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管仲破厚葬)-管仲破厚葬原文及翻译
管仲,秦国,齐国(管仲破厚葬)-管仲破厚葬原文及翻译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管仲破厚葬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管仲破厚葬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小雅》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都是属于周王的。周王一个人管不过来那么多土地,于是
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们也管不过来,于是再分封给贵族。
贵族获得的土地称为封地,又叫食邑、田邑,从历史记载看,它们是按亩计量的耕地。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耕地以外的土地归谁所有?
是一笔糊涂账。理论上,既然没有分掉,那就还是周王的。但是那些山 川海岸远离都城,周王鞭长莫及,所以它们事实上处于无主状态。不过好在上古时代人们的主要需求还是吃饱肚子,眼睛就盯着耕地、对山珍海味兴趣不大,所以这笔糊涂账也没什么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开发山海的技术手段。山上有铁,可以熔炼;海里有盐,可以煮晒。这样一来,山海的价值需要重估,它的所有权问题也就浮现出来了。
周朝的铁矿很分散,盐场则很集中,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齐国境内。所以很自然,山海所有权的问题在齐国最为突出。齐国的管仲,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官山海”的人。所谓“官山海”,就是把原本无主的山海归国有,变成官营。这是一个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并且由此引导出一系列衍生结果。比如说,海洋的所有权明晰之后,海盐的生产就不能随便进行了。海边的农民晒出盐来之后,必须以指定价格卖给官府,再由官府批发各地。晒盐是个体力活儿,没多大技术含量,也不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所以官营之后,生产效率不见得有什么变化。但是齐国掌握了周朝主要的食盐资源,统一的官营可以带来垄断效应,出口议价能力肯定是增强了。同样的东西、同样的成本,但是可以卖得更贵。事实证明,“官山海”政策实行之后,齐国很快就商业兴隆、日进斗金。
某些不求甚解的人,看到这里便以为管仲成功了。历史可没那么简单。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说清楚,那就是:赚钱有什么用?
钱有什么用,这在市场经济、和平年代根本不算个问题。但要是碰上饥荒战乱,钱还真就没什么用,只有粮食和武器才有用。而管仲所处的先秦时代,饥荒和战乱几乎连绵不绝。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些先秦典故,光想一想,就足以让人不寒而栗,所以那绝对不是一个“钱很有用”的时代。
根据《管子》记载,管仲赚钱的第一个用途是打经济战。齐国的邻国鲁国擅长生产一种叫作“绨”的纺织品。管仲先在本国推广“绨”,流行后又禁止本国民众生产“绨”。于是,对“绨”的强劲需求如潮水般涌向鲁国。这还不算,管仲又向鲁国商人喊话,有意渲染紧张气氛,鼓动他们产“绨”。于是大量鲁国民众放弃务农,投身于织“绨”行业。
一年之后,鲁国粮价暴涨。这时管仲突然停止所有的“绨”进口,鲁国经济顿时崩溃,鲁国的国君也不得不亲自跑到齐国去献礼示好。制服鲁国之后,管仲又用同样的手段收服了莒国和莱国。借此威势,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才能够约会诸侯,当上了春秋霸主。管仲纯粹运用经济手段,不费一兵一卒,就使齐国实现了霸主地位。其背后的逻辑就是以金钱引诱,令敌人轻视、放弃农业,最后不战而败。关键点,其实还是粮食。
管仲赚钱的第二个用途就是奢侈享乐。管仲鼓动消费,铺张人 工, 提倡厚葬,甚至相传他还是色情业的祖师爷。在他任内,齐国从上到下极尽欢娱享乐之能事。齐桓公自诩有三好:好吃、好田、好色。《战国策》描写齐国都城民众“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在经济战中,管仲善于用金钱腐蚀敌人,诱使他们舍本逐末,而让他自己来抗拒金钱的诱惑,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我们知道,先秦生产力低下,牛耕、铁犁均未普及,育种和栽培的技术也不成熟。农民就算全力耕析作,也未必能养活全家老小。在这种情况下,齐国经济能否支持工商业乃至服务业的高度发展?
假设农民一家4人,全力耕作,所得收成可以供养5人,那么4个农户才可以供给1个非农户。全国全少要有80%的人口务农,一旦低于这
个比例,就要饿人,这还是在不考虑任何奢侈消费的情况下。所以生产力约束是的,你选择了“逐末”,就必然会“舍本”。这是时代条件所决定的,管仲就算是天纵奇才,也不可能绕过去。
果不其然,管仲的顶层设计惹火烧身,齐国的霸业一世而终。齐桓公后,国家陷入混乱,诸子争权,相互攻伐。齐桓公后67天无人收
尸,凄惨无比。此时距他称霸诸侯,前后还不到40年时间。
管仲为后世的顶层设计者们留下了一条经验:社会上的事务大多是短期、微观、近似于匀质的,市场机制处理此类事务的效率最高;但是也有某些事务是长期、宏观、具有战略重要的,比如说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处理此类事务则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
对小国寡民来说,他们面对的主要是前一类事务,较少遭遇后一类事务,因此在他们的文明中也没有进化出相应的处理工具。而中国则由于历史和规模,天然需要处理更多后一类事务,中华文明因此进化出文官制度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的另一面:
秦并吞六国,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实在周朝初年分封天下时,并不存在秦国,只有一支在西部边境上养马的部族被称为秦人,后来,秦人帮助周王对抗蛮族入侵有功,才被封为诸侯。
秦人本来就居住在周朝的西部边境上,他们的封地又在崤山以西,所以周王对秦人的分封,等于是开了一张空白支票,想填多少就填多少,只不过填完了得凭自己的拳头去兑现。
后来,秦人的表现远远超出了周王的预期。秦国不断向西扩张,连灭周边12国,辟地千里,一下子成了周朝最大的诸侯国之一。这样的历史渊源,造成了秦国三个与众不同的特征。
首先,秦国没有叠床架屋的贵族阶层,治理结构扁平化。在对周边的征战中,秦国先后有多位国君战,这在周朝诸侯中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秦国的人口土地大多是征战得来的,正所谓“一张白纸好画图”,没有贵族分封的历史,有利于中央集权,推行各种改革也都比较容易,更便于进行顶层设计。史称秦国“君实有郡县”,也就是说,相比于其他诸侯的“虚有”,秦国的中央政令可以实实在在地通行于郡县。
最后,秦国地处黄土高原,物产种类并不丰富,桑、麻、木材都比较匮乏,先天就缺乏发展工商业的基础。但是这里土地肥沃,十分适宜种植粮食。
相比于中原诸侯,秦国无疑是一个另类的国家。而商鞅变法,更是一个另类的故事。商鞅是卫国人,曾经在魏国做官,后来经人引荐,他当面向秦孝公阐述了自己的改革计划。获得认可后,他就被直接提拔为左庶长(最高行政官),进行改革。可以说,仅仅这个故事的开端,在其他诸侯国就是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要是秦国国内也有一大群习惯于争权夺利
上一篇:恩恩鲁直改成什么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