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羊山战役-羊山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刘伯承,黄河,国民党羊山战役-羊山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羊山战役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羊山战役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947年的山东战场,充满着传奇。粟裕在鲁中、鲁南把国民党军打得晕头转向,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尤其是鲁南会战、孟良崮会战,严重挫败了国民党军的信心。
就在这时,刘邓大军——也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奉中央军委之命,由豫北杀入鲁西南,以一连串急风骤雨般的行动,连连猎杀国民党军精锐整编师,与粟裕携手把山东战场闹了个天翻地覆。
一、实力仅次于东野的刘邓大军
1947年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即俗称的刘邓大军,下文即以刘邓大军称呼),实力相当庞大。
当时全区军队总数达42万人,其中野战军28万人,地方武装14万人,下辖11个纵队,拥有一个榴炮团,各纵均有炮兵营。论其实力,比华东野战军还要强一些,仅比东北野战军稍弱。
刘邓大军活跃的主要区域在晋冀鲁豫四省交汇之地,是标准意义上的四战之地。当时刘邓大军有效控制了80座县城,解放区有人口2400余万。
刘邓大军的位置非常关键,隔断了国民党军各大战略区的联系。
刘邓北面是傅作义、阎锡山两大股敌人,东南面是徐州集团,正南是郑州洛阳一线的国民党军,西面则胡宗南集团。刘邓大军切断了同蒲、平汉、陇海几大铁路线,对津浦路也构成强大威胁。
国民党军屡屡对刘邓大军发起攻势,但都不能奈何,反而连连丧师折将,短短一年攻势中,竟然被刘伯承歼灭10多万人,刘邓大军能扩充到42万人,国民党军俘虏兵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问题来了。
坐拥如此雄厚之兵马,以及稳固的解放区,刘邓大军为何要向山东进军呢?
许多人可能都会想到,我军要开展战略进攻,当然要向外线进军。这完全是事后诸葛亮,就像抗日神剧里说,八年抗战就剩最后一年了。
事实上当时刘邓大军抛弃根据地,向鲁西南进军,完全是迫不得已。
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国民党不计代价的重点进攻,确实给陕北解放区、山东解放区造成了极大压力。我们且不必去列举解放区的实际困难,单看一个数字就能大致感觉到。
自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国民党军损失了112万精锐部队。
就算国民党军再笨,如此庞大的战损数字,必然造成解放军差不多对等的人员伤亡,例如孟良崮战役敌我伤亡比是1.1:1。
大量人员伤亡,必然要求解放区人民提供兵员,相应的衣粮、弹药、供给、随军役夫,算下来比正规军要多十倍甚至百倍,换言之,我们是用巨量的人力、物力和解放区地盘换来的敌人伤亡。国民党军损失的只是军队,而我们损失的则是根据地、人口、粮食和生产体系。
长此以往,国民党军就算再损人112万人,他们也能依靠国统区重新组建军队。而我们的解放区却受不了长年累月的消耗。
如果还认识不到这是多么大的消耗,我们再看一组数据。
在一年的作战中,晋冀鲁豫全区,提供了7392万人次的参战劳力,负担的粮弹衣药折合小米达17.73亿斤。相当于全区每个老百姓都出了3次以上的劳力,人均提供了73.75斤小米。以当时落后的生产力,这无疑是一笔相当沉重的负担。
邓小平回忆说:“拿冀鲁豫来说,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农民的鸡、猪、牲口看见的不多了,村里的树也少了,试问,扭在解放区打,我们受得了吗?如果我们只想在内线作战要舒服一些,就中了敌人的毒计。
第二,国民党军战略布势出现重大破绽。也就是所谓的哑铃,国民党军大股敌人分为三个部分,一在东北,一在西北,一在华东。东北距离远,且不必说。西北胡宗南集团30余万人,华东顾祝同集团亦有三、四十万人的重兵集团。
这两大股敌人向东西两个方向进攻,然而处于枢纽位置的中原、江汉一带,兵力却十分薄弱。兵法讲究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由内线出击外线,在敌人兵力薄弱的哑铃中间位置出兵,创建新的根据地,是上佳之策。
原因说清楚了,但有识之士未免又会问,刘邓大军取捷径从河南安阳、新乡、郑州一线直接南下,岂不是更好?为何又要绕道鲁西南,走一道大弯路呢?
这就要说一说中央对刘邓大军寄予的厚望了。
二、刘伯承的两道难题
从现在披露的资料看,中央把刘邓大军分成了两部分,分别从鲁西南、豫西两个方向进军。
虽然刘伯承早有腹案,知道会向外线进军,但并没有想到中央会直接把大军主力一分为二。不得不说,这就是元帅与统帅的战略阶差,看问题的站位不一样,作出的决策就会有质的差别。
当然,刘伯承后来还有更想不到的事,他从未设想过兵强马壮的晋冀鲁豫大军,会变成大别山里的奔命之旅。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主力一分为二,任务也各有不同。
刘伯承率领的东路主力12万人,与华野协同作战,目标是击破徐州顾祝同集团。
陈赓率领西路主力6万余人,与西野协同作战,威胁胡宗南系统。
看上去任务很光荣,地位很重要,但摆在刘伯承面前的,是一道无比艰巨的任务。
黄河与重兵。
首先是黄河。
蒋介石把黄河当成天险,号称一道黄河能抵40万大军。这话倒也不是红口白牙的胡说。黄河自1938年花园口炸堤以来,一直沿着淮河河道入海。抗战胜利后,经过国共双方共同努力,花园口的决口封堵成功,1947年3月有黄河又回到故道,从河南省东北方向流出,经山东西北入海。
新修的黄河大堤很不稳定,随时会有决口的风险,渡河有很大的危险。
其次是重兵。
国军调来整编32、58、66、70师,连同鲁西南原有的整编55师、68师,共计6个整编师约15万人的兵力,依托黄河天险,共同阻止刘伯承南下。
要论硬实力,刘伯承手下4个主力纵队,对敌人6个整编师,就算不说处于劣势,充其量只能说旗鼓相当。如果再加上黄河天险的加成,刘邓大军就完全处于劣势了。
但这都难不倒刘伯承。
打仗,打的就是对方的薄弱之处,刘伯承深谙这个道理。
黄河天险看似难以克服,仔细一看,处处都是破绽。国军刘汝明兵团负责河防,但刘汝明贪生怕,住在郑州,从未到鲁西南黄河前线去过。虽然也做出来一副积极守河的样子,其实只派出4个旅的兵力,守长达300公里的黄河防线,这无疑是杯水车薪。
由于刘汝明本人不到前线,守河的部队更加懒散,象征地在黄河南岸隔一里修一个地堡,修好地堡兵也不进去,而是强迫当地老百姓放哨,发现共军渡河他们才进入地堡。
若是一般统帅,发现这种弱点后,可能马上就要渡河。但刘伯承不。看棋看三步,才能走好。
刘伯承不止要过河,还要歼敌。他敏锐地发现刘汝明手下的几个师处于分散状态,互相之间隔了上百里,因此刘伯承定下作战决心,不仅要过河,还要抓住机会吃掉敌人几个整编师。
整编师,也就是军,在当时国共军队步兵序列中的基本作战单位,一个军拥有相对独立的作战、后勤、工程、运输等能力,既是军队的战斗力支柱,也非常具有象征意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