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碳酸银是沉淀吗)-碳酸银是沉淀吗初中
物质,原子,物体(碳酸银是沉淀吗)-碳酸银是沉淀吗初中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碳酸银是沉淀吗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碳酸银是沉淀吗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材料,它具有质量和能量,并占有空间和时间。例如构成桌椅的材料是木材,构成衣服的材料是布,构成水的材料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物质的第一个属即具有质量,质量是物质的类型与含量的度量。所谓“质”就是物质的类型,例如木材、布、氢原子、氧原子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质”。所谓“量”则是所含物质的多少,例如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星球,所含的物质的量相比较而言,星球的质量就大,水分子的质量就小。没有质量的物质不可能产生能量,更不可能占有时空。
具有质量的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之中,物质的运动就产生了能量,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例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声能。根据质能关系公式E=mc^2,可以看出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就是说质量的运动产生了能量。由于物质具有质量,所以所有物质都具有长宽高三向度即广延,而具有广延的物质必然在空间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所以空间是物质的广延和位置的度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运动着的物质离不开时间,所以时间也是物质的重要属。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一种度量,当然运动过程还存在着多种度量方式。在物质的特有属中,质量和广延是最具决定意义的两个属,所以用更精练的语言来定义物质的话,物质就是具有质量和广延的东西。
物质的本质是材料,各种具体的物体、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则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成品”,而原材料与“成品”是不可能等同的。列宁1908年曾给物质下过一个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进一步解释:“物质的唯一‘特’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列宁认为,凡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都是物质。那么要问究竟什么是“实在”?哲学大辞典的解释是:“实存的与可能存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在指实际存在的东西。”用通俗语言来解释列宁的定义,所谓物质就是意识之外实际存在的东西。百年来,列宁的定义被社会主义国家的官方哲学界尊崇为物质的“经典定义”,被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既是高度抽象又是无限丰富具体的,它经受了科学实践发展的不断检验,日益显示其深刻正确。”
列宁的这个所谓的定义,不过是以意识为界划出物质的范围,从逻辑学来看仅仅是揭示了物质这一概念的外延,然而定义是需要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况且存在于意识之外实际存在的东西如能量、时间、空间等等,这些属都是实际存在的,然而并不是物质,那么根据波普的证伪原则,列宁的定义就被证伪了。列宁认为:物质就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然而这种“客观实在”究竟是什么,列宁都避而不谈,只是泛泛地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所以这个定义过于笼统过于武断。可以说列宁并没有下功夫去揭示物质的内涵,却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舞文弄墨。
早期原子论者认为,原子只有形状、位置、次序这样一些质,每一种质又各包含对立的属如形状的属是有角和无角、直和圆,位置的属是高和低、前与后。亚里士多德针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论证并提出了三项理由:一、任何连续物都不可能由不可分割的东西构成,例如“线不能由点构成”,理由是线是连续的,点是不可分的;二、如若连续物由各个点构成的话,那这些点必然也彼此连续;三、点与点之间总有线段,假如线段的长度可以被分成由以构成的东西,那么这些线段就能被分成不可分的部分了。但是这样一来一个连续物居然能被分成无部分的东西,所以每个连续物总是能够再分。
笛卡尔一方面宣称“我的心灵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而没有广延,这是清楚分明的”,另一方面又宣称“我的身体只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而不能思维,这同样是清楚分明的”。伽森狄诘问道:“有广延的身体怎么被接受到无广延的心灵里面去呢?”笛卡尔写道:并不能有天然不可分的原子存在,因为不论假设这些部分如何之小,它们既然一定有广延,那么就永远能在思想中把其中任何一部分,分为两个及以上更小部分,并可因此承认它们的可分割。在这里笛卡尔所说的广延,并非德谟克利特和伽森狄所主张的“物理学的点”,而是一种抽象的“数学的点”。不过笛卡尔的作为身心联络纽带的“松果腺”何以能够安置在作为“物理学的点”的广延的人脑之中并开展起思维活动?这是笛卡尔留给莱布尼茨的精神遗产。在莱布尼茨看来,既然笛卡尔断言广延无限可分,它就不可能构成作为终极实存的实体。
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在2500年前曾推测“物质是‘块状’的,比如纸是把纸浆中湿润的纤维紧压在一起而制成的,而纸浆是由像纤维素这样的分子构成的,然后分子又是由像碳、氢、氧这样的原子构成的。再进一步对原子进行了解会发现原子的内部大部分是中空的,只有一个小小的、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周围有一些电子环绕着它。质子和中子还能被继续划分为更小的单位。质子和中子它们是由不同种类的夸克构成的,这些夸克则是被一种传递力的胶子连接在一起的。
尽管物体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但是它们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我们就得到一条重要的逻辑推论:无中不能生有。这个世界存在着各式各样不同形态的物质,那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无休无止地被分解成越来越小的部分,以至于到最后被完全分解到什么都没有了呢?先来讲一个故事就是芝诺悖论:英雄阿喀琉斯信心满满地同意让乌龟先行一步,直到乌龟到达离终点还有一半路程的地方时,阿喀琉斯才动身。可当他到达这个位置时,乌龟已经再次向前走了一小段路程;等到阿喀琉斯再一次追赶到之前乌龟所在位置时,乌龟又向前移动了一段距离,如此阿喀琉斯似乎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是说,如果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有无数个点,怎么会有一种运动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无限个点。这个悖论实际上是因为混淆了两个概念,尽管一条连续的线可以在数学上被划分成无穷多个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世界中也可以在物理上被这样划分开来。物质世界并不是连续的、无限可分的,而是由离散的、不可划分、不可切割的部分组成的。由此得出另一个推论:物质并不能无穷无尽地分解成零,它只能被切分成组成它的原子。
原子在不断地运动相互碰撞,并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连接方式,而不同的连接方式就代表着物质会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原子和虚空的比例以及原子之间的组合的变化,导致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不同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大小、形状、位置、重量,所有的原子都非常小,仅凭肉眼是无法观测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会有无数种形状,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形状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些都似乎很合理,我们能得出这些结论,是因为我们相信感知到的结果是准确可靠的,可以满怀信心地运用各种逻辑对其进行推理。可是原子本身并没有感官特。比如,有些物质可以引发我们对于颜色和味道的感知,但是组成它们的原子本身并没有颜色和味道,也许这些感觉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如果我们接受这些感知只存在于大脑的话,那么相当于承认自己无法直接接触这个外部的世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