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平信邮资标准_最新平信邮资标准
邮资,香港,平信平信邮资标准_最新平信邮资标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平信邮资标准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平信邮资标准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收藏爱好始于1987年,当年受对面屋的学长影响而爱上集邮。不久后得集邮大师居洽群、徐星瑛等前辈指点,开始注重普通邮票与实寄封的收集,这让我对传统集邮及之后的文史收藏、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始收藏的时候,我刚从社滘古村搬迁到芦苞镇,寄居在芦苞镇卫生院的表姐家中,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直到1988年我母亲也迁到芦苞镇,还在芦苞市场开设杂货店,我才有了“经济来源”。当然,我这个经济来源并不光彩,因为母亲是我所有收藏品的最大不知情股东。
图1,1分钱就能买到的民居邮票
喜欢上当时常用的民居普通邮票后(图1),我已经不甘于对邮票的研究,而扩大到对实寄封的收集。但偏居三水乡邑,别说实寄封,连集邮的都没有几个,所以根本没有收藏途径。但我很快就找到知音人,通过口口相传和四处打听,知道广州有个人民公园露天邮市。正是初生之犊不怕虎,从没有出过芦苞镇的我,居然自己从芦苞镇跑到30公里外的县城西南镇,然后再到省城去淘宝,要知道当时我还不到16岁!
在广州省城让我大开眼界,我还记得座车先到中山八路公交站,然后再坐107公交到人民公园(图2)。在这里我结识了天南地北的省内外朋友,开了眼界,也为以后出省淘宝埋下了引子。因为当年大家都没有经济基础,人与人之间反而比较容易谈得来。天南地北,各说经历,真正是“高手过招永不成交”,皆因大家都没有闲钱之故。
图2,10月19日的广州人民公园
正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们一班瘾大又没有钱的同好经常聚在公园树脚下吹牛,探讨人生,畅谈理想。有一次很意外认识了一位铁路上跑的工人大哥,他告诉我有一批信封,价格不贵。我一听马上来了劲,问他多少钱,他说只要3分钱一个,但需要自提。我脑袋当场一热,马上说全部要了,铁路大哥反而大吃一惊,问我你这个小子是不是开玩笑?我更来劲了,说到,三水人“牙齿当金使”,我说要就一定要。
他这才告诉我,总数有三四万枚之多,即最少要1000元,这在“万元户”已经是巨富的90年代,这1000元绝对是巨款!这回轮到我不淡定了,我以为是一千几百个才如此大声,完全没有考虑到有这么夸张的数量,只好硬着头皮“硬食”,说我一定要,就看怎样交收。
铁路大哥平时也要出差,我从三水过来省城也有不便,加上这几万枚的数量,需要雇车运送,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不是一两天能交易的。最后经过较长时间的磋商和书信、电话交流,最后才成交,在此就把过程略为省略,留待以后再详述。
我还清楚记得,这批信封是从广州的铁路宿舍雇三轮车运到中山八路,再加双倍运费从广州运回芦苞镇,到了芦苞后我还在附近店铺借了一辆大板车,自己拉回家的。然后再搬上四楼,可把我累坏了,但也高兴了很久。
这批信封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得到各种知识,包括邮史、文史、地理等等。这些信封其实是全国各地寄当时的《家庭》、《黄金时代》这两本知名杂志的(图3)。因当时很多活动和读者来信,杂志社积累到一定时间就当废品处理卖掉。刚好让这位铁路工人大哥当废品买进,然后没有怎么挑选就卖给了我,可以说是第一手货。
图3,1992年寄《家庭》、《黄金时代》封
尽管我当时的集邮水平还属不高,但对比铁路大哥来说,我已经属资深“骨灰级邮迷”了,在这些信封中,我首先挑选的是各种大小变体,还找到当时深圳宝安出现的普23.20分假票自然实寄封。这第一次挑选就让我尝到了甜头,这批花了一千元买来的实寄封,仅几件变体我就卖出了成本,剩下的等于全部赚回来了。没有成本,所以珍藏至今,不觉又快三十年了!
挑完第一次后,这一放又是大半年,随着水平的提升,我发现一些特殊邮戳也很有玩头和市场价值,我又进行第二次挑选,把各种古灵精怪的邮戳选出来。这个过程中为了方便,我先按省来粗分。正是这种实践,让我“畅邮中国”,把整个中国版图通过这些实寄封上的邮戳烙印在脑海中,一次次的重复挑选翻找,各种知识就无形中增加与积累,确实大有裨益。
这些实践也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例如对一些藏品、文史、历史问题破解不了的时候,我先行搁置,绝不浪费时间。但平时又会多加留意,这样互相结合,一些原来破解不了的谜团,在水到渠成之下顺利破解。
图4,一大堆等着我开封的快递
而因我的藏品众多,我也无暇一一细品,随手一放可能就是十年八载。有些邮寄过来的拍品、售品,我甚至十年还没有打开来看。例如最近事忙,随手把收到的快递一丢,居然已经积累过百件(图4),根本没有时间去打开。可能你认为这只是剪开抽出来的简单事,但对我来却是一个漫长的整理过程,只要一打开,可能又要花上很多天去整理,所以只能先摆在地上,哪管它贵与贱。
这几天在整理旧藏,找出了不少早已忘记的东西,发现很多意外惊喜。同时随着自己水平提升,一些当年想爆脑袋也想不明白的东西,再翻出重看,竟然轻易破解谜团,下面就分享两个例子,
图5,1904年广州-青岛客邮片
图5是一件广州法国客邮局1904年7月14日-青岛胶州湾德国客邮局7月19日明信片,使用的是法国客邮局10生丁邮资片,邮程历时5天(图6)。这张邮资片新片多见,实寄的要少见一些,从广州寄青岛的属少见目的地,要专门去收集的话颇有难度。但这张片品相并不好,四角被剪去,甚至上下边也裁去一些,从收藏上来说实属瑕疵。
图6,片上的法国与德国客邮戳
但这张片也有其特别之处,正常它背面是空白的,但这片背面却有图案(图7),根据纸质不同,可以知道这个图案是贴上去的。即在邮资片背面再贴一张带图案的明信片,通常都是撕成薄纸片才贴上。
图7,片后的清代三水风景
这种我称之为“合背片”,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寄件人自己贴的,作为一种娱乐或趣味。另一种则是后天加工的,通常是在一张背面品相不好的片上加贴,一来盖住瑕疵,二来也能增加卖点。这两种情况区别不易,只能看不同的实物来研究,我这张似乎是第一种可能较高。
当然,这张片当年对我来说是有瑕疵的,不但品相不好,还有这种说不清楚的问题,所以我把它丢在一边,当次品留个样子,最少已经十年没有再看过。
这次偶然翻出,却让我眼前一亮,因为近十年来对三水历史文化的重新深入认识,我对三水各地旧景物我已经是了如指掌,那里出现过,可说是如数家珍。这张合背片所印的五个图案,其中一个就是我们三水的。
三水自1897年开埠后,同年底大清三水海关设置,随着1903年底广三铁路通车,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进出三水变得非常方便。三水也成为中外游客眼中的旅游胜地,世界各国出版了不少有关三水旅行的指南或著名游记。一些敏感的商人也从三水美景中嗅到了商机,大量发行以三水美景为主题的国际明信片,在三水旅游热中淘金,真心佩服这些敏锐商人的商业眼光。正是有此前因,才让三水美景名闻国际,早早就在世界舞台中占有一席位。
上一篇:(洮的拼音)-滔的拼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