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谁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谁写的著作
顾炎武,天下,朴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谁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谁写的著作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3)“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实用原则——《日知录》第十九卷专列《文须有益于天下》一条来论述之。而顾炎武自称“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又称“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可见,《日知录》是欲为“王者”(顾炎武所期待出现并坚信必将出现的未来华夏王)治国平天下提供思想参考的实用之作。
第二,政治价值
综观顾炎武的有关论著,他认为明朝亡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王室宗族势力衰弱;其二,君主集权空前强化;其三,伦理道德沦丧。到了其临终绝笔方才定稿的《日知录》中,他则提出了“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的观点,这表明他最终是将明朝亡国的主因归于伦理道德沦丧了。基于这个思想,《日知录》中又提出了后来被梁启超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论断。
在顾炎武“修己治人之实学”思想体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作为一个“治道”理念提出来的,其思想特质在于:一般儒家王道政治观是基于视天下为君主一人之天下的天下观,由此将天下系于君主一人,使君主独负天下兴亡之责;顾炎武的“治道”理念则是基于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天下观,由此将天下系于天下之人,使天下之人共同分担天下兴亡之责。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观,突破了传统儒家“君主独治天下”的专制主义王道政治观,具有了近世“天下人共治天下”的治理意识,这是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伟大启蒙学者最具政治启蒙意义的一个观念。
第三,儒学价值
作为儒家的忠实信徒,顾炎武是以弘扬儒家“仁道”为职志。关于“仁”,孔子有“仁者爱人”之说,《中庸》则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之说。顾炎武则兼取其说,将孔子“仁爱”说发展为“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行己有耻”说,而将《中庸》“亲亲为大”说发展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的“人必有私”说,使“仁爱”和“私情”得以联系起来,在这种联系中,“私情”被理解为“仁爱”的必然体现,这是顾炎武对儒家“仁学”思想的创造发展,其意义在于从儒学理论上达成了“仁”“私”统一。
综上所述,可对一代通儒顾炎武作出如下历史定位:在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他是一位杰出的启蒙学者;当祖国处于生存亡之际,他是一位坚定而有独特思想和情操的爱国者;在学术发展史上,他是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历史转变过程中一位继往开来的学术大师。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4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