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阿q正传好词好句 朝花夕拾阿q正传好词好句
鲁迅,正传,自己的阿q正传好词好句 朝花夕拾阿q正传好词好句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阿q正传好词好句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阿q正传好词好句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第二届鲁迅版画大展”在南京金陵美术馆展出,观众在参观。宋宁摄\光明图片
丰子恺绘《阿Q正传》插图资料图片
《阿Q正传》手稿资料图片
张梦阳194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鉴湖学者”特聘讲座教授,研究方向为鲁迅及中国现当代文学。著有《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中国鲁迅学史》《鲁迅的故事》《阿Q——100年》等。
今年是鲁迅诞生一百四十周年,同时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阿Q正传》发表一百周年。
《阿Q正传》发表了一百年,阿Q那滑稽而可怜的苦脸在人们心中活了一百年,关于阿Q的阅读与论争也进行了一百年。由《阿Q正传》的阅读史、争论史,我以为,可以总结出五种鲁迅作品读法。
深读法
十年前我在《光明日报》“光明讲坛”上发表过一篇讲座《深读鲁迅学会思考》,在青年读者中反响很好。今天还要首先强调深读,这是因为,《阿Q正传》看似与鲁迅的其他作品不同,有些地方像通俗小说,但实际上含意最深,它最需要深读。
从作家的创作本意与知情者的本初评论出发,是作家、作品研究的正确途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阿Q典型研究主要是沿着这一途径向前进展的。
从1921年12月4日起,《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刚登到第四章时,当时主编《小说月报》并兼记者的沈雁冰(即后来成为现代文学巨匠的茅盾),就以大评论家的慧眼,洞察到刚问世四章的《阿Q正传》的伟大价值,在回答读者疑问时明确指出:
至于《晨报副刊》所登巴人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你先生以为是一部讽刺小说,实未为至论。阿Q这人,要在现代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的结晶呀!我读了这四章。忍不住想起俄国龚伽洛夫的Oblomov了!
茅盾这段对《阿Q正传》的最早评语,实质上已经包含了后来百年间《阿Q正传》研究的主要方面,切中肯綮地道出了《阿Q正传》的真义。其中所谓阿Q是“中国人品的结晶”的提法,其实与后来冯雪峰所说的阿Q是“一个集合体”“‘国民劣根’的体现者”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而对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笔下人物奥勃洛莫夫的联想,则启悟研究者发现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奥勃洛莫夫等著名人物形象属于同一质的艺术典型。“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一语,正反映了这类艺术典型的普遍特征。
《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完毕一个多月之后,直接了解鲁迅创作意图的周作人,以仲密的名义在《晨报副刊·自己的园地》专栏中发表了《阿q正传》一文,着重透露了《阿Q正传》的主旨:“阿Q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现社会里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阿Q“是一个民族的类型”。“他像神话里的‘众赐’(Pandora)一样,承受了恶梦似的四千年来的经验所造成的一切‘谱’上的规则,包含对于生命幸福名誉道德各种意见,提炼精粹,凝为个体,所以实在是一幅中国人品的‘混合照相。’”文章一并透露了阿Q的生活原型——“一个缩小的真的可爱的阿贵,虽然他至今还是健在”。
作家自己的陈述,是理解作品本意最可靠的根据。鲁迅1926年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中自己陈述《阿Q正传》创作主旨时,也说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他“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毫无疑义,“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使读者从作者“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中,感到“我们的传统思想”给国人所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正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主旨和本意。《阿Q正传》发表时的1921—1922年,“周氏兄弟”关系尚未破裂,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
然而,一般读者对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却是不易接受的。孙伏园当时想为他主编的《晨报副刊》办个“开心话”栏目,刊载与汇聚一些可笑、幽默的文字,让人们在阅读报纸时获得轻松快意。鲁迅依循“开心话”栏目的风格,将先前用于《狂人日记》《药》等作品的笔名“鲁迅”更换为“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第一章“序”的话语风格也与先前的含蓄深敛、凝练沉郁不同,加进了许多幽默和风趣。表面依照传记通例,但具体内容却完全抽空式处理,姓氏、名号、籍贯等无从确认,与传统史传的严肃“崇高”生成反讽,也与先前严峻深刻的批判大相径庭。因而鲁迅去世后,《阿Q正传》改编中加进逗人发笑的滑稽、噱头和自己的东西,使之浮浅化、庸俗化,导致对鲁迅本意的扭曲。
这不禁引我想起一桩往事。1981年5月,我到扬州参加鲁迅诞辰百年纪念大会筹备会,途经南京,当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的沙汀同志托人请我到南京代他看望一下陈白尘先生。我辗转到陈白尘先生家时,雷恪生等中央实验话剧院准备演《阿Q正传》的众多演员也在。代沙汀同志问过好后,大家就一块儿谈起来。陈白尘先生说,一位女大学生看了他改编的剧本后,说他是照抄鲁迅,没有自己的东西,这怎么能称为编剧呢?陈白尘先生接下来就说,他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才明白完全按照鲁迅本来的文本编,不加进任何逗人发笑的滑稽、噱头和自己的东西,才是最正确的编法。事实证明,陈白尘先生说得非常对。他编的电影《阿Q正传》和主演阿Q的严顺开是大家比较认可的,也符合鲁迅的本意。
其实鲁迅生前就提到,他担心人们不理解他的本意,造成种种曲解。早在1930年10月13日致王乔南的信中他就写道:“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近六年之后,在鲁迅逝世前两个多月,又有人想把《阿Q正传》搬上银幕,而鲁迅在1936年7月19日致沈西苓的信中又提出了经过十四年观察所得出的看法:“《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为无聊,不如不作也。”
由此,提醒我们要准确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就必须深读。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得到启悟,“开出反省的道路”。否则,如果只是浮浅化、庸俗化地当作滑稽小说去读,只能适得其反,扭曲鲁迅的本意。
博读法
我以为,要读懂《阿Q正传》,仅限于读这一本书和鲁迅著作是不行的。需要博览群书,从世界文学视野对《阿Q正传》进行比较与联想。当年茅盾在《阿Q正传》刚发四章时,就发现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奥勃洛莫夫等著名人物很相像,就在于他博览过众多外国文学作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