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宁厨下儿曾有过)-书遗野利文言文翻译
甘宁,自己的,孙权(宁厨下儿曾有过)-书遗野利文言文翻译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实并非如此。这恰恰是说明了孙权的知人善任,以及对于甘宁这位猛将的了解,所以始终都将他放到“偏将、斗将”这种正确的位置上……
前面已经说过,甘宁是江上盗贼出生,虽然他后来也读了书,将自己的身份转变成了地方官或者水军将领,却依然无法改变他骨子里那种“匪气”。也就是说,甘宁身上的江湖习气比较重,放荡不羁且快意恩仇,甚至有点无法无天……
别的不说,就看之前他在黄祖麾下为将的经历,人在屋檐下他却绝不想低头,结果就是和黄祖之间关系始终处不好。如果不是后来能跳槽到孙权那边,恐怕他的仕途之路都会就此被掐断,一辈子都上不去了……
即便是到了孙权麾下,甘宁也依然免不了在别人口中,落下“情意躁,易于激动”等负面评价。甚至有些时候,他与别人之间顶起脾气来,动不动就要拔刀相向……这样一个凡事过于争强好胜,从不服输的人,试问其同僚关系,又能好得到哪里去呢?
据史料记载,甘宁和凌统之间,由于之前的“杀父之仇”,而一直都存有间隙。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太大的事情,毕竟在战乱年代,刀剑不长眼。之前双方又是敌对关系,都在战场上杀了对方的人也不奇怪。
像这类矛盾,其实也不难化解,只需要甘宁主动登门道个歉,并告知当时各为其主,是不得已而为之……凌统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面对如此诚恳的态度,自然也不会继续为难甘宁,之前的事情都可以就此翻篇,一笑泯恩仇……
然而,甘宁的格却注定了他不会这样去做。所以就导致导致二人关系始终僵化,在朝堂之上,军营之中,都是暗暗相互较劲。幸亏有吕蒙和主子孙权等人,经常出来打圆场劝和,才能勉强令他二人收起刀兵。
(《吴书》记载:凌统怨宁杀其父操,宁常备统,不与相见。权亦命统不得雠之。尝於吕蒙舍会,酒酣,统乃以刀舞。宁起曰:“宁能双戟舞。”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后权知统意,因令宁将兵,遂徙屯於半州)
直到之后的合肥之战中,甘宁和凌统在大敌当前的危险形势下,迫不得已抛开私怨,团结对敌,才使得二人之间关系得以缓和。
此外,《三国志》中还记载,有一次仅仅因为一个小童奴仆的事情,竟搞得吕蒙和甘宁之间的关系也差点破裂。试想吕蒙已经算是一位,以涵养和气量而著称的儒将。就连他都被激怒,可以想象甘宁这事做得有多么过分了?
具体的过程是,甘宁的一位厨房仆人,不小心犯了过失。因为害怕甘宁的责罚,所以逃到吕蒙那里。吕蒙了解甘宁的为人,所以就将这个仆人藏了起来,直到甘宁亲口答应不治其罪以后,才将其放回……
然而,甘宁在回到自己的营帐过后,立刻食言把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他射。吕蒙听闻此事之后,自然是勃然大怒,没想到甘宁竟会如此行事,完全不买他的面子……眼看着双方就要各自率兵拼杀。
幸亏吕蒙的母亲听说了此事及时赶来,以“公私有别”的说辞,告诉吕蒙不可因个人之见的恩怨,而动用国家的军队内讧……由此才劝住了二人,并化解了刚才的剑拔弩张。
(《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贵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搏IL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毅船人更增舫缆。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外不起.蒙母徒跳出谏蒙曰:“至年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之日,纵至车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持抑食,息上!”宁涕泣欲杖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不仅如此,甘宁有时候脾气上来,就连孙权的命令,他也敢违抗。试问一个如此桀骜不驯之人,又有哪个君主,敢让他独当一面,且担当大任呢?
(《三国志-吕蒙传》记载: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
是的,甘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军事才能,与他的狂傲格一样鲜明尖锐。也幸亏是遇到了孙权这样宽宏大度,而且知人善任主子,他才能做到扬长避短,并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最后,我们再来解读一下甘宁之。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他是在夷陵之战之时身患痢疾,并抱病出征影响了战力,结果就此在了战场上……
然而,在真实的史料记载上,甘宁并没有参加过黄武元年(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而有关于他的战场记载,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过后,就再也没有了记录……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推断,甘宁的因,也确实可能是由于染病。因为据史料记载,合肥之战孙权一方有个重要的败因,就是在于军中的瘟疫流传,很多士兵将领都因为患上了瘟疫而无法作战……
很可能,作为军中将领的甘宁,也就是在这一战中感染了瘟疫。在抱病掩护孙权撤退以后,他就一直病魔缠身,虽然经过军医的诊治和吃药,却也始终无法恢复健康……所以,他从此失去了为东吴带兵征讨的能力,基本上处于卧床养病的状态……
一直挨到了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也就是夷陵之战的那一年,甘宁因为病重不治而去世。而《三国志》也明确记载在甘宁后,潘璋兼并了甘宁的部队。
(《三国志-潘璋传》记载:章武二年……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甘宁卒,又并其军)
而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小说的时候,也是将甘宁“患病”和“卒年”这两个因素综合起来,才虚构出了他在夷陵战场上,被蜀国蛮将沙摩柯一箭射中额头。最终逃到一棵大树下,静坐而的剧情……
而且,为了进一步渲染出,甘宁陨落疆场的悲壮,罗贯中还不惜笔墨,引来无数乌鸦聚集在甘宁遗体边萦绕不散,为其送行鸣哀……更增添了几分“英雄落幕”的哀凉之情!
PS:关于甘宁的表字“兴霸”,其实也是一个争议点。因为兴霸二字并不符合三国时代,大户人家“取字”的儒学规范。
我们知道,儒家重道德修养,提倡的是低调和内敛。所以在三国人物的表字之中,我们通常见的的,都是比较偏文气的字样,如“德”“士”“长”“若”“孝”“常”“廉”“子”等……
而像甘宁这样粗豪而霸气,完全不符合儒家文化思想的表字,在三国时代简直可谓是独一份。难不成他的父母在他孩提之时,就能未来先知,知道他之后肯定会占江为贼,战场立功,并成为一代猛将?
其实个人觉得,甘宁的表字和他的父母没有关系。他本是出生于底层家庭,根本就没有表字,直到他当贼做匪成名之后,为了能混进上流社会,才有意给自己取上了一个表字……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甘宁的人如其字,“兴霸”二字,将自己喻为“兴业称霸”之意,也确实很符合他对于自己未来的展望,反应了他在事业上的进取之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