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陈小婷)-陈晓婷个人资料
预报员,天气,气象局(陈小婷)-陈晓婷个人资料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陈小婷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陈小婷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近几个月,各地暴雨、高温等天气事件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极端天气频发成为人们对2021年的共同印象。
7月,暴雨横扫河南全省,台风“烟花”给14个省份带来持续强风雨影响;入秋以后,黄河流域、汉江流域出现严重秋汛,山西等多地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冷空气频频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认为,身为预报员的压力在逐年增长。近几年因全球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但对其准确预报却是目前技术难以达到的天花板。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符娇兰(右)。中国气象局直播截图
其实,不只是少见的极端天气,每一场雨雪的预报都能让预报员辗转难眠,“压力”是被时常挂在嘴边的词。预报员如何预报一场暴雨?如何保障重大活动顺利进行?如何回应预报不准确的质疑?多位预报员都认为,不断提高预报技术、不断学习,才可以自如应对万变的天气形势。
如何预报一场暴雨?
不同于古时的“看云识天气”,现在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是用数值预报模式计算出来的。据预报员们介绍,数值预报模式是使用大气运动方程建立的数值模式,按时间顺序来计算不同高度全球各处气象要素的值。这个过程计算量巨大,需借助超级计算机来进行。
简单来说,将气象观测数据导入预报模式里,再经过超级计算机运算,就得出了数值预报。
但天气形势时刻在变化,数值也随之变化,小数点后一个数字的变动都可能会让一场小雨变成大雪。因其突发和极端,越是少见的极端天气,各个模式的预报结果差异越大。所以,计算机得出的数值预报需要预报员凭借丰富的经验进行人工订正,才能更准确。
符娇兰介绍,首席预报员大部分都是工作至少10年,才能够积攒出相应的经验,较为自如地判断天气形势。
今年7月11日至12日,京津冀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大部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降雨量突破多地历史极值。符娇兰回忆,降雨开始的当天,她正好在值班。她发现,模式预报中显示的低涡和2016年7月华北极端强降雨过程类似,但整体气旋强度偏弱,路径更偏西偏北。“所以我们当时预判,今年这场降水的强度应该是不及2016年的极端降水。”
尽管对降水总的强度有把握,但当时所有的业务模式都显示了不同的预报结果,分歧非常大。“就预报员来说,大家对气旋的路径、强度意见也都不一致,对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分歧也很大,所以当时我非常纠结。”
符娇兰听着同事们的分析,心想纠结归纠结,最终还是要做出一个科学的决策。她压下心中的情绪,再次仔细分析各类实况数据,和同事们对当时业务模式预报的结论进行偏差分析。
在目前的天气预报领域,计算机并不能取代人。“我们这些年做了大量科研工作,知道预报模式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偏差,要分析出偏差的原因是什么,进而纠正预报结论。当时我还是大胆地对这些业务模式做了订正,最终得出的降雨强度和落区预报和实际情况还是非常接近的。”符娇兰说。
此前2016年7月19日至20日的华北地区极端强降水过程,整个华北、黄淮和东北地区南部都出现了大到暴雨。预报员们发布的强降雨预报信息,给当地应对极端天气,采取应急行动和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依据天气预报,当地采取应对措施,比如停工、停学,很多单位采取了居家办公的方式,这些措施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与成功预报2016年这场强降水一样,在今年这场“京津冀入汛最强降雨”中,预报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事后的预报质量评估分数来看,这次暴雨预报中预报员的评分比所有的暴雨预报业务模式都要高。“在灾害天气的预报过程中,预报员可以发挥比较好的价值。”符娇兰说。
符娇兰刚缓过一口气,在这之后的几天,河南遭遇了“7·20”极端特大暴雨天气过程。
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苏爱芳介绍,省气象台在7月14日就关注到 7月中后期河南将会出现一次极端暴雨天气,“但说实在的,在弱天气强迫下形成一个低涡,一路盘旋西行北上,进而影响到河南,这从我们预报员的经验上来讲是比较罕见的。”苏爱芳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已经从事预报工作27年,但还没有见到过这种天气形势,报不报、怎么报都很为难。
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苏爱芳。中国气象局直播截图
7月14日下午,河南省组织了一场大会商。“经过激烈讨论,我们最后形成了过程累计降水量将达到500毫米以上的预报结论。15日,河南省气象局局长王鹏祥参加了全省的防汛调度会,把这个情况做了汇报,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
向大家告知未来将有一场强度那么大的雨,预报员们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苏爱芳印象特别深,那时候预报员们每日会商结束后,王鹏祥局长要再三确认:预报结论改不改?预报的强度改不改?预报依据是什么?
“预报这么大一场雨,我们当时压力很大,但是还是坚持报这次分析结果。降雨落区是哪儿,理由是什么,我们都认真做了汇报。”7月18日,河南有一场强度不大的降水,这让预报员们担心之前的预报结论错了,可能会让为防汛工作的人白忙一场,心情非常低落。
19日夜间,河南省降水不断加强,这次预报并没有落空。“但随着灾情险情的不断加剧,大家的心又提起来了。”苏爱芳说。雨越下越大,暴雨冲刷土地,水流顺着地势汇入低处,郑州尖岗水库和郭家嘴水库汛情告急。“当时我们给防汛前线每隔一小时做一次决策气象服务信息,也要为决策提供最新的监测预报和预警结论,紧迫前所未有,但想着把灾情和险情损失减到最小,我们坚持下来了。”
20日夜里,预报员们一夜无眠。在气象局的会商室里,除了要分析预报灾情险情之外,苏爱芳和同事们还要面对新闻热点的“轰炸”。“从20日夜间开始,网上的讨论扑面而来,必须有人要代表河南省气象局发声。我作为省局指定的新闻发言人也不敢懈怠,精神高度紧张,那几天我都忘记了什么是累,一方面要为我们省的灾情痛心,一方面还要面对媒体的压力。”苏爱芳说。
在这之后,河南的暴雨灾害从7月下旬持续到7月末。8月底到9月下旬,秋汛又开始了。10月份,黄河流域的防汛压力持续增大。“作为预报员来讲,我们承担了比较重的责任,压力也很大。但只有把预报做到最好,为决策提供尽量可靠的预报依据,为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体现作为一名预报员的价值。”苏爱芳说。
“每日预报下雨或下雪,晚上都辗转难眠”
极端天气之所以称为“极端”,就是因为出现的概率低。今年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很多天气甚至连预报员们也是第一次遇见。预报员深知灾害天气的预报非常重要,但预报也可能会失败,这往往是压力的主要来源。
2018年,台风“摩羯”西行北上,河南作为台风不常“光顾”的内陆城市,当地的预报员对台风影响河南的经验是较为欠缺的。基于当时数值模式得出的“台风路径偏西,会影响河南”的结论,预报员们本着谨慎的态度,提前两天做出了河南将有特大暴雨的预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