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当代史)-中国当代史大事记
电视剧,观众,当代(中国当代史)-中国当代史大事记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视剧进军海外之路已持续多年,原先国外观众追捧的中国电视剧多为古装或玄幻剧,但随着近期《三十而已》在韩国等国的热播,海外观众的兴趣点开始转向当代中国故事。《三十而已》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当代史书写,但毋庸置疑,其中传达的信号是:海外观众对崛起之当代中国充满好奇。从需求侧出发,当代中国故事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走向国际。中国电视剧着力于当代史影像书写,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可谓意义深远。
三
有一句西谚:“在薯条诞生前,土豆已存在了千万年。”人们视电视剧为快餐文化,如同薯条,拥有即时的香酥口感,但却无法历久弥新,换而言之——无法拥有土豆一般的历史底蕴。对于书写当代史的电视剧而言,所谓“土豆”其实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材料。历史学家需要搜集史料,故纸、卷宗是可靠的来源,但有谁会要求电视剧具备“文献价值”呢?这就好像无人要求薯条必须百分百提供土豆的营养价值。其实,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电视剧艺术的刻板印象。事实上,涉及当代史的电视剧文本已有能力把电视剧这样的“虚构文学”做成可靠的史料文献。欧美电视剧中被奉为经典的《火线》《黑道家族》《广告狂人》等长篇剧集,均是立足于当代特定历史节点,选取典型人物和情境,动用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新闻工作者的集体智慧,细加雕琢,精准还原。其艺术成就位列叙事艺术殿堂中,毫不逊色。
有关叙事文学的文献价值,并非当代新鲜的说法,而是古已有之。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述:在希腊波斯战争中,米利都城在战争中被毁,时隔两年后,悲剧诗人普律尼科司写了一部题名为《米利都的陷落》的剧本,上演时全体观众悲声一片,令新上任的统治者心悸不已。这部最古老的文献剧的问世,似乎印证了一点:那些更接近史实的故事更能激发观众的共情,触发难能可贵的集体记忆。当我们想要确保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不会被后人遗忘时,可以将其写入历史卷宗,但一种更能激发共情的做法则是将其编写为故事。电视剧作为当代最通俗和普及的大众叙事艺术,具有和长篇文学作品相类似的艺术体量,也能容纳相当可观的艺术细节,提供历史卷宗无法还原的平民个人史,以影像手段再现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和人类生活、行动细节。具有“文献价值”的优质剧作,值得影视界和历史学家的共同尊重,人们无法将其视为薯条快餐。例如,将《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觉醒年代》等剧连缀在一起来看,就是中国近代历史教科书的绝佳视听补充资料。如果一批又一批的国产电视剧,能有意识地运用有说服力的史学观进行创作,在坚实可靠的历史逻辑引领下,把握历史脉络,有意识地接续和传承中国精神,应对集体记忆的建构有所裨益。
关于当代题材影视作品在主旋律影视创作中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此无须赘述;而关于其创作难度,则不可不提。看似遍地都是素材可随手采撷,但创作过程绝非简单的闭门造车:一方面是事无巨细的田野考察——考察不仅是下生活、蹲点采访,还包括观察、分析相关历史事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各项要素,方能不脱离相关史实和历史逻辑;另一方面是要体察民心舆情,善于把握时代脉络,在此基础上塑造可亲、可信的角色,因为电视剧中的人物会在一个较长的播出周期内,伴随观众共同成长,因此角色须拥有足够的成长潜力,既有鲜明个又含人类共,方能引发观众共鸣,令其信服。
当然,历史学家未必完全认可一部电视剧的“文献价值”,仔细挑拣也必然毛病不少:或嫌其不够严谨,与史实多有出入,甚至不少角色均为虚构、张冠李戴……但是,对于无暇阅读史书的普通观众而言,这种立足历史、观照历史的电视剧是他们“以史为鉴”、获取精神养料的一个渠道,并能促使观众在观剧后,进一步对照历史著作、比照现实问题,深度了解和思考历史之于个体生活的重要影响。
历史不断在重温和传诵中被铭记,当代史距离人们生活的年代较近,因此对于当代史的故事化呈现,还可以得到亲历者的反思和校正,并反向作用于现实语境。商业电视剧可以选择短期的话题,为观众提供即时享受,但严肃的电视剧创作可以将历史照入现实,追求其更为恒久的文献价值。当我们以更为长远的目光看待电视剧艺术时,不可否认其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文化思考与教育意义的价值,在观剧、研讨、反思过程中,这种积极的互动也终将构建属于我们的不可替代的“想象的共同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