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zoom是什么)-zoom是什么软件
让人,自己的,影像(zoom是什么)-zoom是什么软件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不过,这种间离效果的产生,却让使用Zoom的人可以“出戏”,通过隐藏自己来逃避“主持人”的权力的直接扫描,以在这个数码曝光太多的世界上获得自我的短暂的自由。比如,学生们就可以在“入幕”后依然故我,或高枕无忧,或吹拉弹唱,因为现在还没有哪个学校颁布“入幕”时的“反匿脸法”,老师们也只好徒叹奈何了。
三、去主体化的影像:存在于“入幕”与“出幕”之“间”
还需要注意的是,Zoom虽然是个“空间”,但是其本质上却是一种“图像”或“影像”(image),这不仅是因为Zoom自身作为一种“界面”(interface)和影像显现于显示屏的“表面”之上,同时,Zoom也把一切都图像化或影像化了。不管是会议的主持人还是参与者,都在“入幕”(zoom in)与“出幕”(zoom out),或者放大与缩小,拉近或推远的“变焦”之间以图像的方式存在于各自的屏幕之“间”。而Zoom的这种图像化的“间存在”或者“屏间存在”,使得Zoom的参与者“命悬一屏”,在去主体化的同时,也失去了身体在场的可能,从而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的那种亲切感和深入感,只能流于“表面”或者“屏面”的浅层次交流。
当你坐在电脑之前或者抓起手机的那一刻起,也就是说在你面对各种各样屏幕开始启动Zoom之际,一种去主体化就已经发生,因为就在“入幕”的那一瞬间,你看到的“自己”和他人都已经成为屏幕上的影像。是的,亲爱的朋友,你真的可以看到“自己”,但是这个“自己”却有如柏拉图所说的人了以后会“灵魂出窍”一般,把你可能因为新冠无所事事暴饮暴食发胖的臃肿的身体留在屏幕之外,而把轻盈的“灵魂”独自变成一个影像与其他人一起并排显现在屏幕之上。所以,当你直观自己的去主体化的客体化过程时,看到那个屏幕上的没有一丝“厚度”的“自己”的影像,你可能会在突然之间恍惚不已,到底自己的那个真正的“自己”身在何方?是屏幕之外的自己是“自己”,还是屏幕之“间”的那个影像化的自己是“自己”呢?
而就在这个恍惚之间,你的这个“自己”的主体的特质就像沙漏一样开始流失,主体也因此变成一个能指的影像。并且,这种主体的能指化不仅使得自身失去了其身体特征而蜕变为空洞的影像符号,其生命本身也因之被悬置起来,只能于“屏间”存在。这种去主体化的结果也因人失去了原本的作为人的独特的身体属,变得“虚拟”起来。
而且,这种数码的“虚拟”是双向的,一方面,那个已经“入幕”的自己因为没有肉身而缺乏生命的气息,另一方面,那个“出幕”的笨重的肉身却因失去了灵魂只能望“幕”兴叹。鲍德里亚在《复印和无限》中曾对这种现象进行批评,“同样,这些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被连在他们的电脑上以穿越他们的精神空间。这种‘虚拟人’(L'Homme Virtuel)在他的电脑前固定不动,他通过屏幕做爱,靠电话或者电视会议上课。他变成了一个运动机能有残疾的人——而很可能其大脑也同样受损。”(La Transparence de Mal,Galilée,1990,p.59;中文版见《恶的透明》,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65页)。显然,在鲍德里亚看来,这种“人机一体”的作息模式其乐无穷也后患无穷,不仅使得人的身体的运动机能受损变成个“残疾人”(handicapé ),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人的大脑的活动,让人变成“脑残”。
也正因此,当人们“入幕”之后,对影像的“阅读”也始终只能停留在其屏幕的“表面”,不能深入“屏面”而直接接触各自的身体的发出的那种本雅明予以神秘化的纯真的艺术品所具有的“气息”或“灵韵”(aura)。因为深入屏幕就像深入镜子中的自己,永远可以看见,却永远无法企及和碰触。而我们每一个都变成了被囚禁在水潭里的坦塔罗斯,虽然很渴,却永远不能喝到近在咫尺的水,因为当我们探头喝水的时候,水面总是随之降低,而我们也永远不能解“渴”。这个“渴”,既是一种“心灵之渴”,也是一种“身体之渴”。当然,人们“渴望”打破的不仅仅有各种现实的“隔离”,还有人们之间所产生的各种屏幕造成的隔离。
也许,就像鲍德里亚说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很可能会变成“身残”又“脑残”的人,难道这就是我们“入幕”后的命运?
2020年5月7日匆草于五角场。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牧竖古诗拼音版-牧竖古诗有带拼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