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曲突徙薪什么意思-曲突徙薪什么意思打一生肖
的人,曲突徙薪,高祖曲突徙薪什么意思-曲突徙薪什么意思打一生肖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诸葛亮看了曹植的文章,写了一篇《论光武》:
曹植论光武帝刘秀,认为他的将领难以和韩信、周勃相比,谋士则不能与张良、陈平相提并论。大家都认为,曹植说得很有道理。我以为,曹植的本意虽是赞美光武帝的德行,实际上却严重贬低了光武帝手下的文臣武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光武帝之云台二十八将,以及后来的伏波将军马援等人,他们都是忠诚贞信、智略勇武之辈。凭心而论,这些人并非比不上高祖手下的人才。之所以张良、陈平这些人名声很大,功绩很多,是因为高祖为人粗疏,大而化之,没有周密的思路,没有严密的计划,所以张良、陈平才得以发挥才智,彭越、周勃才能沙场建功。古语有“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这句话恰恰可以用来比喻高祖和光武的情形。光武帝刘秀,神思智略,是上天所授予的,所以大政方针都由他深入思考而来,奇谋妙计也都来自他的头脑,至于文臣武将们,只需要落实他的各项决策,轻轻松松完成帝王大业。光武帝称赞邓禹说,孔子有颜回,则门人愈加亲密。他又感叹吴汉道,将军你实在太合我意了,虽然武力也许有人能赶得上你,但在忠诚上,有谁能与你相比呢!光武帝与大家商议事情,经常让马援最后才发言,因为马援的策略总能让他满意。这些例子都说明,光武帝对臣僚明之于心,用之于形,堪称完美。我认为,光武帝的将军们并不逊于韩信、周勃,谋士们也不弱于张良、陈平。然而,为什么他们名声、功绩却不如韩信、周勃、张良、陈平呢?因为,光武帝实在太牛了,他思虑深远,有曲突徙薪之明;而汉高祖能力素质不行,才使陈平、张良、韩信、周勃等人得焦头烂额之功啊。
衣赐履说:有必要先解释一下“曲突徙薪”,这个典故出自《汉书·霍光传》。大意是说,有家人的烟囱直直冲上,灶下又堆了很多柴草,有人劝这家主人,给烟囱修个拐弯,把柴草抱离灶台,以防火星从烟囱飘落下来,点着柴草,造成火灾。主人没有采纳。过了不久,家里果然失火,左邻右舍帮着救火,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主人表示感谢,请大家吃饭,特别把那些个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请到上座,唯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有人提醒主人说,您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您当初听了人家的劝告,根本就不会发生火灾诶。现在论功请客,怎么能不请提出忠告的人,而只请那些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呢?
诸葛的意思是,高祖就是那个家中着火的主人,所以,他手下那帮子人,就有了救火的机会,才有焦头烂额之功。而光武之高明则在于,他早就想好了各种计划对策,所有情况都考虑得很周全,一切尽在掌握,所以,他手下的将领,虽然也都有立“焦头烂额之功”的本事,但没有立“焦头烂额之功”的机会,所以显得不如韩信、周勃这些人。
显然,诸葛对光武帝的评价,要远远高于高祖刘邦(这个观点,我不能同意)。
我们就可以合理推测,诸葛和曹操一样,也是光武帝的铁粉儿。诸葛既然有了治国平天下的机会,他追求的是“曲突徙薪”之庙胜,而非“焦头烂额”之功劳。
于是,诸葛以光武帝为榜样,力求达到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状态,他不需要韩信、周勃那样的胜利,他手下的干部也就出不了韩信、周勃那样的人物,他只需要将领们按照他的计划行动,去获取“曲突徙薪”的胜利。
但是,我个人感觉,诸葛亮虽然很重视事前计划,却解决不了形势变化的不可预见。等我们讲完他五次北伐之后,就会发现,以一人之计划,要应对千变万化之现实,以及莫可名状的运气等因素,实在是力有不逮。我有一个判断,在孔明临终前,或许对自己所坚信的理论,也产生了些许怀疑,他对魏延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到时再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盒子理论(赫兹理论详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