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亡群-亡群读音
徐向前,红军,战役亡群-亡群读音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亡群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亡群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吃人的草地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地貌差异很大,东南的山地峡谷和西北的高原雪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民间歌谣这样唱道:
北方,有无垠碧海的粼粼波光
有无数雪峰起伏的白浪
南方,是一片绿色的沃土
水草和庄稼散发着芳香
红军过草地涉及到几个地名,毛尔盖、松潘、若尔盖,查了资料和地图之后,发现1935年红军过草地经过的松潘草地和毛尔盖草地,现在是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若尔盖草原毛儿盖片区和现在的红原大草原。
若尔盖大草原,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和“绿宝石”之称,幅员辽阔,气势如虹,风景如画,如今是旅游胜地。在这块绝美的绿洲上,约有一万多红军将士长眠于此。
若尔盖县城
1935至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三次经过如今的红原草地,驻留时间前后长达半年之久,红军长征过草地中有名的“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故事,正是发生在红原大草原上。
小学课本中《金色的鱼钩》插画
注:杨成武红四团走出草地的前一天,小战士郑金煜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茫茫草地,他的故事后来作为原型,被军旅作家王愿坚创作为小说《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雕像
1935年7月,红军陆续到达毛儿盖地区。毛尔盖是周边藏族地区最大的村落,当时大概有三四百户人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国民党反动派出没无常地搜刮抢劫,存粮并不太多。
红军要过草地,主要的困难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后勤保障。
不要看现在的大草原很美丽,但80多年前可是生命禁区、“亡陷阱”,虽然没有追兵,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最大的敌人。
一是恶劣的天气。徐向前回忆道:“茫茫大草原,草深过膝,沼泽遍地,荒无人烟。气候乍暖乍寒,变幻无常,忽而骄阳高照,忽而雨雪交加。”草地上经常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难辨方向,只有在太阳偶尔穿出云层时,才能纠正行军路线。红二方面军从甘孜到阿坝的草地行军正值雨季,部队露宿草地,帐篷不够只好用床单撑着挡雨,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度过寒夜。在一次风雪交加的行军中,仅红6师就牺牲了174人。
二是沼泽遍布。草地上河沟纵横,水寒刺骨,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身体虚弱的战士倒下。更可怕的是,软绵绵的草包下常隐藏着沼泽,稍有不慎,人和马都会陷下去。一位老红军曾回忆:“草地上有不少绿草覆盖的泥沼,都是陷人坑,人和牲口掉到里面,越陷越深,直至被吞没。一个人陷进去后,援救者用力过猛也会被带入深泥之中。”
三是荒无人烟。草地中没有人家,也没有路。董必武回忆说:“我们初听到草地这个名字,以为不过是人烟很少、草木浓密的地方。谁知草地是真草地,在地上看不见泥土,只看见草和水,不但没有人烟,简直没有人迹,所以也没有路,没有树木。”聂荣臻也曾说:“整个草地的景象,真是‘天苍苍,野茫茫’,千里沼泽,杳无人烟,‘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而后勤保障更是大问题。
当时阿坝州是一个封建农奴社会,由封建主(土司、头人)、牧主和寺庙上层喇嘛三者联合统治。在政治上统治阶级享有无限的封建特权;在经济上他们凭借对土地和草场的支配及操纵,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残酷压迫农牧民,农牧民生活极端贫困,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当地的粮食产量不高,品种也少。人均有粮在400~500斤之间,全区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之经济中,据推算全区总储粮仅在1000万斤左右。
红军在进入川西北时,红一方面军近2万人,红四方面军近10万人,红数占全地区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在红军集中的地区和主要行进路线上,红数超过了当地居民人数。
当地老乡告诉红军,如果要过草地至少要准备十天以上的口粮,十五天以上最佳,如果每天按1斤计算十万红军就需要100万斤粮食;而两个方面军汇合后已经在川西北呆了几十天,当地的粮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红军各部队都组织了征粮队,虽然筹粮工作进行了一个月,仍没有达到每人带15斤粮的要求,最多的能有8斤至10斤,一般的有5斤至6斤,有的只有3、4斤。因此,红军一方面向藏民请教尝百草,辨认无毒可食的野菜,供过草地时采用;另一方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还带点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
这时不得已就要收割地里还未完全成熟的青稞麦;有些地的主人不在,红军便在田里插上木牌子,上面写着割麦的数目,并且请藏民拿着牌子向后面的红军部队要钱,或作为将来向红军算账的证据。
在杨成武的《忆长征》一文中讲:“一军团四团在芦花一带筹粮时,找到一家头人的牛栏下,发现新砌的一堵墙,墙上糊的稀泥还是湿的,拆开一看,里面几口大锅里盛着青稞麦,也有一坛坛玉米、黄豆、酥油。同志们把它叫做‘密窑’,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好几个。”在地里青稞成熟时,各部队便组织割麦队下地割青稞,手搓麦粒煮吃。据调查,红军在黑水各地筹、借粮中,纪律严明,所筹之粮,有的按当地粮价付给了银圆和布匹,有的没付钱但也都打了借条。
2002年初在毛儿盖山寨一户牧民家发现了当年红军留下的一个木牌借据,是一块长96厘米、宽19厘米、厚2厘米的木板。借据写到:“红军在这块麦地里收割了青稞200斤,你们可凭此牌向任何红军和苏维埃兑取这些青稞的银子、茶叶。未兑取前请保存此牌子。前敌政治部。”(2002年5月21日《四川日报》报道),这个木牌借据现保存在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馆。
木板借据
当地牧民仁青卓玛手拿“木板借条”
前锋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吃,后续部队连这些也没有,为了战胜饥饿,红军将士们只好吃皮带、皮鞋,最后把少量的牲口也吃了,甚至彭德怀从长征开始时一直骑的一匹黑骡子也宰掉分给战士了。
红军过草地吃的皮带(国家博物馆藏)
参与过草地的中央领导对此印象深刻,毛泽东在延安和全国解放以后,曾对此有过多次讲述,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时期藏、羌人民的革命斗争业绩,高度概括地比喻为“牦牛革命”。还曾一再表示说长征时期在川西北地区“我们是欠了番(藏羌)民债的,欠了债是要偿还的。”1936年毛主席在保安对斯诺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是红军拿了藏民的粮食而欠的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见《红星照耀中国》第159页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第308页)。
邓小平同志在1952年7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红军北上,在那里(川西北兄弟民族地区)是把他们(当地老百姓)搞苦了,这在当时是为保存红军,没有办法,把他们的粮食吃光了,他们吃了很大的亏,要在具体利益上向他们赔偿,真正要从经济上帮助他们得到利益。(《血对西藏说》)
萧克回忆:“草地人烟稀少,即使有些村落,也没有多少粮食。当地群众以畜牧业为生,反动土司常常把牛羊牵走。四方面军走在前面,对后面虽有照顾,但他们自己也很困难。我们虽然努力准备粮食,常常不能完成计划。部队因缺粮疲劳,体力下降。……大家用野菜代粮,许多人牺牲在草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