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格尔尼卡是谁的作品 格尔尼卡作品解读
毕加索,作品,艺术格尔尼卡是谁的作品 格尔尼卡作品解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就在这件作品发表以后,毕加索同法国大画家勃拉克共同投入了立体主义绘画的探索。两个人有一段时间合作画画,面貌几乎难分彼此。受到他们作品的启示,一大批画家、雕刻家纷纷走上了立体主义的道路,使立体主义成为二十世纪现代美术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流派。
立体主义者从塞尚的作品和观念中获得启迪,也受到自然科学进步的影响,他们彻底同文艺复兴时代确立的形体和透视的法则决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和时间,他们把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物象的不同状态,借助基本的几何形组织在画面之上,构成一种“更真实”的、相对独立的纯粹绘画的世界。
这种探索绘画本身形式结构的理的创作态度渗透到许多当时和后来的现代艺术家的创造中,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现代艺术同立体主义是血肉相联的。《弹曼陀林的人》(1911年)、《小提琴》(1913年)、《桌上的杯子、酒瓶和报纸》(1914年)、《三位音乐家》(1912年)都是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典型作品。
立体主义的兴起把毕加索推上了现代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地位。但是毕加索并没有局限在立体主义的范围内,他那种永远探索的精神又使他回到较为传统的世界中去。在古代希腊罗马艺术和安格尔等作品的影响下,他绘制了不少写实味道浓厚的女人体作品和人像作品,这类作品往往被归入“古典时期”,属于他作品中较易为一般人接受的那一面。从《泉边的三位浴女》(1921年)和描绘自己儿子形象的《装扮成丑角的保罗》(1925年)等作品中不难对此获得一个生动的印象。
二十年代中期,毕加索结识了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的领袖、诗人安德烈·布列东,从此超现实主义的因素开始渗入到他的艺术作品中。超现实主义那种对潜意识的迷恋、那种梦幻般的情调给他的绘画染上了奇特难解的色彩,他的艺术语言也变得更加流动自由了。
在毕加索多变的艺术生涯中,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两者往往糅合在一起,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貌。《三位舞蹈者》(1925年)、《扶手椅中的妇女》(1927年)、《人身牛头怪》(1935年)、《格尔尼卡》(1937年)、《梳头的妇人》(1940年)以及一系列的“变形时期”的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种艺术风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毕加索留在巴黎,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苦的岁月。他拒绝同德国占领军合作,纳粹禁止他公开展览自己的作品,亲法西斯的文人们叫喊着“把毕加索赶进疯人院”。有这么一件轶闻活灵活现地揭示了他那大无畏的态度,有一回,纳粹的一位官员来到了毕加索的住所,他看到桌上摆着一张《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于是问毕加索:“这是你干的吗?”毕加索立即回答他:“不,这是你们干的。”此后,对来访的德国人,毕加索总要送上一张印有《格尔尼卡》的明信片。他的许多十分阴郁的令人费解的作品就创作在这一期间,或许这是纳粹的魔影在他心灵上留下的印迹吧?1944年,毕加索参加了法国。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毕加索离开巴黎,迁居到法国南方的蓝色海角,生活在明丽的天地间。1947年,他又来到著名陶器之乡瓦洛里斯,全身心地投入陶器艺术的创造中去,搞出了一大批精彩的作品。这时,毕加索也积极地参加进步运动,为争取世界和平奔走呼吁;他创作的和平鸽,成为1948年在华沙和1949年在巴黎召开的两次世界和平大会的标志。
晚年的毕加索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不断地推出绘画和雕塑的作品,如为瓦洛里斯的礼拜堂绘制的《战争与和平》(1952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的总部绘制的《伊卡洛斯的跌落》(1958年)等大型壁画;如一系列根据历代大师杰作创作的变奏曲式的作品《阿尔及耳的妇女》(1955年)、《宫娥》(1957年)、《草地上的午餐》(1960-1961年)等;如《山羊》(1950年)、《推儿童车的女子》(1950年)、《浴者》(1956一1957年)等青铜雕塑。
1961年,八十岁的毕加索同雅克琳·罗克结婚,这位女是他最后一任妻子。他俩共同搬到离电影名城戛纳不远的穆甘,他在这儿度过了最后的岁月。毕加索反复描绘画家与模特儿这个题材,1963年间,他完成了数十幅《画家与模特儿》,此外,他也以xing*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版画作品。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逝世于穆甘。后法国为了纪念他光彩夺目的一生,在巴黎市中心建立了大规模的毕加索美术馆,陈列他一生各个时期的作品,供人们了解他丰富而又多变的艺术面目。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