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何德何能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何德何能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据说,北宋佛印和尚,曾在寺院粉墙之上,题写过一首小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
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在传说故事中,苏东坡和王安石,曾经先后看过题诗,也各自在墙壁之上,留下了和诗。
学士的题诗,暂且略过不题,笔者所惊异的是,一个四大皆空的和尚,对人世间的诸多诱惑,竟能如此了然。
而且,不知各位钢铁直男好奇否,“酒”究竟有何德何能,竟然排在美色之前。
“石灰造酒,无之则不清”
佛印的故事,或许是传说,宋代学者周辉的言辞,则是事实,他曾经说道:“今祭祀、宴飨、馈遗,非酒不行。”其实,甚至不用学者明言,《水浒》中的好汉,大多不爱美女,又有几个不爱酒?
宋代酒水的酿制,因各地自然条件、物产等的不同,其生产工艺自然也不同。彼时彼刻,今天通用的“蒸馏法”尚未发明,发酵酒大行其道,而以此法酿造的酒,浓度普遍不高。
好汉们动辄十来碗的海量,其实也不完全是他们能饮,发酵酒度数太低,只能多多益善地喝了。
除了度数低,当时的酒,还有另一个“缺点”,普遍浑浊,陆游曾有诗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歌第一句,即言明了当时酒水的特点。为了使醪液变清,老祖宗可谓煞费苦心。譬如,在宋朝的两浙地区,竟然用石灰造酒。此法在宋朝人笔记中,也留下了相关记录:“二浙造酒,皆用石灰,无之则不清。”
所以,相比于今天的酒水,宋朝人喝的,充其量算是饮料,饶是如此,他们仍旧将此,视为比美色还具诱惑的事物。
很难想象,宋朝人如若喝到,货真价实的酒水,他们得兴奋到什么模样。
“喜其辨利,锡赍加厚”
绍兴二十九年,即公元1159年,彼时北宋已经灭亡,赵构重新建立王朝,被后代人称作“南宋”。
新的朝廷虽然建立,但大宋原本的皇帝,早已被金人掳走,大部分的赵家贵族,可想而知,还在金朝统治区。
绍兴二十九年的九月庚子日,皇太后韦氏崩于慈宁宫。中国人向来讲究礼仪,按照规矩,要把消息告知北方的亲朋。
赵高宗于是乎,派遣一个能言善辩的文臣,出使大金,此文臣名曰周麟之,诸位不用细究此人,他在政治上可谓寂寂无名。
但他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周麟之终于见到,最“货真价实”的酒水了。
周麟之的出使,应该比较成功,史料记载金主完颜亮“爱之”、“喜其辨利,锡赍加厚”。
最后八字的意思是说,完颜亮很欣赏周麟之能言善辩的样子,因此对其大加封赏。
完颜亮赏赐给他的东西,据不同的史载,数字上略有差异,但东西大体一致。
据周氏在《海陵集》中的自述,完颜亮“赐金澜酒二瓶,银鱼、牛鱼各二盘。”
周麟之在政治上毫无建树,然而因为这些赏赐,他竟能青史留名。金朝的东西赏下来后,周麟之将其“密糟其首以归献”,他悄咪咪地封装好,回去献给了赵高宗。
群臣当然不待见其行为,后来纷纷嘲讽他作“牛头公”。
“皓月委波光入酒”
除了这两道菜品,“金澜酒”更是值得说道。
这两瓶酒,以金器盛之,其状若金波流动,亦如月光穆穆之貌,让没见过“世面”的周麟之,着实惊呆了。
此酒度数不低,且甚是清冽,周麟之推测,金澜酒的名称,或许源自古乐府。两汉时期的《天门》一诗,其中有言曰:
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
假清风轧忽,激长至重觞。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赋诗《洞庭秋月行》,开头有言: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
金朝的祖先,很早就有酿酒、饮酒的习俗。譬如,《隋书》中记载道,女真的祖先“嚼米为酒”、“饮之亦醉”。
可想而知,论及酿酒,女真人是有传承的,他们后来又俘获北宋大批酒匠,可想而知,其酿酒水平未必比宋朝人差。他们能酿造出清冽的高度酒,似乎也就不足为奇。
完颜亮本身就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家,按周麟之的推测,“金澜酒”因为诗句而得名,也没多大毛病。
周麟之观罢此酒,同样有感而发,慨然赋诗《金澜酒》:
金澜酒,皓月委波光入酒。
冰壶避暑压琼艘,火高敌寒挥玉斗。
追欢长是秉烛游,日高未放传杯手。
诗歌开头,单言金澜酒之美,对其的赞赏,却也止步于斯。余下的篇幅,周麟之都在对金朝的饮食习惯,予以批判和吐槽。
诗歌的最后,作者甚至在诅咒:
或言此酒名金澜,金数欲尽天意阑。
醉魂未醒盏未覆,会看骨肉争相残。
在周麟之笔下,金澜酒的命名,意谓“金运其将阑也”,诗与酒成为诅咒国运兴衰的武器,与政治休戚与共。
后世的鲁迅先生,称这种自我陶醉的表现为“阿Q精神”。
“三杯时畅然”
随着时间的变迁,金朝灭亡了,宋朝也消逝了,然而,这樽清冽的美酒,却被流传下来。
大元的皇帝,同样钟爱于美酒。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曾经检讨自己即位后的得失,他总结出四项成绩、四个失误。而失误的第一条便是:“既嗣大位,沉湎于酒”。
元朝人从马上得天下,秉彪悍,他们的酒量想当然也很大。用发酵方法制成的酒水,度数较低,渐渐满足不了需求。
当此之时,蒸馏技术从海外传入京师,很快又在全国传播开来。元朝子民的肠胃,终于得到满足。
蒸馏酒度数偏高,元灭亡后,明朝的皇帝与文人,对高度酒其实不太感冒。明朝的皇家,按照宫廷规定方法酿制的酒,名曰“内法酒”,明宫内法酒总名为“长春”,以春天形容酒水之美。
宫廷内的酒方,往往酒清而不冽,甘醇而不腻,味厚却不伤人,度数其实并不太高。
当时的士大夫,也会自己开局造酒。大多数的文人,有酒兴,无酒量,他们饮酒,多在于“清雅”二字。
譬如,著名画家文徵明曾作《饮酒》一诗:
晚得酒中趣,三杯时畅然。
难忘是花下,何物胜樽前。
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
还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
“三杯饮畅然”,已然说明,诗人在意的不单是美酒,更看重舒畅的心情。
“至今甘醴二锅头”
清代,是“酒品最多,京师为最”的时代。贵族饮用的酒水,醇馥幽郁,历朝历代无出其右者。
譬如,慈禧太后喜欢“莲花白酒”,太监们从瀛台的万株荷花中,“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