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变色龙续写100字 变色龙续写100字左右
老大爷,母亲,波澜变色龙续写100字 变色龙续写100字左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变色龙续写100字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变色龙续写100字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说的就是写文章内容要有波澜,行文要有起伏,有紧有慢,像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打破章法的平淡,使文章叙述生动而有波澜呢?
1.同学们已经学过《鸿门宴》,请同学们思考这篇文章在情节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起三落的情节结构
范增暗示项羽杀刘邦,气氛紧张↗项羽默然不应,刘邦暂时化险为夷↘范增召项庄舞剑,趁机杀刘邦↗项伯翼蔽沛公,项羽默许↘樊哙闯帐,怒视项羽↗项羽未有以应。
文章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向前推进,生动地展现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楚汉相争时政治斗争的复杂。这种表现事件过程的起伏变化就是本单元所要学习的事件的波澜。
2.通过具体例子进一步理解“波澜”的概念。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 (全都大惊失色)
九天仙女下凡尘 (转怒为喜)
儿孙个个都是贼 (众人哗然,儿孙震惊)
偷得蟠桃献至亲 (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波澜起伏,可谓足胃口。在场所有的人没有不佩服唐伯虎语出惊人的杰出文才的。假如他一连四句都是“大福大贵”的吉利话,那么,这首祝寿诗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感染力。这种叙述有变化、形式不单调的手法被称为起波澜。
“波澜”是个比喻的说法。掀起波澜,就是使文章结构起伏,情节吸引人,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开头,写出环环相扣的情节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尾。
3.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①从客观上讲,社会事物本身就是多面的和多变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反映社会事物的复杂。所以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善于在事件的曲折、复杂和事件本身的丰富、变化上做文章。
②从主观上说,读者的阅读心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其实写叙事记叙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故事。“故事人人会讲,各有妙法不同。”生活中许多事并不见得特别曲折复杂,可作者把它的时序打乱,重新组合,使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活跃的图景,用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因此,写作就存在如何兴波澜、生变化的表述技巧和方法的问题。
“波澜”主要表现在情节上。写作之前,要充分考虑到事件本身的丰富与变化,构思、预设好事件的转折点,在整体把握事件的基础上,确立写作的中心,然后运用恰当的叙述技巧,以实现艺术表达的理想效果。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兴了哪些波澜
人间大爱
佚名
沧桑几许,人生几何,在爱与恨的抉择中,有一种爱叫做“人间大爱”,重于山,浓于血。
——题记
村里人都说他俩是双胞胎,可他却看不出一点眉目,一高一低,一黑一白,难道双胞胎会如此不相像?这个大问号整整在他的脑海里游荡了十五个年头。他和哥哥都在村里上初中,学习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父亲因为重病,早早地撒手而去,母亲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为生活奔忙着,日子艰辛,但却甜蜜。
转眼间,他与哥哥都初中毕业了,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兄弟俩上高中的昂贵费用,母亲咬咬牙告诉他俩:“我们家只能供得起一人读书,而另一个必须跟着村里人下矿挖煤。”看着母亲眼里莹莹的泪光,兄弟俩狠狠地点了点头,似乎一场命运的赌注就要开始,因为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事只能满足一个人的时候,母亲都会用抓阄的办法决定,他明白,母亲真的很无奈。
这天早上,母亲小心翼翼地拿出每次抓阄都要用的那个土瓦罐,轻轻地擦拭着上面的灰尘,兄弟俩默默地注视着,过了一会儿,母亲淡淡地说:“这次让弟弟先抓吧,绿豆是去下矿,红豆是去上学。无论谁抓了绿豆,都不能怨恨。”
他颤颤地把手伸进瓦罐,犹豫地在里面摸索着,轻轻地抬起头,注视着母亲似乎就要淌出泪水的双眼,这种感觉是他一辈子也无法忘记的。激动,胆怯,矛盾,无奈。他闭上眼睛咬咬牙,抽出了手。绿豆,竟然是绿豆。他疯狂地喊:“不!不!”他像一只刚被放出笼子的野兽,高高地举起放在床上的那个神圣的瓦罐,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碎片和那另一颗豆犹如烟火般四射开来。母亲惊慌地呆立着,因为兄弟俩谁也没有想到剩下的一颗豆还是绿色的。他狠狠地看着母亲,满腔的怒火灼伤着母亲的心。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上行囊离开了家,从此再也没有音讯。母亲病重的那年捎口信给他,让他回家,他冷漠地回答,他早已没有母亲,没有家。那个人留下信,说是母亲给他的,他不屑地将信压在箱底整整三年。
在一次无意地整理中,他发现了那封信,让他震惊而又无法原谅自己的是,母亲在信中告诉他:“其实,哥哥是捡来的。”
思考:1.这篇文章兴了哪些波澜?
2.这篇文章在兴波澜上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三、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1.巧设悬念
悬念,又称卖关子。是人们急切期待弄明白某种事物发生、发展、结局的心理状态。巧设悬念,就是指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安排矛盾冲突时,利用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动态表示关切的心情,将后面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先行提出或预作暗示,来个悬而未决,从而巧妙地带着读者寻幽探胜,令读者欲罢不忍,饶有兴味地读下去的叙事手法。
巧设悬念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如《人间大爱》中外貌描写、抓阄的叙写就是设置悬念,结尾的交代就是解悬。
悬念的设置源于作者的精巧构思,对描述对象的体察,对主题的深刻认识。但所设“悬念”一定要为塑造人物、发展情节服务。巧设悬念,重在一个“巧”字,常用的方法有:
①开头暗示法
开头设置悬念,即将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事件的矛盾,逐一暗示,为后面展开情节留下空间,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这是形成波澜的源头。
②倒叙法(倒置法)
倒叙就是组织安排材料时将“结果”提前。读者不知“前因”,又急于知道“前因”,关切的心情陡增,这无疑会产生“悬念”。读者的悬念由产生到消失心理状态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形成“波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