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尼德兰的格特点 尼德兰的格特点和相关情节
王莽,儒生,儒家尼德兰的格特点 尼德兰的格特点和相关情节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深信人是在与时代的互动中发展变化的。王莽真正有了当皇帝的念头应该是到汉平帝子婴时期,随着频繁出现的祥瑞意象和自身官职的不断变化。王莽才逐渐感知到自己要有称帝的自信心,或者说野心。儒家思想中对理想君主的设定是德位合一,基于此王莽试图从一个孔子式有德无位的圣人,转变成儒家叙事中有德有位的圣王。
界面文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旭东在著作《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中提出了中国古代帝国持续存在的君臣关系可细分为礼仪型(非个人的仪式关系)与信-任型(个人的私人信任关系)两类。你如何看待王莽和西汉刘氏君主之间的关系?
张向荣:侯旭东老师关于西汉君臣关系的论述,于我有不小启发。《宠》一书使我意识到,对鲜活历史需要“深描”,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而不能被各种抽象的、线的叙述所框住。我在本书中也努力注意不要忽视人与人互动时的旁逸斜出,避免用有限的史料证明特定的观点。之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王莽和他的时代》,也是为了铺陈地将王莽时代各个面向都呈现出来。遗憾的是,从经学史的角度来理解古代史,可能避免不了历史的辉格解释(指忽视历史细节而进行价值判断),这也是我一直在反思的。
说回侯旭东老师的这个解释角度,我觉得王莽还是有些特殊的。在汉成帝时期,王莽作为王氏家族的外戚,任职大司马,他与汉成帝的关系应该是超出礼仪型君臣关系的。然而,王莽的接班主要得益于叔父辈的举荐与姑妈王政君(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生母)的支持,以及竞争者淳于长(汉成帝时任卫尉,属九卿之一)的落败。没有史料能够证明王莽和汉成帝之间达成信任型关系。而汉成帝对张放(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袭封富平侯)、淳于长,则是很典型的信任型关系,他们陪着皇帝微服私访,淳于长还敢调戏汉成帝的废后,张放更是在汉成帝后哭。因此,我只能说,王莽有进入信任型关系的条件,但还没来得及展开,汉成帝就去世了。
汉哀帝与王莽应当属于礼仪型关系,这个是比较明显的。汉哀帝对王莽乃至王氏家族的一些赏赐与优待,目的是换取王氏家族退出政治舞台,这已经不属于侯旭东老师所说的那几条信任型关系的标准。而汉哀帝和董贤(汉哀帝时任大司马)的关系就毋庸赘言了。至于汉平帝、孺子婴(刘婴,汉宣帝的玄孙),都是王莽的傀儡,已经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君臣关系了。侯旭东老师的这个角度,为我们理解王莽称帝后如何处理君臣关系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角度。这也解释了为何王莽被杀时,有很多年轻的官员甘愿陪他赴。说明在建新代汉的过程中,王莽为自己构建了信任型的君臣关系。
界面文化:外戚干政是西汉皇权旁落的原因之一,也是王莽得以步入政治中心的背景。你如何理解外戚与皇帝之间的关系?
张向荣:我认为是先建立王权才能有外戚和外戚政治。比如宗法封建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谈不上外戚,妻族多为诸侯的女后代。只有王的兄弟可能有篡权的威胁。其次是西汉时女的地位相对较高,存在“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对母系家族的尊崇,才造成了外戚政治能变成稳定的机制。汉武帝也有意识的提升外戚地位,意在改变官僚机制运转,提高效率。
无论说外戚政治是作为帝制的附属物,还是作为汉朝女地位的表现,还是汉朝现实政治的需要,都是有成立的可能。王权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被突破的过程。为什么随着时代发展,封建专制主义反而越行越甚,其中缘由我们现在仍然很难解释。为什么总说秦皇汉武,是因为当时突破了西汉之初政治结构对皇帝的束缚。王权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但是弊端在于如果面临皇帝突然去世,诸侯王没有能力与外戚抗衡,皇权容易旁落,汉哀帝即是。
03 谈“祥瑞”:王莽通过仪式将自己从普通臣民变成王界面文化:受天命而做天子,祭祀庙而做皇帝。王莽通过祭祀仪式、获祥瑞、明符命实现“天命转移”。你如何看待这些神圣意象?
张向荣:事实上,以祥瑞作为线索并不是我的初衷,而是在写作中不断发现这一意象,由此引起了我的兴趣。西汉时期,古代帝王传说和神圣意象普遍存在。用儒家思想中的德位合一来解释这些可能更贴切一些,我认为这也是王莽的政治行为最根本的动机。王莽通过仪式将自己从普通的臣民变成王,或圣王。
王莽的受禅,并不是简单的由汉朝禅让给了他,而是顺应天命,上天的意志就体现在这些符命上。所以,王莽在建立新朝后,首要的工作就是向全国颁符命,这是在向国民宣告新朝的建立是遵循了天意,我认为这是王莽的基本逻辑。刘秀建立东汉后,也向天下颁布了类似的东西,不过他颁布的是图谶,其逻辑和王莽是一样的。不论是仪式还是神圣意象,都是为王朝赋予神圣的努力。此后,在一些文学作品(如《隋唐演义》、《水浒传》等)特别是民间故事里,这类逻辑也不鲜见。
界面文化:你如何看待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国家仪式与政治制度体系的结合?
张向荣:就起源来说,祭祀天地、宗庙这些仪式都很古老,尤其是西周的祭祀仪式给我一些启发。儒家是基于个体、家庭乃至家族伦理而所生发出的对理想秩序的一套见解。但儒家思想不是哲学那般只讲理论,也不是纯粹的道德,而是发明了礼,并通过礼的实践,来达成伦理的实现。所以,这一系列礼仪制度在儒家看来都是很重要的,并且有利于移风易俗、构建秩序、稳定人伦关系。西汉后期,这些仪式都被纳入到儒家改制的体系之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儒家思想已经从观念层面向物质层面进行了拓展。对王莽而言,他的上位过程需要不断地突破这些仪式,来证明自己代汉的合理。
04 谈历史叙事:王莽人设包袱太重,女视角值得留意界面文化:在当代大众想象中,王莽的形象是单一的、负面的,受到帝制时代主流思想的影响。你在写作时是否有意识地在重新塑造王莽?你如何看待活在人们固有印象中的历史人物形象?
张向荣:的确,王莽的形象在古代是相对单一、负面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帝制,使得王莽必须被看作是一个需要严加防守的篡位者。不过,大众对王莽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松动的过程,尤其是近代以来,我们对王莽的认识可谓五花八门。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王莽的文献和史料较为单一,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方面,大家能阅读到的王莽的生平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对其评价则是南辕北辙。
有鉴于此,当我在书写这本书时,是有意识地不去重新塑造王莽。首先是因为文献史料的缘故,没法也没有必要为他翻案。关于王莽众说纷纭的评价,恰恰反映了大家对王莽时代可能缺少全面的认识,人物独立且分散。因此,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把王莽所处的时代,特别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祥瑞灾异等传统信仰体系以及西汉政权组织的特点等交代出来,有助于大家理解王莽出现的前因后果。在我看来,最好不要对历史人物存在一种“定论-翻案”的模式,而是尽可能地贴近他所生活的时代。
上一篇:(阳台的拼音怎么写)-阳台的拼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