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桴鼓相应_桴鼓相应的读音
美国,这一,国家桴鼓相应_桴鼓相应的读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桴鼓相应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桴鼓相应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柄谷行人 译/苦琴酒
二十年前,世贸大厦的轰然倒塌对于苏联解体后西方中心的现代进程无疑是沉重一击,对于全球思想界而言也是一场巨大的震动。美国以9·11为契机入侵阿富汗,开启了漫长的反恐战争;而戏剧的是,时逢9·11二十周年,美国在此刻从阿富汗撤军,留下一片狼藉,塔利班重夺政权,仿佛一下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的原点。二十年后的当下,在令人失语的痛苦中重温那场知识界的震荡,有多少批判和反思还具有有效?
澎湃思想市场推出“9·11思想考古”专题,尝试回溯国际知识界对袭击事件及其后美国与盟友发动的“反恐战争”的思考轨迹。专题收录的文章和访谈既包含对袭击事件的紧迫、即时回应,也纳入了事件后各不同历史阶段的回望和反思。
鉴于二十年时间跨度之长,专题很难全面覆盖知识界的回应,我们所“考古”的思想轨迹大致按照几条线索展开:将袭击事件置于美国自身暴行和制造灾难的历史、资本主义全球化和世界体系的脉络中理解,追问袭击产生的背景和根源;警惕9·11事件后国家权力的危险扩张——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为名拓展监控手段、中止宪法权利、牺牲公民自由、镇压政治异见;反思“反恐战争”这场打着惩治邪恶、维护正义旗号的主权者对非主权者的“战争”;指出“文明冲突论”解释框架的缺陷,驳斥西方对所谓“伊斯兰文化”的刻板呈现,揭示西方对穆斯林世界复杂历史现实的无知带来的恶果……
这些线索之间既不界线分明也不彼此独立,而是互相关联、交织缠绕,学者们的具体分析因而往往同时勾连多条线索。尽管视角不一,但知识分子的根本关涉是一致的:如何重新构想世界以避免战争和冲突、找寻与他人和平共存之道?在9·11袭击引发的哀痛、惊愕、恐惧的民众情绪被民族主义话语裹挟,继而汇集成汹涌的战斗呼号和暴力狂热之际,知识分子严守异议与争辩的空间,“不合时宜”地履行批判和质疑的职责,在绝境之中留存希望。
我们尽可能为专题涵盖的每一篇文章邀约相关译者/研究者撰写导读,介绍思想家在9·11前后的问题意识脉络并补充具体的历史语境。本专题将在今年内持续更新,如有遗漏的重要视角,欢迎读者投稿补充。专题由实习编辑毛超予协助共同策划。
柄谷行人《这并非预言》一文于2001年9月16日刊发于柄谷行人主持的刊物《批评空间》,借“9·11思想考古”专题首次由日文翻译成英文,并由译者撰写导读《新帝国主义时代,如何想象可能的“联合”——9·11前后的柄谷行人》。
【译者导读】
新帝国主义时代,如何想象可能的“联合”——9·11前后的柄谷行人
“战争”的预言?历史的反复!
2001年9月11日傍晚,日本的法国文学研究者王寺贤太刚回到位于巴黎的寓所,便听到室友在卧室电视机前发出的惊呼,紧接着他便看到了那被全球媒体转播了无数遍的景象:两架飞机撞向双子塔楼,引发冲天的硝烟和随之而来的大楼倾覆。
这一如同好莱坞电影般的奇观场景让王寺在恍惚中产生了不真实感,但与各地的朋友联系后,王寺终于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尤其在美国的电视转播中,不少评论者把本次袭击比作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那样的大战开始。这使王寺开始回顾历史脉络,并想起了其好友,思想家柄谷行人的相关主张。“听着评论员反复提到‘kamikaze(神风)’、‘Pearl Harbor(珍珠港)’之类的词,想到现在正好是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60年的节骨眼上,我想起了柄谷行人关于历史的60年周期说,以及他关于‘战争’的预言”(《巴黎通信》)。受到王寺的这番发言所触发,柄谷在9·11发生五天后发表了针对该事件的评论文章《这并非预言》。
王寺此处提及的,是柄谷自1990年代以来开始发展的关于“历史的反复”的相关学说。柄谷提出,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既有发展演变的方面,又会基于政治经济原理而反复呈现类似的状态。这可以用下表来概括:
表1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如表中“霸权国家”一行所示,柄谷沿袭了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观点,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历史中先后存在过数个占据“中心”位置的霸权国家(荷兰、英国、美国)。当存在着这样在生产、贸易或金融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时,资本主义便呈现为(强权支配下的)“自由主义”阶段;而当中心国家势力衰退,后继者开始围绕霸权地位展开争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便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冷战结束后的1990年代往往被人们看成是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赢得全面胜利、历史走向“终结”的时代,然而在柄谷眼中,这正是美国的经济霸权渐趋式微,世界转向诸强林立的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柄谷还指出,此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绝不能理解为“自由主义”式的观念。新自由主义所崇尚的责任自负和竞争原则,毋宁说是一种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帝国主义文化【1】。
像这样,柄谷发展了既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指出每隔60年发生的经济形态变化。王寺认为这是对战争的预言,然而柄谷的意图更多是提供一种观察资本主义周期历史的思路。另外如果遵从柄谷的观点,两次事件其实具有完全不同的质。1941年的战争正处于新世界霸权确立初期,美国主导下的自由主义世界秩序(所谓“Pax Americana”)经历太平洋战争而得到巩固,而2001年的“战争”则与之相反,处于旧霸权的没落和又一次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途中。
源于左翼的无能
既往秩序的逐步瓦解令人惶恐不安,对于曾在美国军事保护伞下享有长期繁荣与和平的日本社会,情况尤其如此。世纪更替时期的日本社会陷入一种人人自危的心,伴随着神秘主义、新兴宗教的大行其道,诺查丹玛斯的末世预言成了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然而柄谷则是直面冷战结束后的新局面,在保持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解放之追求的同时,也立足当下局面,对自身所属的日本新左翼传统作出了彻底反思,在思想上进入显著不同于以往的新阶段。从后见之明的眼光看来,发生在这一“移动”途中的“9·11事件”,是柄谷思想转向(或许可称为“实践论”转向【2】)途中必将发生的一次意外遭遇。对事件的定位清晰展现了其1990年代以来形成的问题意识。
相对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导袭击的宗教极端主义无疑是与之相抗衡的反对力量,是“第三世界之‘绝望’的产物”。然而这一理解并未引发某种廉价的同情,而是导向了对反资本主义运动之失职的指认。
批判资本主义体制对人的异化与压迫,推动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自欧文、蒲鲁东和马克思的时代以来,这始终都是左翼运动理应担负的任务,然而在后冷战的现实中,主流左翼彻底丧失了关于变革的可能图景,愈发陷入后现代主义那种“一切历史观念都只不过是叙事而已”的大合唱中。这种嘲讽、冷笑的态度无力对现行体制形成抵抗,相反却是从旁支持了其延续。像这样,一切可能的对抗计划尽数遭到了瓦解。在这“历史终结”和“宏大叙事终焉”的桴鼓相应之中出现的,便是9·11这种绝望但徒劳的一击。在柄谷那里,袭击事件所唤起的绝非时代错误的团结观念,而是对左翼自身失败的反省。
上一篇:优越的反义词 优越的反义词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