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zoom是什么)-zoom是什么软件
让人,自己的,影像(zoom是什么)-zoom是什么软件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zoom是什么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zoom是什么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Zoom是个拟声词,是物体快速移动时发出的嗡嗡声或者蜂鸣声。Zoom那种可以“一键登陆”或“用后即弃”的速度或许是其得名的原因。当然,Zoom也有摄影时镜头“放大”或者“缩小”也即“变焦”的意思,只是,这个“变焦”已经是“数码变焦”了。
时至今日,因为新冠所导致的百业萧条之中,除了各种相关的医疗产品之外,在网络公司中,可能只有Zoom逆势而行,股票暴涨不说,短时间内其日使用人就达到了让人震惊的三亿人,由此可见其影响一斑。眼下Zoom(或许可以翻译成“入幕”)几乎已经成为网络视频会议的代名词,无人不晓。
也许正因为这样,“脸谱(facebook)”公司赶紧也增开了“Messenger Room”来分一杯羹。当然,“脸谱”此举大概有点吃相难看,受到了很多人的讽刺,如有人就认为“脸谱”不过是故伎重演,因为他们善于山寨别的公司的成功的产品,这次的举动也在意料之中。但“古狗”也不遑多让,立即就把过去的“古狗膀子”(Google Hangouts)改为“古狗遇见”(Google Meet),准备隆重推出。显然,这两个网络巨鳄都盯上了视频会议市场的大蛋糕。而在国内,为广大中小学生喜爱的阿里巴巴的钉钉和公司人员喜欢的腾讯会议也都努力在国内市场圈墙占地,从而平分秋色。
不过,可能是Zoom先声夺人的缘故,对于很多人来说使用Zoom处理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工作日如果问朋友们在哪,借用那句“不是在喝咖啡,就是在去喝咖啡的路上”的话,他们十有八九都会说,他们不是在Zoom上开会或者上课,就是在打开电脑登陆Zoom的过程中。这让人感到Zoom和微信等社交工具一样,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然而很少有人探究Zoom为何选择Zoom这个单词作为这个在线会议工具的名字。Zoom是个拟声词,是物体快速移动时发出的嗡嗡声或者蜂鸣声。也许,Zoom的便捷,那种可以“一键登陆”或“用后即弃”的速度是其得名的原因。当然,Zoom也有摄影时镜头“放大”或者“缩小”也即“变焦”的意思,只是,这个“变焦”已经是“数码变焦”了。而Zoom的“数码变焦”带给人们的还远不止“一疫之间”就让人家喻户晓这么简单,它还带来了更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一、去空间化的“空间”:“透明”的“房间”
其实,Zoom并不神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给人在网络上提供“云视频会议”的支持,登陆Zoom后,就可以得到一个随机分配的“虚拟”的“房间”(room)来举行人数不等的视频会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Zoom就是“room”。有意思的是,Zoom与room的发音也非常接近,两者皆可以读为“入幕”,而room或许是zoom的另一个最容易让人联想起来的单词了。事实上两者也紧紧联系在一起,当登陆Zoom后,就可以立即“入幕”(room),进入一个非邀请不能入内的“会议室”里开会,成为“入幕之宾”,或畅所欲言,或垂“幕”而教,可以说便捷之至。
当然,Zoom的受人追捧,除了使用便捷且功能强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与其所具有的网络特质相关,那就是可以“去空间化”。因为新冠的传染的影响,使得人们在社交时不得不受限于空间的隔离,而Zoom的“去空间化”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可以克服掉空间的阻隔,让人们可以进行“网交”。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的交流不管是线下的“身交”还是线上的“网交”,都需要“空间”的存在。
但是,在Zoom这个去空间化的“空间”里,虽然具有一定的空间安全或私密,如参会人“非请莫入”等,可因为Zoom空间的数码“寄生”,使其可以随时被数码“透视”,也更容易被“监控”。这也许是近来Zoom公司在业务火爆的同时紧急加强其安全设置的原因。在大学里,Zoom“教室”的进出权限属于学校有关部门,而教师本人却没有“把门”的权力。这使得教学督导人员的“出入”更加便捷。因为他们随时可以进入Zoom之中,导致教师的教学本身变得更加像是一场场“表演”或者“公开课”,而教学本身所需要的相对封闭且不受打扰的“空间”的效果大打折扣。
有笑话说,真正的教学需要全神贯注,摒除一切干扰才能剑气如虹,若是有陌生人贸然闯入围观,轻则导致思想早泄,重则导致患上教学恐惧症。这虽然是笑话,可也让人不禁对使用Zoom产生了隐忧:当大家在Zoom里“云集”时,到底是“入幕之宾”还是“入室之囚”呢?
二、间离效果的产生:让人“出戏”的“僵尸农场”
尽管Zoom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强大的“视频通讯”(video communications)功能,但是,在具体使用Zoom开会或教学时,却产生了一种多少有点出人意料的结果,那就是其视频功能常常被弃用而只使用其即时的音频功能。因为人们“入幕”时可以选择不打开视频只进行语音交流,也就是说在Zoom上不必显现自己的“面容”,所以如果没有强制的要求,除了会议的主持人一个人在Zoom上“揽屏自照”外,大多“入幕”的人都会选择“匿脸”状态,有时甚至会议的主持人也选择“匿脸”。
正因此,在大家“入幕”后,Zoom上所显现的只是一堆账户名称。这些名称丰富多彩,有名字,有数字,有小猫小狗,有卡通人物,有风景,有名人头像,还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含义的东西。而由于人们在“入幕”的同时因为“变脸”而处于“匿脸”状态,变成了一具具符号的“僵尸”(zombie)。因此,每个人也都犹如置身于“僵尸农场”(Zombie Farm),前后左右都被符号的“僵尸”所包围和环绕,陷入无人之阵中,在符号化或物化自己的同时也把他人物化了。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在Zoom上交流时,不仅看不到对方的脸,也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只能看到跳动的符号和似乎从符号后面传出来的颤动的声音。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了戏剧家布莱希特所说的“间离效果”(distancing effect)。为了防止演员和观众“入戏”太深,被虚假的舞台幻象所控制,忘记人生和社会的疾苦,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在表演角色时有意与角色保持距离,不要因融入角色而“忘我”,同时,他还主张打破横亘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刻意让观众从戏剧所营造的似真似幻的感觉中抽身,以保持冷静的批判目光,不被“第四堵墙”后的演员的表演所制造出的戏剧幻觉所麻醉,从而丧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简单说,布莱希特的这个理论就是让人在“入戏”的同时也要“出戏”,而使用zoom就很容易产生这种“间离效果”,因为“匿脸”产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得人们在“入幕”时常常“出戏”,不能如置身于真实的会议室那样完全“入戏”或者“沉浸”其中。
而对于之前置身于真实的教室中的老师们来说,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就如布莱希特所批评的亚里士多德对戏剧所要求的那样,以追求教学“戏剧”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和“共鸣”为目标。所以,老师们大多是将自己主动融入教学的情境之中,希望以此带动学生的“共鸣”,在如痴如醉中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但是自从老师们开始使用Zoom教学以来,那种追求斯坦尼斯拉夫表演风格的将个人与角色融入的教学方法已不再可行,“眉目传情”式的“入戏”的“共鸣”教育难以为继,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所导致的“出戏”却成为常态。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出戏”让一切都“陌生化”了,不仅老师很难像过去一样融入老师的角色,讲课时经常有卡啦OK之感,或者有网红直播和带货之感,也让学生们由坐在讲台下的被动的听众一跃而为坐在高高的观众席上随时可以决定自己是否给老师的单口相声式的教学“点赞”和“打赏”的“观众”,而各种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因此也常变成了各种“笑果”。好在看过梅兰芳演出的布莱希特认为中国古典戏剧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员善于制造“间离效果”,所以,对于中国老师来说,尽管对此怨声载道,可真的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难度似乎也不大。
上一篇:牧竖古诗拼音版-牧竖古诗有带拼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