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格尔尼卡是谁的作品 格尔尼卡作品解读
毕加索,作品,艺术格尔尼卡是谁的作品 格尔尼卡作品解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格尔尼卡是谁的作品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格尔尼卡是谁的作品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巴勃罗·毕加索(PabloPicasso)是二十世纪现代艺术最有影响的人物。就是对现代艺术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不会忘记他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飞遍五大洲的和平鸽,现在就让我们欣赏他另一件同样富于表现力的现代艺术风格的作品——《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毕加索1937年创作的一件史诗的作品,也是现代艺术家抗议法西斯暴行的一件力作。
《格尔尼卡》
本世纪三十年代,法西斯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很快就发展成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一种巨大威胁,一切艺术家都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人类历史关键的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的独裁者佛朗哥将军同纳粹德国相互勾结,向西班牙北方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格尔尼卡发动了闪电式的突袭。德国空军对这座巴斯克人的城市进行了数小时的狂轰滥炸,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幢幢建筑物在火光中倒塌,炸弹落在人群里,无数的居民顷刻间就丧失了生命,整座城市一下子毁灭了。这是法西斯势力对人类犯下的最初一次罪恶。
当时,毕加索正应西班牙共和国的邀请,准备为将于1938年春天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绘制装饰壁画。毕加索听到上述暴行的消息后,内心无比悲愤,立即动手创作这幅巨型油画,以抗议法西斯灭绝人寰的兽行。
毕加索
毕加索就像一头愤怒的公牛那样投入了创作,他一遍又一遍地绘制习作和草图探求着最满意的艺术形式;在他的工作室内,面对着高大的画布,毕加索时而爬上扶梯、时而蹲在地上,不断地挥动画笔涂抹画布,只用了短短-个来月的时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长约8米宽约3米50的作品就诞生了。
在抗议惨无人道的军事暴行方面,毕加索那位伟大的同胞戈雅的名作自然给他留下了印象。但同《1808年5月3日》相比,《格尔尼卡》具有完全不同的面貌,是典型的现代派绘画。他把立体主义的手法同超现实主义的因素结合起来,以带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来构成作品。
毕加索没有照相式地记录具体的真实场景。画面上既没有毁掉的城市也没有难的居民,只有大量富于立体主义造型特点的象征式的形象。
中心部分挣扎跳动的马匹是人民的象征,左侧的公牛则是暴力的代表。牛的下方,是一位怀抱孩子悲号的妇女。手持断剑躺在地上的士兵似乎已濒于亡。马的前面,那仰头痛哭的女,照加罗迪的说法,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普遍象征。在着火的房屋旁,一位女子双手伸向天空,似乎正在绝望地呼救。从敞开的门里冲出来的妇女一手持着盏油灯,据说是受挫的真理和人民抵抗的化身。
尽管存在着不太相同的解说,尽管人们的感受也不尽一致,但那基调是明确无误的,因为绘画的形式语言发挥着它直接的艺术感染力。在毕加索精心构成的画面上,即便人们不了解前述形象的意义,也不难体味到那狂暴的意味和痛苦挣扎的效果。
毕加索巧妙地利用了形和线的组合在视觉和感官上造成的刺激。大量的交错杂乱的僵硬线条,断裂分割的形体,夸张变化的五官和表情,一眼望去就会马上引起混乱、不安、痛苦的感觉,传达出那野蛮的空袭给格尔尼卡这座城市造成的巨大灾难的内在情调。
不妨回忆一下毕加索十分欣赏的法国画家安格尔那幅《大宫女》,女躯体流利的曲线让人们感受到宁静优美的情调。两相对比就会明白纯绘画因素的艺术表现力,从而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奥妙,掌握它的精髓。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意图,毕加索出人意料地处理了这幅画的色彩,他只选择了三种颜色:黑、白、灰。这些十分单纯的色彩同形和线交融在一起,通过它们在画面上的分布和穿插,加强了作品的律动感,大大突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剧和那种严酷的意味。
《格尔尼卡》揭露了法西斯的凶残面目,同时也发出了对一切非理的野蛮的暴力行为的永恒抗议。
《和平鸽》
这件作品一经与公众见面,立即引起不同的强烈反响。右翼指责它,而左翼则赞美它。对许多敏感的知识分子来说,它似乎预示着欧洲历史上最残酷的大劫难的到来:“在像出现古代悲剧的这样一个黑白两色的长方形里,毕加索向我们宣告了我们的哀伤:我们所爱的一切即将消逝,因此这一切才如此需要以令人难忘的美来体现,就像倾吐最后的告别那样。”
本世纪四十年代,毕加索把这件大作借给纽约现代艺术馆,但他曾多次表示,一个重获民主自由的西班牙将是它的当然故乡。当统治西班牙数十年之久的独裁者佛朗哥在1975年去后,西班牙终于改变了它的面目。1981年,在毕加索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格尔尼卡》这幅现代艺术的最伟大的作品回到了它的故乡,陈列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最著名的普拉多美术馆里,实现了毕加索生前的宿愿。
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诞生在西班牙南方的小城镇马拉加,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绘画教师,很喜欢画鸽子和丁香花。毕加索很早就显露出惊人的艺术天赋,他的父亲不久就无法再教他什么了。
1895年,毕加索随同全家迁往巴塞罗那,同年,这位少年进入美术学校。由于他的水平远远超过一般学生,入学不久他就跳入高班学习。1897年,十六岁的毕加索来到马德里在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从他这时的作品看,毕加索已经掌握了坚实的绘画基本功。
从早年起,毕加索那不安分的天就表现了出来,他对学院的课程没什么兴趣,经常跑到普拉多美术馆去研究埃尔·格列柯等前辈画家的作品。第二年他又回到巴塞罗那,在“四猫咖啡馆”出入,同热心欧洲新艺术潮流的年轻诗人、艺术家等探讨感兴趣的问题。经过数次来往于巴黎与巴塞罗那后,毕加索日益迷恋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中那自由的艺术气氛。
1904年,毕加索决定留在巴黎。他住进了一处名叫“洗衣船”的地方,在这个年轻艺术家的集聚地,他结识了现代艺术的一些杰出代表,如诗人阿波里奈尔,画家凡·东根等。
毕加索最初的作品流露着法国画家土鲁兹一劳特列克等人影响的痕迹,但他很快就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在所谓“蓝色时期”和“玫瑰色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毕加索把目光投向社会的底层,满怀深情地描绘孤苦无依的穷人、流浪的艺人。
《老犹太人》(1903年)和《丑角一家》(1905年)分别代表着这不同的时期,前者散发着凄苦的情绪,后者流露着温暖的意味。这些色调单纯优美、形象概括生动的作品开始确立了毕加索作为一名大有希望的新时代艺术家的声望。
这时,毕加索同马蒂斯等现代艺术的最初代表发现了黑人的雕刻。这种原始味的艺术以其真纯的表现,展示了一种完全有别于西方神圣的传统艺术的迷人面貌,这种艺术深深地打动了他们,启发他们去追求崭新的艺术境界。1907年,毕加索完成了一幅题为《阿维侬的少女》的油画,这幅明显地流露出伊比利亚古代艺术和黑人雕刻的影响的作品,宣告了艺术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立体主义的诞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