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学究是什么意思(老学究是什么意思)
湖南,苏区,董必武学究是什么意思(老学究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被湖南省以“宣传过激主义”的罪名而撤销通俗教育馆长职务后,他并没有感到泄气。
名位对他来说已不重要,还有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在等着他做。
1921年7月,他和毛泽东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登上了赴往上海的轮船,去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商量建党事宜。
的成立,是中国跨时代的一件大事。
毛泽东与何叔衡回到长沙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立即着手建立湖南党支部。随后湖南党支部改建为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何叔衡任组织委员。
湘区执行委员会机关旧址——长沙市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
何积极参与党的组织建设,他平日多以教书先生身份示人,利用自己人脉、物力到处奔走,介绍了不少优秀的青年入党。
北伐战争的局势逐渐明朗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反革命、反共的阴谋逐渐暴露出来,不断制造摩擦。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许克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这是宁汉合流的先声。
这时,何叔衡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从长沙转移到上海与谢觉哉、毛泽民等人创办党的地下印刷厂。何叔衡以他旧式文人的长相作掩护,常与同志一起到街头进行宣传鼓动工作。
在当时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一些国民党常在街头到处抓人。
由于何叔衡经常在街头做宣传工作,很快和几个同志被抓进局审讯,
到审讯何叔衡的时候,疑惑地打量起面前的这个人来:一副穷酸老书生的模样,和那些天天嚷着革命口号的青年人完全不一样,开玩笑呢?这样的人会是员?该不会抓错人了?
不过还是试探地问:“老实交代,你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国民党?”
此时的何叔衡故意卖起了关子,以旧式文人的口吻,配上摇头晃脑:“吾乃学者,岂能不知?三民主义是也,国民党五权宪法是也!”
话未说完,何叔衡又在面前背起了孔夫子的《论语》。
再也听不得面前的这个“土学究”说话,惊堂木在桌子上一拍,呵斥道:“快滚!”
何叔衡本人就这样不紧不慢、大摇大摆走出了厅。
但在随后拷问的人中,得知,刚刚放走的人竟是中共元老之一,赏格上万!
这些立即派人去追回,发现他刚走出去却早已没了踪影,只能懊恼不已。
1928年,何叔衡被党中央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
此时他已年过五十,记忆、眼力已大不如从前,但他还是觉得自己老当益壮,坚持要学通俄语,有时碰到难懂的俄语词汇他会抄读一百遍。
1930年他从莫斯科回到上海,任全国互济会的主要负责人,主要工作是救济遇难同志。
1931年秋,上海员的处境越来越不妙,他又转移进入中共苏区——瑞金。
俗话说,女儿是父亲的贴身小棉袄。临行前,女儿实山给他赶制了一件毛衣,这让何叔衡很是感动,这一分别谁也不知道何时才能见面。
他到达中共苏区时,正值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
此战暂时解了中央苏区的围困,随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会上毛泽东被推选为主席。
一苏大会选举
何叔衡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接着他又被任为中央最高法院院长等职。
何叔衡这时虽身兼数职,但办事热忱且老练,他对待下属非常爱护,从不滥发脾气而是耐心教育,这或许是跟他之前常和教育打交道有关。
在瑞金,有不少人看他孤单一人想给他说一门亲事,但都被他以老家还有一糟糠之妻在等他断然拒绝了,他还说到自己在今后的生活里,
“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
何叔衡在异乡仍牵挂着妻子,等到一个地方安定下来就写家书寄回去,两人只能借书信慰藉思念之苦。
由于丈夫参加革命,官兵经常到处搜捕何叔衡的家人,可怜这位小脚妇人,行走不便却还要经常东躲西藏。
但她知道丈夫是去干大事去了,她在家要贤明懂事,管好这个家。
她一直忠贞不渝地在家等着她的丈夫回来。
可惜的是,何叔衡的妻子等到临前,都未能盼回丈夫回家。
不久,从上海过来的一些中央领导人来到苏区,开始推行一些“左倾”的路线政策。
王明
何叔衡对于一些左倾错误十分不满,尤其是将“肃反”扩大化,他坚持向上级说明要做到认真调查,量刑准确,不可错杀无辜。
这引起了某些“左倾”领导者的不满,指责他犯了政治上的“右倾”错误,并且撤销了他全部的领导职务。
即使如此,何叔衡还是积极地发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做好党领导分配给他的工作,充分体现了他对党的忠诚。
1933年9月底,蒋介石卷土重来,吸取前几次围剿失败教训,采取了“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亲自指挥近100万军队,进攻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
然而这时,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他拒绝了毛泽东的正确建议,固执地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企图以正规战争打退国民党的进攻。
红军经过一年的苦战,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最终还是失败了。
左倾领导人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秋,在红军开始长征前,队伍里几名高龄同志都在考虑,是能够随军前行,还是会被留在根据地继续工作。
何叔衡很想跟着军队转移。
一次,何叔衡和董必武聊天谈到了这件事。
董必武当时也有50岁了,何叔衡问他:“假使红军主力移动,你是愿意留在这里,还是愿意从军去呢?”
董认真回答:“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
何叔衡认可地点了点头:“我也是这样想,因此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你有点什么准备没有呢?”
“我只准备了一双新草鞋,脚上穿的一双还有半新。”
没几天,董必武接到命令,跟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了。
而作为中共元老之一的何叔衡则被留在中央根据地,帮助苏区做动员工作。
对于中央领导的这个决定,当时大家都有几分了解,这是“左倾”错误政策打击何叔衡的必然结果。
在江西余江梅坑送别战友时,他知道长征路上条件艰苦。
当看到林伯渠行囊单薄(何叔衡与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被尊称为“苏区五老”,此前何叔衡还曾与林伯渠等一起赴莫斯科学习,两人感情深厚),他拿出女儿之前为他织的毛衣,送给林伯渠御寒。
林伯渠当时深为感动,临别写了《别梅坑》一诗: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林伯渠
未能跟随长征,何叔衡心里虽然很难过,但仍然每天和同志们一起任劳任怨的工作。
当时何叔衡将近60花甲,每天拄着拐杖晨出暮归,从不言苦,这种以身作则、尽忠职守的精神感动了很多年轻的同志。
1935年初中央苏区陷落,中央局项英决定派便衣队护送他先向闽西转移,再经过广东,香港去上海。
上一篇:蠧怎么读_牍怎么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