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赤道潜流 苏门答腊附近的赤道潜流
印度洋,太平洋,异常赤道潜流 苏门答腊附近的赤道潜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在气温方面,考虑到长波形势上乌拉尔山阻塞-贝加尔湖异常槽-远东地区异常脊的配置,北疆、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东北地区大部因异常槽影响而略偏冷到接近常年,多冷空气与冷涡活动造成的气温起伏;青藏高原将因近期异常槽位略偏冷。而华北与西北其它地区在槽后下沉气流下显著偏热,多高温热浪过程;华南地区则因偏强的副热带高压直接控制而同样偏热。而由于江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当地气温则略偏暖,降水偏多最显著的区域气温则只有接近常年。
2.2 盛夏(7-8月)气候展望
在极地和中高纬度区域,平流层信号的下传让AO在盛夏更多时段维持正位相的概率较高,而极涡容易偏向北美/北亚高纬度沿岸区;在中高纬度环流方面,结合盛夏期间AO/NAO更倾向正位相与QBO转换相位下,东亚地区高空副热带急流更容易偏北,经向活动有所减弱;而考虑到春季陆面积雪的信号延续和中高纬度海温的演变,长波分布上将对应有更倾向于北欧阻塞-巴尔喀什湖异常槽-贝加尔湖与东北-远东地区脊。
而在低纬度区域,赤道中东太平洋仍然在缓慢增暖,东太平洋和南美沿岸在暖K波抵达后会出现显著暖异常,但总体仍然维持中状态。同时Walker环流仍在缓慢东移,上升支中心移动至西太平洋暖池,热带印度洋与海洋大陆逐渐转为降水负异常,但菲律宾群岛和东北侧对流明显活跃,西北太平洋季风槽明显偏北。同时热带印度洋暖异常因前期偏强南亚夏季风的蒸发与云-SST负反馈而明显减弱。这导致PJ波列负位相的发展,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明显偏北,此时副热带高压叠加PJ波列的反气旋与PDO对应的北太平洋反气旋持续偏北,但强度因印度洋的冷却与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气旋发展而减弱。这导致副热带锋区雨带仍然明显偏北,自7月上中旬的黄淮地区进一步至7月底华北与东北南部,但强度有所减弱;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容易出现晴热高温天气,但由于副高减弱,高温强度也不会极端。此外,华南季风槽在盛夏也会较为活跃,主要集中在早期,会给华南沿海带来较充沛的降水。
因而在盛夏降水方面,中东部地区夏季总体会呈现明显偏北的夏季风雨带,并有显著阶段北移,在7月上中旬以黄淮地区、华北南部与四川盆地降水偏多,而在7月下旬到8月中旬,雨带进一步北移至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与东北南部,上述地区降水依次偏多;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为降水偏少,而华南地区被季风槽控制,降水有所偏多,但后期季风槽有所东撤。气温距平将显著地对应于降水分布,即降水偏多区域相对接近常年或偏低,而降水偏少区域则显著偏高。
2.3 春夏季重要天气过程展望
2.3.1 沙尘天气分析&展望
今年春季北方多地的沙尘活动明显偏强,强度与频率都是近十年之最,也成为了北方今春一个深刻的印记,甚至部分较强过程更是影响到了南方。今年的沙尘活动为何偏强?未来一段时间是否还有沙尘影响?这里会提出一个简要分析。
要形成强沙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干燥松散的沙状物质作为沙源;将沙尘从大地带离的起沙条件,和能够让沙尘扶摇直上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或上升条件)。
干燥松散的沙状物质,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而起沙条件是地表足够干燥与足够强的大风;但要形成强沙尘,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或上升运动条件)是最为关键;这样地面的沙尘容易飞上苍穹,由于高空风速更大而且地面摩擦影响较小,沙尘足够飞扬千万里。
在冬末至今,蒙古国大部与我国内蒙古西部都出现了异常的气温偏高与降水偏少的情形。这导致大漠本就轻薄的积雪与季节冻土层更早地融化;在稀疏的植被还没生长的季节,裸露且异常干燥的沙土很容易成为沙源。
图32 1月底以来全球气温距平图,注意蒙古高原大部的异常偏暖
而今年显著频繁且偏强的蒙古气旋,才是形成强沙尘天气的最重要原因,它带动了强风与大范围上升运动,使得更易完成起沙与进入高空的过程。而频繁且偏强的蒙古气旋背后,是上游NAO负位相状态导致北大西洋到欧亚地区总体活跃的经向活动与瞬变扰动。
那么未来一段时间沙尘天气形势又是如何?由于NAO负位相状态与北大西洋-欧亚大陆瞬变扰动将在5-6月依然活跃,因此蒙古气旋短期内依然活跃;且在异常槽槽后控制的蒙古高原西部倾向少雨,这导致未来一段时间沙尘仍然较同期平均频繁偏强;当然随着季节植被恢复,沙尘频率也将呈现季节下降态势。
2.3.2 汛期洪涝旱情态势展望
当前是夏季风爆发前夕。就目前降水与干旱监测看,东北中部、华北大部、长三角、华南沿海和云南西北部存有较明显旱区,以后三者较为严重。其中东南沿海与云南西北部的旱情已持续许久,前者是拉尼娜事件下,被菲律宾一带气旋式环流异常西北侧的东北风异常控制,不利于水汽输送与降水形成;而后者则与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显著偏少导致的异常脊控制有关。
图33 当前全国旱情分布(台湾地区资料暂缺)
当前首先进入华南前汛期。根据前文分析,虽然南海跨赤道气流与汇入的南亚夏季风偏强,但由于副热带高压的明显偏北,夏季风雨带也将相应偏北,除了南岭山区外,华南大部降水都将偏少,东南地区的干旱将持续。相应地,由于雨带北移到了江南中南部,当地则会出现异常多雨,需要注意。
随后是6月-7月初的副高的一次北跳和长江流域梅雨期到来——通常而言,长江流域平均入梅期在6月第4候(不同区域有所差异)。考虑到青藏高原积雪的持续偏少与拉尼娜事件衰减时的副高显著偏北,今年入梅将显著偏早,以江南区域更为明显。至于梅雨强度,考虑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西偏强,东亚热带季风偏弱而副热带季风将明显偏强;南亚夏季风因印度洋显著增暖与略有偏西的Walker环流上升支控制,以及SIOD负位相特征而显著偏强,输送向梅雨锋的水汽通量偏强;北侧西风带长波配置呈现远东-鄂霍茨克海槽位概率较大,槽后偏强冷平流将汇入梅雨锋。综合上述条件看,今年梅雨带位置偏北且降水将有所偏多,包括江南北部、江汉、江淮以至于黄淮南部地区在此阶段降水都将偏多,其中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北部地区降水偏多最显著;但由于中纬度地区经向活动较显著,仍会有一定的雨带南北摆动;华南与华北南部将在雨带两侧异常下沉控制,降水有所偏少。由于副热带高压的持续偏北,今年上述地区出梅也将偏早,梅雨季时长总体接近常年,其中江南地区略偏长,但江淮与长三角略偏短,总雨量会略有偏多。此外,由于南亚夏季风的显著偏强,云南西部和西北部的重旱将在此时能明显缓解。
接下来一步(7月中旬-8月中旬),将是北方雨季,江南伏旱和华南后汛期。由前文对盛夏环流形势的判断,在这一阶段早期,副热带高压与雨带仍将明显偏北偏强,输送向华北的副热带季风水汽支也将增强,同时偏强的南亚夏季风也将通过当地通过遥相关的影响,造成北方大部分区的降水偏多,以黄淮到东北南部地区最为明显;此外雨带西段也将进入四川盆地,当地会受到南亚夏季风更直接影响,也会出现降水明显偏多;此时长江流域也提早出梅并进入伏旱期,在相对偏强的副高控制下降水转为偏少,气温也将明显偏高,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概率较高。同时,华南地区也进入了热带系统带来的后汛期,由于南海和菲律宾季风槽的偏北,华南地区会受到异常季风槽控制,降水较为偏多,并有可能伴随较明显台风活动,东南沿海的旱情可能在此时才会彻底缓解。而在该阶段后期,随着印度洋冷却与Walker环流稍有东移,南亚夏季风开始减弱,季风槽仍然有所北推但同时东撤,进入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副热带高压依然偏北但强度也有所减弱。此时雨带进一步北移到华北北部与东北南部,强度有所下降;而长江中下游的伏旱与华南后汛期也相应有所减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