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咋笔为吏(身名灭者如牛毛)
的人,论语,孝经咋笔为吏(身名灭者如牛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人追问我说:“我见那些手持强弩长戟,诛灭罪恶安定民众,得到了公侯爵位的有之;学文做官,匡正世事富民强国,获取卿相高位的有之;而学问广博的文武全才,既没有高官厚禄,妻子孩子还忍饥受寒,这样的人不可胜数,为什么还要看重学业呢?”我回答说:“命运好坏,就好像金玉木石;而修养学习,就好像琢研磨雕刻。金玉研磨出光彩,是因为矿石璞玉本身就有美的质地,一块块的木石,不依靠雕刻就很难看。怎么能说木石经过雕刻,要胜过没有琢磨的金矿和璞玉呢?不能用有学问却贫贱,和没有学问却富贵去相比。况且披甲当兵,握笔当吏,了不被人记住名字的人多如牛毛,出类拔萃的人如芝兰一样罕见;手捧典籍,修养道德,辛劳却不能收益就好像日蚀一样少;而享受安逸追求名利的人如秋天的荼草一样众多,怎么能同日而语呢?
古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用以补充自己的不足;现在的人学习是为别人,只求炫耀取悦别人。古人学习为别人,是要奉行大道而利于世人;现在的人学习为了自己,是修养自己以求步入官场。学习的人好像种树,春天赏玩花朵,秋天就能收获果实;讲解谈论文章,就好像春天的花朵,修身而利于做事,就是秋天的果实。
人在幼年的时候,精神专注,长大以后,思虑分散,所以一定要尽早教育,不要错失良机。我七岁时,背诵《灵光殿赋》,到了今天,十年回忆一次,还能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典,一个月不管,就荒废记不起来了。但人生坎坷,壮年失去机会,晚年更要学习,不能放弃自己。孔子说:“五十岁后学习《易经》,能够不犯大错。”曹操、袁遗,老了更加意志坚定,这都是小时候学习到老都不倦怠。曾子十七岁跟随孔子学习,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开始游学,更成为大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借此才登上丞相的高位;朱云也四十岁,开始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开始学习《易经》《论语》,这些人最终都成为大儒。这些都是早年迷惑而晚年醒悟的人。世人成年结婚还没有学习,就被称为迟暮,懒散而见识短浅,也太愚昧了。幼年学习的人,好像日出的光芒,年老学习的人,好像手持烛火行路,比闭眼看不见的人要强多了。
学问的兴盛废弃,是随着朝代的轻视和重视。汉代的贤达俊才,都以一部经典弘扬圣人之道,上能明了天时,下能通晓人事,这样高升到卿相官位的很多。末世风俗已经不是这样,只空谈文章词句,就会记诵老师的话,用于世间的事物,没有一件有用的。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重视涉猎广博,不会专攻儒学。梁朝从皇孙以下的贵族子弟,童年开始,一定先入太学,看他们的志向爱好,做官以后,就从事文史,大都不能完成学业。此外大多是田野的闲人,言辞鄙陋,举止粗俗,为人固执,没有什么能耐,问一句话就回答上百句,问他们核心意思是什么,也说不出重点。邺下的俗语说:“博士买驴,文书写了三张纸,没有见一个驴字。”假如让你拜这些人为师,会被气。孔子说:“学习吧,禄位就在这里面。”现在勤于没有益处的事,恐怕不能成为主业。圣人的书籍,之所以成为教材,就是为了明了经典的内容,粗通注解的含义,平常对说话做事有所帮助,也足以为人处世;何必说明“仲尼居”就需要写两张纸的注疏含义,是寝室还是讲堂,到底是哪里,搞清楚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光阴可惜,就好像流逝的河水。应当博览学习重要的知识,帮助自己建功立业;一定要学习更多的东西,我也没有什么意见。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