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出其不意下一句(出其不意下一句是什么)
生字,课文,学生出其不意下一句(出其不意下一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四、展示课件
让学生辨别不同的树的图片(捕捉课文细节),
设疑: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树?
五、品读全文,理解课文
1、这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在课文中都谈到了哪些树?重点说到得有哪几种?
提示:菩提树、圣诞树、棕榈、桑、松
重点:菩提树、圣诞树、棕榈
2、寻找文中关于菩提树的描写并思考:菩提树在本文中有什么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提示: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
这桑科乔木缓缓飘落下无数艳丽的花朵,继续灌溉着大地,一面柔和覆盖在一个青年的双肩上
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一生
关联佛教象征着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
----静穆安详,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敬仰之情(作者态度)
补充: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3、圣诞树是什么宗教的象征?在文中,作者认为它渗透了什么主题?
提示:基督教救赎
补充:圣诞节只是基督徒庆祝其信仰的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圣诞节的庆祝与基督教同时产生,被推测始于西元1世纪。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4、棕榈在作者笔下体现了什么品质?
提示:倔强忍耐
5、棕榈树和回民之间有哪些共通?
提示: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倔强的格正和生存期间的回民吻合
6、作者对圣诞树和棕榈树的态度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
提示:圣诞树: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的含义,对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依附于殖民主义。
棕榈树: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倔强的生存顽强坚韧引起了作者的感佩同情。
桑属于民间朴实清严。
松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化身。
六、合作探究
同样是面对苦难,同样是去抗争,你怎样去看待菩提树和棕榈树的抗争呢?(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你的学习小组的伙伴们交换看法,最后推选出一个代表谈谈你们的见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做一个深度的思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所阐释的不同的文化,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树”所代表的精神内涵。
预设答案: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表现……东方宗教“觉者”是安详的;伊斯兰是倔强、故我的……
点析:学生很容易分别找出菩提和棕榈的各自个,引导学生把两者对比分析是提高学生整合分析能力的关键。要让他们尝试从课文字里行间把握情感。
七、小结
本文中这些树各有其精神内在,菩提的坚忍,桑树的清朴都值得让我们去反思。希望此生,同学们都会长参天大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活着的时候能给人带来阴凉,即使倒下了也能成为世界栋梁!
八、作业
请尝试从你熟悉的树(比如松树、柳树、杨树……)中任选一样或者两样,描绘它的形象,阐述它的精神意义,以“我愿化作——树”写一个200—300字的片段。
识字3《拍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拍、靠、蚕、插、根、棍、把、掰、苞、鸣、闯、匹”12个生字,会写“拍、合、豆、谷、蚕、匹”6个生字。学习新部首“提手旁、人字头、虫字旁、三框儿”。
2.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
4.利用拍手歌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儿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5.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重点:
掌握生字,能读准12个新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难点:
了解生字的意思,并能运用生字组词造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引入新课。
1.听儿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儿歌。请听歌曲,一边听一边想: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
2.播放《幸福拍手歌》。
3.生回答:这首歌名叫《幸福拍手歌》。
4.师:你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拍手歌》这首儿歌。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
1.引导学生自由读儿歌,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会认字和会写字,然后反复拼读。
师:同学们,老师已经布置你们圈出课文中会认和会写的字,你们都做好了吗?(出示课件:课文生字。)
师:请同学们合作读生字,看看你们同桌都会读了没有?如果你的同桌读不准或读不对,请你帮他纠正,好吗?
生:汇报读字情况,教师纠正。
3.同桌之间互读儿歌,互相正音。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现在调皮的生字宝宝跑到儿歌里面去了,它们想考考大家是不是还认识它们呢。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一起读儿歌,互相正音。
4.检查读文情况。
5.再次学习生字。
(1)儿歌中的生字宝宝又跑出来和我们见面了,大家还认识吗?
(出示课件:带拼音的会写字。)
(2)学生齐读带拼音的生字。
(3)采用多种形式读生字。
a.领读。
b.小组读。
c.开火车读。
6.认清字形。
(1)请学生观察字形,想办法识记字形。
(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7.理解字义。
联系儿歌、图片和动作,理解“掰苞谷、闯进、把门闩”这几个生字词。
8.生字开花:看谁组的词最多。
师:同学们真能干,会组很多词!
9.开火车读词语。并能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句话呢?
例:谷,稻谷:妈妈去田里收稻谷。三、指导书写。
1.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生:我用加一加,例如:扌+白=拍;天+虫=蚕。
生:我用顺口溜,例如:一人一口便是“合”。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