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整理
秦国,晋国,郑国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整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烛之武指出晋国有野心,不仅东向开拓疆域,将来也会向西扩张,那么如何实现呢?烛之武此时又用了一个反问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是侵损、削减的意思,“焉”是疑问代词,哪里。很显然此次围郑之后,晋国总有一天会将矛头指向秦国。所以烛之武最后直接点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图”是考虑,考虑什么呢?当然是考虑要不要围郑,如果秦穆公不放弃的话,结果就是阙秦利晋,那么是谁阙秦谁利晋了呢?很显然,是秦助晋阙秦,秦助晋利晋。烛之武用这样的方式提醒秦穆公,围郑绝对是一件利人损己的事。
经过烛之武的一番劝说,秦穆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文章接下来写道“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是通假字,同悦,喜悦、高兴的意思。秦穆公听完烛之武的分析很高兴,还派了杞子、逢孙、杨孙三个人帮助守卫郑国,然后才返回秦国。到此,烛之武的游说已成功告终,我们可以将这一段的内容概括为烛之武说退秦师。
秦穆公突然转变立场,毁坏了与晋的约定,那么晋文公会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变化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朗读。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因人之利”指的是晋文公经历了19年的逃亡生活,最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返回晋国,并当上晋国国君。“知”是通假字,同“智”,是明智的意思。对于秦的行为,晋大夫子犯非常不平,力主攻打秦国,晋文公则认为不妥,那么晋文公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不仅不怪罪秦国,还撤兵离开郑国的呢?
文中写得很清楚,晋文公认为,即使秦国背弃,郑国无礼,此时也不能行“不仁”“不知”“不武”之事。那么,何为“不仁”“不知”“不武”呢?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帮助过自己的人,即“不仁”。秦穆公与郑结盟,但目前尚没有与晋国发生直接的冲突,两国还算是盟友关系,晋一旦出兵,就相当于变友为敌,即“不知”。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即“不武”。最终晋国也撤离了郑国。
这一段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晋师撤离郑国。
到此,我们对整篇文章晋秦联合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说退秦师,晋师撤离郑国四部分内容的梳理就完成了。
从行文上看,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很有特色,首先是多处伏笔照应。秦、晋围郑是晋单方面与郑结怨,而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而秦晋虽然联合攻郑,却是分派出兵,这也为烛之武劝退秦军提供了可能。
其次,文章情节生动起伏,围绕烛之武退秦的主体事件,又有佚之狐推荐,烛之武推辞,郑文公自责,子犯请击,晋文公撤军等内容。可以说波澜迭起。
除了情节有趣,这篇文章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烛之武这一段张弛有度的游说之辞了。对这一段说辞的欣赏是我们下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现在我们现在做个准备,请同学们合上书,阅读下面这段话,这些语句都是朱志武说的,只是顺序与人文不同,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如果按现在这样游说秦国,效果将会如何呢?
调整后的语段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易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按这样的顺序,烛之武上来就直斥与秦国关系尚好的晋国贪得无厌,非常唐突,易引起秦穆公的反感,也等同于将郑秦晋三国都对立起来,即使接下来再叙说晋国如何不讲信用,围攻郑国会阙秦利晋,估计秦穆公也听不进去了,更难相信郑国会成为秦国的盟友。游说效果大打折扣。同样的内容仅仅改变表达的顺序,效果却完全不同,可以想见烛之武的这段话,虽然简短却是精心计划,别有深意的。
我们下节课将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尝试其他的排序,同原文做做比较,体会一下烛之武这一段说辞的精彩之处,那么烛之武的这段说辞,是如何抓住秦穆公的心理从而游说成功的呢?除了这段说辞,还有哪些原因促使秦穆公撤兵呢?下节课再做深入的探讨。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陕c 陕c是哪里的车牌号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