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活人能用诞辰吗(活人能用夙愿这个词吗)
鲁迅,他的,自己的活人能用诞辰吗(活人能用夙愿这个词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鲁迅杂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侧耳倾听:第一次接触鲁迅的著作,应该是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讲少年闰土那一篇。对其中捕鸟、刺猹、西瓜地的描写印象很深刻,觉得很好玩,生动活泼。在小学阶段,鲁迅就被强调得很厉害了,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要把鲁迅的生平完全背下来: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总的来说,最开始还是主要通过老师课堂上讲课以及语文教材大致了解鲁迅其人以及其作品。到了中学阶段,尤其初二之后,会有意识地去找鲁迅的书来翻看,比如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不过总的来说,阅读鲁迅的作品还是很少的,一方面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的确难以吸引人,另一方面在阅读鲁迅之前就已经了解到给鲁迅作品贴的一些标签,诸如晦涩难懂之类,更加导致我不愿意去读。所以在鲁迅的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狂人日记》,一开始抱着中国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还是要读一读的心态去读。读了之后确实有被震撼到,因为“吃人”确实很吸引眼球,让人觉得震惊,不可思议,难以接受,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会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感到恐惧和愤怒,以及对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到同情,惋惜。至今仍记得最后那句话“救救孩子……”,其中的无奈,无力,悲痛等情感仍让我印象深刻。《狂人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夏之暗:我对鲁迅作品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自己对自然中的动植物本来没有太大兴趣,但这篇文章中描写的“紫红的桑椹”、“覆盆子”等等都记得很清楚,总觉得能透过文字看到小小的、鲜艳欲滴的果实。整篇文章特别有趣,读着很开心。在未来,我非常期待阅读《呐喊》和《彷徨》。因为很好奇,鲁迅为什么要“呐喊”,为什么感到“彷徨”?这两部作品都是短篇小说集,那么这两个标题和小说的内容有怎样的关系呢?另外,想读这两部作品集也是因为好奇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思想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希望了解20世纪的中国。《呐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王可:在阅读过的众多作品中,我最喜欢鲁迅的《故事新编》。鲁迅一方面借此表达了对中国思想传统的批判思考,正如他一直主张“要把一些国粹扫进垃圾堆”,另一方面,他也在其中寻找思想传统中的积极因素,由此可见此作的复杂。鲁迅努力打破了“古”“今”壁垒,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以今视古,还以古喻今。详细说来,在《奔月》一篇中,“后羿”失去了传说的神秘,而成了一个平庸与世俗化的人物。他无法满足身边人“吃香喝辣”的愿望,失去了自身的用武之地,并先后遭遇了徒弟与亲人的背叛,最终,在妻子“嫦娥”因无法忍受吃“乌鸦炸酱面”的困苦生活而奔月离开后,后羿也决定追随她而去。这一被传统正史描述为“中华脊梁”的英雄人物,在鲁迅笔下,他光辉传奇的战斗之后跟随的却是“无聊琐碎”的一生,并陷入了极其尴尬与无奈的境地中。另一方面,《故事新编》中的“陶潜”也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孔,即怒目、世俗的一面,但这却同时反映出他的“热烈”,因此他也有“活人的优点与缺点”——这恰恰是鲁迅所赞同与欣赏的。可见,鲁迅“古今杂糅”的写法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而文章穿插的大量现代语言与细节,则使“庄肃”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并存,使人物与情节充满张力。更进一步说,在我的眼中,鲁迅对近代启蒙事业具有深刻的怀疑意识。一方面,《祝福》中作为叙述者的“我”尽管是批判封建礼教的先驱者,但同样对祥林嫂的负有责任,所以启蒙者与庸俗大众间的界限不再分明,前者并不处于他所批判的社会结构之外。另一方面,饱受诟病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恰恰是被压迫着他的社会结构所不断生产出的。因此,《铸剑》既是鲁迅对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先驱与被压迫者之复仇行动的赞颂,也是他对复仇之无效的深刻怀疑。但我相信,鲁迅最终并不承认希望之必有,也不承认绝望之必然,他认为“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作为复仇主体的革命者——不管是启蒙先驱还是阿Q——要做的,就是同时抛弃希望与绝望,勇敢地承担将要发生的一切。所以当资本与帝国主义宣称它终结了一切建立在纽带之上的文明时,鲁迅却要把20世纪看作是一场远征,而作为远征主体,复数的“我”将通过战斗的方式扩大为单数的“我们”。最终,革命的20世纪会试图超越资本那纯粹否定的力量,以寻找一种无目的的友爱,与无纽带的秩序。《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小高:我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是在小学五六年级,那时爸爸买的另一本《鲁迅全集》作为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当时只觉得有些晦涩,还不太能看懂。后来我成为了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更是常常会与鲁迅的作品打交道,经历了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阅读后,我对鲁迅《呐喊》中的《药》印象最深刻。我认为,鲁迅对人物语言和细节的描写生动细致,如茶馆中人们对夏瑜的讨论不但写出了“看客”们的麻木,也从侧面描摹出了夏瑜的形象。同时,文中许多意象背后的隐喻也耐人寻味,使文本的涵义更有层次,如“华老栓夫妇”、“夏瑜”的“华”、“夏”合起来是华夏中国,“药”不仅仅指文中的人血馒头,更指医治中国的药。最后,文章整体的寓意深刻而发人深省,华老栓家通过人血馒头治病的愚昧与夏瑜坟前不知是谁放的小花,都暗示了中国仍有未来和希望。棉:我第一次接触鲁迅自然是在语文课本上,是小学还是初中已经记不清楚了。不过当时小学的新课标课外读物清单上应该是有鲁迅的《朝花夕拾》,学校里给学生发奖品的时候,比较好的奖品就是这些书。也正是通过这些书对鲁迅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进入初中后,由于年龄的增长,以及教育要求的提高,鲁迅的作品得以在课堂上进行解读。当时已经有了“鲁迅是很厉害的作家,作品值得一读”的观念,所以主动买了一些后人编选的鲁迅杂文集或者经典文集。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伤逝》,当时读起来感觉像一个爱情故事,别有一些凄清的美感,再加上正值青春期,这种体验倒也不稀奇。不过现在回过头去看,《伤逝》并不是在谈一个哀婉的故事,而是一篇自我嘲讽的苦涩记录,其中能够读出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不过,总的来说,读的最精细的还是《狂人日记》,这是一则发人深省的小说,其中的只言片语也常常被借来思考当下的许多问题。如果拉开时间跨度,从鲁迅早期的文言论文读到他后面的杂文,还是能够发现他的变化。比如越到后面,就越不侧重于精神观念的虚谈,直接论及现实问题的很多。最令人收益的是,他辛辣的笔法往往能够把隐秘的不合理之处极鲜明地摆到你眼前,叫你不得不去想,不得不反思,不能自顾自搪塞过去。即使现在各路作品并起,各种批评理论层出不穷,读一点鲁迅犹胜读十篇杂牌文章。这是他对社会历史切实的关注,以及个人笔法犀利的表达所决定的。
上一篇:存现句 存现句的特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