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云加一笔是什么字(云加一笔是什么字全部)
生态,中国,也是云加一笔是什么字(云加一笔是什么字全部)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十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再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虽然发展的巨大惯,往往会使过往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思维观念向前“滑行”一段路,但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中国一往无前。
“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
“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从今往后,在陕西为官,首先要了解这段历史、这个教训,警钟长鸣,明白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好秦岭生态的卫士,切勿重蹈覆辙。”
“结构调整一定不要搞相濡以沫,让‘僵尸企业’苟延残喘。一定要腾笼换鸟,最后达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境界。长痛不如短痛。”
响鼓重槌,振聋发聩!支持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批评什么,态度鲜明传递给亿万人民。“不要”“不能”“不允许”……这些词汇,铿锵有力讲述了将一艘巨轮调转航道、转变发展方式的坚定和勇毅。
历经几十年激流勇进的大开发、大建设,是时候改变了!
万古奔腾的长江,滋养着锦绣大地。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长江上游城市重庆召开,沿岸省市摩拳擦掌正准备大干一场。总却从长江“病了”讲起,这次会议给沿岸好似“泼了一盆冷水”,明确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也要讲兵法,兵无常势。有所为是发展,有所不为也是发展,要因时而宜”。
2018年在长江中游城市武汉,再次召开会议,会议名称由“推动”变为“深入推动”;2020年到长江下游城市南京,又一次召开会议,会议名称更进一步: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再看中华民族的另一条母亲河,黄河。
大河浩荡,冲关夺隘,千折万转。“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2019年秋天,河南郑州,总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名称就亮出了新时代治理黄河的战略构想。
近年来,总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2021年考察山东,到了黄河入海口,了却一桩心愿: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他原打算组织个马队视察黄河,深入调研一番,然后研究如何让黄河安澜。这个愿望后来没有实现。”
“如今我们接着做起来了。”“当然,走一遍不是为了仅仅看一看,而是要有思考、有想法、有部署、有行动,知行合一,做行动派!”
中国正在行动。
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响彻中国的嘹亮声音。
2014年到贵州代表团参加审议,听了当地的生态变迁介绍后,总感慨:“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
2021年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来自大兴安岭的林场工人周义哲代表讲述了从砍树到护林的“森林交响曲”之变。总笑着说:“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
周义哲代表将现场的一句句叮嘱刻在了心里:“总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实际上是增值的。我们在山里、在林子里,遍地都是‘金疙瘩’,感受最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在北京拉开帷幕。“APEC蓝”一词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欢迎宴会上,总讲述了他的观感:“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经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
掌声、笑声、赞叹声里,总娓娓道来:“我是在北京长大的,我小时候北京风沙很大,出门都要戴口罩。现在,因建成了防风林带,风沙少了,但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遇到了PM2.5这个不速之客。”“北京的空气质量不能靠运气,而要靠人为。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转眼间,7年多时间过去了。
这个被国外一些观察者认为“不花三五十年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却在中国日复一日的奋斗中,在令人惊叹的时间跨度里实现了沧桑之变。
北京冬奥会是一个缩影。立春日开幕,过去这个季节既有风沙天、也有雾霾天。现在,媒体封面上,是冬奥健儿翱翔于湛蓝天空下、驰骋于皑皑白雪上、拼搏在节能环保冬奥场馆里。“绿色办奥”的生动脚本让世界不断刷新对中国的认识。
一叶知秋。
聚光灯下北京的两个场景,成为中国在生态领域积极作为的最生动讲述。世界见证了中国言必信、行必果的行动力。
就在那次北京APEC上,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中美元首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首次公布了各自2020年后的减排目标。一年后,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闭幕的前一天,正是谈判最胶着的时候,两国元首通电话,重申了推动大会取得成功的决心。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巴黎协定》随之出炉。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评价,历史会记住这一天。
总在巴黎大会上的讲话,蕴含着强烈的昭示意义:“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新的起点,新的作为,新的期待。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样一份责任,这样一种担当,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和巨大贡献,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早在1921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
百年后,总强调:“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的,也是世界的。”
这年秋天,总在联合国大会的“会场”上,宣布了深思熟虑后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最短、最高,这些词叠加,事情的难度可想而知。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一度被奉为圭臬。中国创造的奇迹,提供了另一个样板。尤其是在疫情的大考里,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稳住了阵脚,令世界感慨万千。不少国外的中国观察者注意到这样一条考察路线:2020年春天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飞赴武汉,总紧接着到了浙江看安吉余村、看西溪湿地,再到陕西看秦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总谆谆叮嘱:“不能重走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不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捡到筐里都是菜。”
“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这句话,说的是中国不断自我加压,节能、减排、降碳。
“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这句话,谈的是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增速,辩证把握着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这句话,讲的是近来在实际工作中的要把握的节奏步调。就在今年的山西考察中,总去了一个储煤场,这也是他连续7年地方考察“看煤炭”。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对中国建设的“动力之源”煤炭,不能一抛了之。总强调,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步骤节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
上一篇:流漓-榴莲视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