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曲突徙薪什么意思-曲突徙薪什么意思打一生肖
的人,曲突徙薪,高祖曲突徙薪什么意思-曲突徙薪什么意思打一生肖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曲突徙薪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曲突徙薪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衣赐履按:在读史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感觉,好像和笔下人物成了老熟人、老朋友一样。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仿如就在眼前。孔明,就是这样一位老朋友。当然,他未必认我。
孔明生命最后的七年,五度北伐,我不敢用劳民伤财、穷兵黩武这样的字眼儿来形容,但徒劳无功、损兵折将,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这一回,我们分析几件小事,探究一下孔明的个,为下一步分析其北伐过程中的各种决策和行动,做一点思想上的准备。
一份儿宣言
应该是在刘备去世之后不久,也就是公元223年,魏国的一帮大佬,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人,都给诸葛亮写了信,劝他看清天命人事,举国向魏称藩。
孔明一看,既然你们这帮老货组团找骂,我也别一个一个怼了,干脆把你们一勺烩了算了。于是发表了一份儿政治宣言,说:
当年,项羽德行不够,虽然占有华夏,似成帝王之势,但最终被高祖所灭。如今,你们魏国不以为鉴,反而效法项羽,打算一条道儿走到黑。我跟你们说,虽然曹操走运,逃过了覆灭之灾,但他的后代子孙必然要还这个账!各位老爷子,你们已经满嘴没有牙,一脸老人斑,天天读历史,竟然看不出史书中的教训!一味顺从乱臣贼子之意,就像当年陈崇、张竦称赞王莽篡汉一样,极尽马屁之能事,难道还想有什么好下场吗!光武帝创业之际,率几千羸弱之兵,在昆阳城外一举击溃王莽四十余万大军。可见正义战胜邪,胜负不在众寡。曹孟德此人,阴险诡诈,举数十万之师,妄图在阳平解救张郃,玩足了花招儿,用尽了心机,只不过逃得一命罢了,直到大军受辱,丢掉汉中,他才意识到神器之不可妄得,故而回军路上就一命呜呼。曹丕骄奢逸,竟然篡得帝位。即使你们几位有苏秦、张仪的诡辩之才,说得天花乱坠,说得江水滔滔,也不过是浪费笔墨纸张罢了。哪个正人君子会做这种事呢!《军诫》说,只要万人抱必之心,就能扫平天下。昔日轩辕黄帝率兵数万,制四方,定海内,何况我们有几十万兵马,守天道而讨伐叛逆,谁能阻挡!
【借一下这幅图,呵呵】
衣赐履说:孔明这份儿宣言,义正辞严,汹涌澎湃。此处透露出,孔明治下的蜀汉政权,以黄帝和光武帝为指向,以扫平天下为最终目标,这也就奠定了孔明不断发动战争的总基调。
杨颙进言
有一次,诸葛亮正在办公室校对文件,主簿杨颙(读如用,阳平)径直上前说:
丞相啊,治理国家,自有其规律。上级有上级的工作,下级有下级的活计;下级不能僭越做上级的事,上级也不应该把下级的活儿给包办了。我打个比方哈:有这么个人,他让男仆耕田,婢女烧饭,公鸡报晓,忠狗看家,以牛拉车,以马代步。于是,一家无事,过得逍遥自在,该吃吃,该喝喝,家中井井有条。然而有一天,这个人突然决定自己要做所有的事情,种地也是他,做饭也是他,看家护院也是他,天亮打鸣还是他……这样,不但家里乱了套,而且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最后什么事儿也做不好。难道说他的才能不如奴婢吗?不如鸡狗吗?不如牛马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一家之主的职责。古人说,坐而论道,作决策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具体落实的人,则为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杀人的事情,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喘粗气;陈平并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丙吉和陈平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如今明公您治理国家,却亲自校改文书,一整天忙得顾不上擦汗,这是不是太过劳累了呢!
诸葛亮认为杨颙说得很对。后来,杨颙去世,诸葛亮为其流泪三天。
【事必躬亲,必须具备这个能力】
衣赐履说:先解释一下丙吉的事儿,丙吉是汉宣帝刘病已时期的宰相。有个成语(典故)叫“丙吉问牛”,大概意思是,宰相丙吉有天外出,路上碰到打群架的,而且闹出了人命,丙吉看都不看一眼,径直过去。过了一会儿,碰到一个牵牛的老农,那牛张嘴喘着粗气。丙吉急忙下轿问老农,走了多远的路,为什么牛喘粗气,等等。手下干部感到奇怪,就问丙吉说,相爷啊,刚才路上打了人您都不管,现在一头牛喘个气您却很紧张,难道您认为人命还比不上牲口的命吗?丙吉说,兄弟,我是宰相诶,街头混混打架斗殴,自有地方官员去管,处理完了,向我报告就可以了;现在正是春耕季节,耕牛如果没走多远就开始喘粗气,就有可能是出现了传染病,无法春耕,秋天就没有收成,老百姓就活不下去,所以我必须问清楚情况,这才是宰相应该管的事儿。手下干部听了之后,全都服了。
杨颙这段话,非常有道理。一个家庭也好,一个政权也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是治理之道。
但孔明不是,如果有可能,孔明恐怕想包办所有的事情。他虽然知道杨颙说的是对的,但他没办法改变自己的格,终其一生,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病五丈原之前,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必须报他同意。孔明的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兢兢业业的老黄牛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作为一国事实上的元首,也如此行事,其负面效果则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不利于一般人才成长。老实说,当一个领导天天自己来校对讲话稿的时候,给他写稿子的人,一定杜绝不了错别字,这个道理很浅显。既然领导你什么事都要自己做,那你就做好了。于是,大家在乐得轻闲的同时,也失去了上进之心。
二是封了顶尖人才的上升通道。诸葛走上前台后,开府治事,领益州牧,史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孔明对手下干部,谁都不信任(指能力上的不信任),谁都不放心,非自己决定不可,所有干部都没有任何自主权,不大听话的,有不同意见的,都被摁住了。这就造成一个窘境,干部们没有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机会,能在孔明手下混出来的,只会比他差,不会比他强,从而决定了蜀汉的人才队伍,必然一代不如一代。于是,我们发现,孔明治下,没有不听话的,包括那个“自视甚高”的魏延,虽然多次向孔明表达过不同的想法,但只要孔明定了调子之后,魏延从来没有违反过。在孔明看重的干部中,只有一个人违反过他的命令。大家猜猜看,这位爷是谁?
我个人感觉,杨颙这段话,清晰地勾勒出孔明的个,甚至,预示了孔明最后的结局。
论光武帝
曹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汉二祖优劣论》,对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作了一番对比,最后评论说:
高祖和光武帝,都出身于布衣。高祖是个粗人,而光武熟知礼法。高祖行事,毫无君子之风,竟然会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诗书礼乐,是帝尧治理天下的法宝,高祖却全然不顾。文王获得安宁,是因为手下士人众多,高祖却对士人瞧不上眼。高祖沉迷于戚姬的妖媚,从而导致吕后的暴虐。不过,光武帝的将领难与韩信、周勃相比,谋臣也比张良、陈平要逊色。
上一篇:盒子理论(赫兹理论详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