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夏原吉 下元九运最当旺的事业
户部,大明,浙西夏原吉 下元九运最当旺的事业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大明风华》朱棣
其实朱棣心里很清楚,夏原吉忠的从来不是他们朱家的皇帝,而是天下苍生,说这话不过是为了保护夏原吉而已,作为一代明君,他有宽宏的气量,允许夏原吉为国民而尽忠职守,不必为他一人鞍前马后。
四、大明最忠诚的“幕后大佬”
永乐元年浙西发大水,朱棣命夏原吉前往浙西治理水患,根据史载,夏原吉到达浙西后,立刻上书请求皇帝,沿着大禹治水所开的三江入海故道,疏浚吴淞江下游,上接太湖,之后量地建闸,按照季节不同开闭闸门。
在得到皇帝的同意后,夏原吉身穿布衣,带领十几万民工开始日夜工作,即使在炎炎夏日也从不打伞,一直与前线民工同吃同住,从稳坐学堂的读书人,变成了皮肤黝黑的“泥腿子”,和大家共同完成治水任务。
水患
下属见夏原吉宵衣旰食,于是劝他:“您即使要治水,也应该保重身体,不要让自己太过于劳累。”
夏原吉看着还没有完全疏通的河道,像当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拒绝汉武帝赏赐一样,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民劳,吾何忍独适?”
“看着老百姓受苦受累,我怎么能忍心享受舒适的生活呢?”夏原吉的一番话,让多少贪官汗颜,比起那些“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蛀虫,夏原吉为国为民,一片丹心,这样的清官,才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夏原吉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九个多月,大水从故道入海,白茆塘、刘家河、大黄埔都被疏通,浙西农田得到了灌溉,获得了很好的收成,浙西一带的农田此后几百年都不受洪水的影响,夏原吉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大禹治水
永乐三年夏天,浙西又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夏原吉与赵居任、袁复等人前去赈灾,给当地百姓发放了三十万石粮食,给予灾民们耕牛和种子,让灾民顺利的度过了难关,当时黑衣僧人姚广孝从浙西回来,不断的称赞夏原吉有上古仁爱之心。
夏原吉心里时刻装着人民,他和蹇义一同在户部工作,二人详细制定了赋税徭役制度,竭力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而且每一条建议都非常容易遵守和实行。
夏原吉认为繁琐的制度会让老百姓迷惑,因为不懂才会犯错,简便易行的制度老百姓容易懂,执行效率就会提高,只要百姓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心里就会高兴。
黑衣僧人姚广孝
纵观夏原吉的大半生,很多时候都在为民请命。
从浙西治理灾害回京之后,夏原吉总理户部事务,上任后“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
朱棣在北京修建的都城建好后,很多人都在赞美新都城,夏原吉却不合时宜的上奏,认为修建新都城多年,劳民伤财,民力匮乏,应该及时招抚流民,减免赋税。
朱棣知道夏原吉的为人,对于他的一系列做法和提出的建议都一一听从。
《永乐大典》
夏原吉在掌管钱粮的户部工作多年,始终清正廉洁,不仅自己不贪一文钱,还在后来编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五征漠北、平定安南等各项极其耗费钱财的项目中,不仅供应了朱棣所需的大量钱财,还保证了国库有多余的银子,实际上这是非常难做到的。
永乐年间郑和六次下西洋,书中说郑和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以及东非等国的联系,而没有告诉人们,郑和率领的240多艘海船、随行27400多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船只的建造和船员的开销,耗费钱财相当于今天的几个亿。
郑和宝船
编修《永乐大典》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浩大工程,《永乐大典》集天下之书,全书约3.7亿字,编纂书籍的队伍达到了近三千人,光是购买各类图书就要花费一笔巨款,再加上编修过程中需要的人力物力,最终编修所需的费用也要高达千万两银子。
迁都北京、征漠北、平安南,每一项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这些钱自然要找夏原吉这个户部主事的官员要。
就是这样一笔让人头痛的天文数字,在时任户部尚书的夏原吉那里居然被完美地解决了,夏原吉精打细算,将每一笔开支都一一安排妥当,在幕后保证了大明财政的收支平衡,让永乐大帝在前面的舞台上尽情表演,成就了明初辉煌的“永乐盛世”。
在夏原吉心里,身居高位,手握重权,就必须要为老百姓说话,为国家做事,而绝不能为自己谋私利,朱棣有这样的贤臣辅佐,开创“永乐盛世”也是必然的结果。
郑和下西洋
此时的夏原吉,正像如今许许多多在洪水中救人、在偏远山区教书、在前线保卫祖国的英雄们一样,做的事情很多,对人民的贡献很大,但是名字却没有那么响亮,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幕后工作者,用尽自己的余生在热爱自己的国家。
五、“夏原吉爱我”
朱棣是个很能打仗的皇帝,在位期间五征漠北,虽然打的敌人闻风丧胆,但是连年征战也导致国家消耗巨大,到朱棣再次打算亲征漠北时,他已是英雄迟暮,国家也经不起他的折腾了。
面对仍然固执要亲征的皇帝,夏原吉据理力争:“您多年来远征,到如今军马储蓄已经不足,国内又灾荒迭起,内外俱疲,况且您的身体也不好,需要好好保养,车马劳顿,还是不要远征了。”
朱棣亲征
朱棣没想到夏原吉说话这么直接,当场就将他革职下狱,并下令抄没夏原吉的家产。
抄家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堂堂户部尚书,家里除了皇帝的赐钞外,居然只有几件瓦器和布衣!
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户部尚书家里哪有什么钱,夏原吉在意的又岂是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他不过是一心为了国家和百姓工作罢了。
他不要钱,要的是一生清廉正直的名声,要的是能给国家和百姓做点贡献,即使不做户部尚书,他也会在别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一番成绩。
或许朱棣只是觉得夏原吉冒犯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杀他,夏原吉下狱的这段时间,朱棣如愿以偿地去征漠北,在第五次北伐时因为粮食不够而退兵。
榆木川是朱棣生命的终点,病榻之上,一生征战的朱棣想起了夏原吉的话,连年征战穷兵黩武,耗费国力,内外俱疲,是他太固执了,听不进去夏原吉的忠言。
明仁宗朱高炽影视形象
永乐二十二年8月12日,朱棣大限将至,临终前他仍然惦记着还在狱中的夏原吉,用微弱的声音对左右说:“夏原吉爱我”,然后溘然长逝。
朱棣走了,夏原吉的使命还远远没有结束,作为太祖皇帝为子孙留下来的人才,他还要继续辅佐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成就大明的“仁宣之治”。
六、仁宣之治
夏原吉不仅是深受朱棣信任的臣子,太子朱高炽也十分尊敬他,夏原吉在担任太子少傅时,就常常把民间老百姓吃的粗食献给太子,让太子知道民间疾苦,将来不做只会享受的昏庸之主。
明仁宗画像
朱棣病逝后,朱高炽亲自来到监狱看望夏原吉,哭着告诉夏原吉朱棣病逝的消息,夏原吉听闻噩耗潸然泪下,不过他没有太多时间悲伤,作为大明的幕后工作者,他还要保重身体,继续工作下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