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智子疑邻翻译及寓意_智子疑邻翻译
富人,也是,老者智子疑邻翻译及寓意_智子疑邻翻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智子疑邻翻译及寓意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智子疑邻翻译及寓意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韩非子·说难》里有个故事叫“智子疑邻”。
在假设作者韩非子讲述的是真事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文几个细节的抽丝剥茧(欢迎出门左转,看本人拙作《庚子杂说——揭开“智子疑邻”的幕后真相(情节篇)》),大致推理出了一些细节。对原文的简单描述进行了一定的丰富。
故事的原文是: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结合推断的细节,大概翻译过来就是,宋国有个人是平民中的养殖小能手,家里牛马较多,然后被认为富有,然后一天下大雨,院子的土墙被浇塌了一段。此人的儿子就说:“如果不赶紧把墙筑好,一定会有盗贼进来的。”然后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此人就简单维护一下,准备天晴再继续维修,但是没想到当天夜里就来了贼人,把他养的马给偷走了,造成了巨大损失。最后富人一家就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盗贼就是隔壁那个老人。
那么这个案子的真实凶手到底是谁呢?韩非子没有告诉我们,一来因为他不需要对这个拿来论证别的内容的事情过多阐述。二来实在太占地方了,当时写字可得惜字如金,毕竟字写在丝帛上太贵,写在竹简上又太沉不方便,多写十多个字,就是一根简。
那我们只能拿出科学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了。还好故事情节不太复杂,算是一个简单的案子。
第一步,来对案件进行一下定。由于总体的情节十分简单,宋国的一家富人,由于院子的墙被雨水浇塌,导致被盗贼在夜间偷盗走财物,所以整个案子就是一起普通的盗窃案。
此事实由于是作者陈述的表达,且当时并不存在今天普遍存在的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等业务,所以基本可以确定事件结果的真实,并排除当事人报假案件以骗取保险的情况。
第二步,案件的当事人都是谁?从故事之中看到的,只有三个人,即富人、富人的儿子和邻居的老人。但是不能简单只看字面,因为这明显分属于两个相邻的家庭,后面也提到了“其家”这个词,说明富人一家人是现实存在的,那么可推论事件相关的直接当事人其实是包括富人和邻居两家人。
那么当事人中,案件的原告及被害人肯定就是富人本人。由于被盗结果的现实存在,其承受的巨大损失是真实的,那么他作为原告和苦主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可以直接排除监守自盗、骗取保险等作案嫌疑。
第三步,案件的嫌疑人范围进一步缩小。其中最可疑的当然就是邻居的老者。综合诸多因素,富人对他的怀疑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合理的。
首先是信息的因素。春秋战国的那个时代,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新闻媒体,不可能出现像现在城市中的这种样子,下水道堵了没一会儿,关于问责的、互喷的、正能量的各类新闻报道就满天飞的情况。所以一户人家墙塌了的事实,在一天之内能够传播的人群是有限的。
我们设想一下,最多也不过是一村之中的人们知道如此情况。而考虑到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下的平均粮食亩产,也可以知道村子的规模不会很大。而邻居则明显就具备这样的信息优势,并且明显的体现在了故事之中,他竟然还出现在了犯罪现场,当然是在案发前,这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
其次是时间的因素。下雨导致墙塌,与夜间被盗的时间间隔太小。
如果不是熟人作案,如果是一个陌生的外村人,之前了解此人家中富裕,是因为下雨临时起意,心怀不轨,遇到富人家中院墙倒塌只是偶然的运气,那就有点太过勉强了。并且临时起意的,由于不知道家中人员多少,位置在哪里,作息规律,自然很容易被撞破抓获的。
但如果是陌生人长久预谋准备盗窃此家人,那势必会早做踩点等准备工作,而回到那个人口稀少、同姓群居的熟人社会的背景下,一个陌生人经常出现在一个村子附近,势必早就引起怀疑了。
即使没有被怀疑,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时候动手,说明富人家的防盗设施是完善的,警惕心也是比较强的,所以一直没法下手,只能等墙塌了才有机可乘。那么这就又回过来论证了在如此短的作案窗口期内,果然发生被盗案件,必然是熟人作案。
而最有机会也最方便时刻掌握富人家情况的,自然是邻居了。他能够时刻掌握围墙的状况,也知道富人家中的人员行动和作息规律,知道什么时间行动最为安全,毕竟鸡犬之声相闻啊。
最后是概率的因素。即使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如果发生了比较完美的失窃案件,曾在现场出现过的人,肯定也是第一个被怀疑的,以及就是熟悉情况的邻居。这不仅仅是中国,包括西方的国家也是如此处理的。
第四步,探寻反证。关于邻家老者就是罪犯的逻辑推论和支撑不少,但可惜这只能说明此人拥有一定的作案条件,但并没有任何直接或者间接证据能够真的证明他确实做了这件事。
并且从逻辑上来说,老者作案也是不太现实的,首先他缺少动机。
如果老者的身份是贵族的话,即使是低调的边缘的破落贵族,但怎么也不会比此富户的经济条件差。例如战国策里面描述过很多“四大君子”的事情,他们手下招揽的很多门客,其实就是破落贵族,再破落也有些值钱的家产,例如那个有名的“弹剑唱歌”的冯援,一把剑就值得一户平民的家产了,完全不会比这家人差。
即使老者也是平民,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被特殊法令要求的情况下,大多还是大家族相聚而居,时间稍久一些,都或多或少沾亲带故,一个村子其实都是一个祖先的情况也很常见,不信的话,随便找个地图看看那些赵庄、李庄、马家河子就能理解了。大家身份相同,都属于被压迫者,彼此之间稍微有些贫富差别,但差距一般不会不大。
并且贫富也基本上取决于国家稳定与否,也就是大家都“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可能吃上几顿饱饭,“做奴隶都不可得”的时候,就惨一些,谁也好不到哪里去。
另外老者作案的条件不够充分。在那个财富形式并不简单和便捷的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人即使做贼,如何把赃物藏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即使真是老者做贼,盗走财物,他该如何收藏。如果是金银倒还好,找地方挖个坑埋起来,但是后续该如何变现,在那种制度下,搬家是几乎不可能的。左邻右舍之间又彼此近乎“透明”,你突然财富增加,大家自然会意识到问题。
不然从商鞅变法开始的编户齐民、以及历朝历代搞得保甲制度的核心基础在哪里?就是其实一家人只要住在一个地方久了,看似关起门来的事,但大家都知道。
即使是老者联络外人作案,一来当时人们的社交圈子很小,彼此联系很少,并且信息传递不便,总会留下马脚。二来别人窃走财物,自己参与分赃也不见得就能顺利,见钱眼开杀人灭口的事可不是少见,风险极高。三是即使分赃成功,花费之时能够瞒过邻居的概率很低,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