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戗脊_戗脊怎么读
浙江大学,玉泉,建筑戗脊_戗脊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戗脊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戗脊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钱江晚报微信公号
这周一,浙江大学新学期正式开学。
浙江大学建筑与城市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帆再次来到玉泉校区,他正在指导研究生做一个浙大建筑规划产学研联盟的课题——浙大建筑学科发展史。这个课题中,包含一个建筑学科绕不开的人物的研究。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这是一个曾经在建筑学科里“埋藏”了多年的名字,常常见到“它”,却没有人知晓“他”。
在七十年前,1952年浙江大学正式选定玉泉寺北的老和山山麓作为新校址,以及紧跟上的校园规划设计历史中,这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
1950年代初,这位设计师几乎是凭“一己之力”,设计了玉泉校区最早的一批建筑:教一至教四,一舍到八舍以及机械工厂、俱乐部、学生食堂、校门。
2017年,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建筑群入选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成立九十周年时,陈帆在设计院门厅里看到一张巨大的打印图纸: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一教学楼的立面设计图纸。陈帆心里一惊:这是一位功力极其深厚的设计师;只用一支铅笔,就自如地在图纸上画出各种线条,深浅、粗细都能精确控制。
何鸣岐先生绘制的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一教学大楼前立面图
看设计师的名字:何鸣岐。他不认识。一查才知道,何先生生于1903年,从1952年开始到1971,应该都在从事建筑领域的工作。
工作中的何鸣岐
陈帆1990年开始在浙大任教;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何鸣岐”这个名字。他去问系里的老师、建筑圈的朋友,大多和他一样完全不了解。“因为他完全是一个普通的人。”
但是他完全是一个不普通的人:
除了参与玉泉校址选址,负责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浙江大学的这些教学楼、宿舍,我们查找先生的履历,他从小读私塾,青年时期读过商校,在嘉兴老家时就设计过房子。
他在之江大学上过学,与中国第一代建筑设计大师陈植先生亦师亦友。家里人说,何先生与诗人、翻译家朱生豪先生,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都是故交。
他爱好绘画、篆刻、书法,文学,是一位艺术修养极高的知识分子。
但是一切又是很模糊的:
何先生几乎不跟子女讲他的工作,身后也没有留下回忆录,讲述他的设计,他的想法,他的交友,他的一切经历。
我们想试着从浙江大学校园里老房子,校舍的设计图,学校的材料、杭州的城市建设档案中,何鸣岐先生家人的讲述里,收集各种碎片的线索材料,这么一点点拼贴出一幅何鸣岐先生的剪影。
这幅剪影远不完整,拼贴出来的“何先生”细节尚且模糊,但是他已经是立体的,丰沛的:这些“贴片”,在阐释何先生对待建筑的深情与敦厚;也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他当时为什么做了这样的选择。
在这个年代,廓清先生的轮廓,亦能更加理解当下的自我。
有一个认识何先生的好方法,就是去看他的作品。(下文中“浙江大学”均指今天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2月17日,杭州下雪。我和浙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陈帆约在玉泉校区见面。
陈帆特意选在校门口的位置,想先给我讲两件事物。他指了指现在校门北侧:当年浙江大学新校址的校门,由何鸣岐先生在1956年设计。
在陈帆1982年入读浙江大学建筑系时,也只能从老照片上见到老校门,“那时候学校门口有一大片雪松林。”
我们和正陆续返校的学生流一起,慢慢往校园里走。每年春学期开学,江南通常尚处春寒料峭时节:1954年的春假里,随着学校新校舍建设逐步进行,当时机械土木等系最先迁入新校园。
不知道那年的初春,杭州有没有风雪?无论如何,此处“似听松风漱玉泉”,正是读书的圣地。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住进了新建成的学生第一宿舍(一舍):上课在楼下,住宿在楼上。
“大U”造型的第一宿舍
一舍,著名的“大U”(设计时为“U”形楼),正是按照何鸣岐先生的设计图,浙江大学新校址上建造起来的第一幢楼。
按照规划,与一舍对称的有一幢二舍。但是今天的浙江大学校园里,并没有这样一幢“大U”二舍。
这是陈帆提醒我注意的另一个细节,校门口区域有一张校园平面图。“你看这里所有的楼都是正的,只有一幢楼是歪的。”他指的正是“大U”。
有件事很好玩:如果以指南针为准,“歪”的“大U”,才是正南北朝向;浙江大学校园里别的楼都是面朝南偏西15°。
到底是谁歪了?
走到正对玉泉校区毛主席像的位置来看:我们正站在一条西至老和山、东接浙大路的大道上,这是浙江大学的主中轴线。
学校教学区与生活区各有一条中心轴线,是依据校园背靠的老和山山脊线,从两座山峰垂直放射出的东西向直线;另外平行于山脊线的直线,作为南北方向参照。浙大校园内所有的楼房,以此“十字”作为正方向。
所以符合外部世界正南北向的“大U”,在学校里是歪的。也是因此,当年浙江大学校园兴工建设开始后不久,被叫停了一次。
1953年夏末,前苏联援建专家穆欣(音译)坐在俯瞰杭州城的直升机上。他很快发现,正在建设的浙江大学有点问题:对,问题正是第一幢竣工的一舍楼,“歪”了。
一说,就是如果后期都以“大U”为准,学校的中心轴不能与老和山脉垂直。
陈帆听过另外一说,“这个方向的规划,可能不符合当时苏联专家协助杭州市所做的城市规划。”据说几个标志建筑物(群)的中心轴,从各个方向指向西湖。
根据专家的意见,结合学校发展设想,由何鸣岐先生执笔,重新对浙江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
时间就更紧张了:浙江大学在大学路的旧校址,已经转让给了浙江省卫生厅(后来在那里设立了浙江省中医学院等单位);全校师生需要尽快搬迁至新校址。
1954年9月,新的总体规划草案通过审查。与此同时,何鸣岐先生对校舍的设计方案一直在进行;这其中,包括了后来成为杭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6号教学楼(教一~教六)。
陈帆形容那是何先生的一段“极其拼命”的岁月。
浙江大学第二教学楼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设在杭州的之江大学撤销,之江大学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原之江大学建筑系的何鸣岐先生,来到浙江大学土木系(当时浙大还没有设立建筑系)工作。
“何老师当时几乎凭一己之力,设计了校园的第一批校舍。”浙大现存图档清晰记载,当年何先生出一份图纸,基建就造一幢楼,教学楼和宿舍楼两边同步建设。
但是当这些老房子矗立在今天的人们眼前时,它们身上一点都不见时间的焦灼,自带静气,气度非凡。
雨雪越下越大,空气中越发泛起香樟的香味,站在校园里,人心澄明。
教一、三、五与教二、四、六,以主中心轴线呈南北方向两两对称。这个格局,形成了一种很有意思的观看老房子的方式:
上一篇:两杠两星 两杠两星要干多少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