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邓稼先对联-邓稼先对联运用引用
中国,美国,爱因斯坦邓稼先对联-邓稼先对联运用引用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给迷雾重重的物理学指明了方向,
这个人就是杨振宁。
杨振宁带着学生米尔斯,
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规范场论有多牛?
宇宙中存在着四种力,
除了引力之外,
规范场论统一了另外三种力,
朝着“大一统”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规范场论的核心是“杨-米尔斯方程”,
这个方程有多牛?
有7个诺贝尔奖,
是直接利用“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
有几十个诺贝尔奖,
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
还有6个“数学界诺贝尔奖”,
也是研究“杨-米尔斯方程”得到的。
杨振宁的几大研究,
几乎奠定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
杨振宁的成就有多伟大?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这样评价:
“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
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
一是相对论,
二是量子力学,
三是规范场。”
美国声誉卓著的鲍尓奖,
在给杨振宁颁奖时评价说:
“这个理论模型,
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比肩,
并必然将对未来产生可相提并论的影响。”
2000年的时候,
全球著名科技期刊《自然》,
评选了人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二十位物理学家。
这个榜单,
霍金并没有入选,
但杨振宁入选了,
而且他是这个榜单里,
唯一一位在世的物理学家。
与他一同登上这个榜单的其他人,
全部都是已作古的大牛,
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
杨振宁被过誉了吗?
没有,他一直都被低估了。
5
▲ 杨振宁西南联大准考证
杨振宁不爱国吗?
非常爱。
可能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
“在中国最困难最需要科技人才的时候,
钱学森、邓稼先等人都回国了,
他为什么不回来,还加入了美国国籍?”
我来解解这个密吧。
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
从小就是一个学霸,
16岁那年,
他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
是西南联大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学生。
1945年,他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
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
随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备受西方列强打压和封锁,
科技发展举步维艰。
在这个时候,
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先后回到了中国,
但杨振宁没有回来。
▲ 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
是杨振宁不爱国吗?
并不是。
那他为什么不回来?
两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美留学期间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禁止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回中国。”
那为何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回国了呢?
“为让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回国,
中国想了很多办法。”
那为什么中国不帮杨振宁想办法呢?
“因为钱学森、邓稼先是搞应用科学的,
回国研究导弹、研究原子弹,
是可以帮上大忙的。
但杨振宁是搞理论物理的,
在当时中国极其落后的实验条件下,
杨振宁回国不但没有用武之地,
还会影响他的学术理论研究,
与其这样,还不把他留在美国。”
钱学森贴身警卫员,
曾经问过钱学森一个问题:
“为什么杨振宁没有回国?”
钱学森这样回答了一句:
“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
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
是啊,如果当时杨振宁回了国,
世界上就不会有“宇称不守恒”和“规范场论”了,
这对于人类来说将是多么重大的损失!
不回国也就罢了,
为什么要放弃中国国籍而加入美国国籍?
这是一个误解。
杨振宁从来没有放弃中国国籍。
1945年他赴美留学的时候,
持的是“中华民国护照”。
1964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时,
并没有抛弃“中华民国国籍”,
而是选择了双重国籍。
1996年,杨振宁做演讲时,
主持人介绍他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了,
杨振宁立即举手加了一句:
“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
很多人可能还是会说:
“但他毕竟选择了美国国籍呢?”
杨振宁为什么要选择美国国籍?
“因为我经常要出国交流和访学,
但持中华民国护照出国会受阻。”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后,
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国籍。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的身体里仍然循环着我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6
杨振宁不但爱国,而且爱得深沉。
1971年的一天,
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
“之前美国公民的护照上,
有几个不能随便去的国家——古巴、北越、北朝鲜、中国。
但那天的报纸里说,
中国从里面取消了。”
于是在第一时间,
杨振宁就决定回中国看一看,
于是他成了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在北京饭店的房间里,
杨振宁看到了一副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我昼夜不停地看这副对联,
又看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我豁然认识到,
我应该尽一份做桥梁的责任。”
为了做好桥梁,杨振宁在四方面煞费苦心。
第一:护中国。
1971年上半年,
杨振宁发起参与了保钓运动。
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
“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
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1977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
杨振宁自己掏腰包,
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全页广告——“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
全文用英文发表,
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要求美国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
尽快同中国建交。
▲ 邓稼先和杨振宁
第二:保人才。
杨振宁的国际声望实在是太高了,
所以他几次回国,
也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每次他回国之前,
中国都要求他列一张会见名单。
杨振宁列的很多人,
都是那个年代正在劳改的科学家。
“这份名单的实际效果就是救命。
因为只要会见后,
这些人就不再被关押,
有些甚至可以继续从事和科学相关的工作。
邓稼先就是因为在会见名单中才被放回北京的。”
第三:推动中国优秀人才到美国学习。
杨振宁在纽约组织成立了“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成立的目的,
便是帮助中国学者到美国学习访问。”
在杨振宁的推动下,
一千多名中国高端学者得以到美国深造,
归国者有多位当选中国两院院士,
其中包括后来的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
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谷超豪等。”
上一篇:造化玉碟(重生永生之造化玉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