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学究是什么意思(老学究是什么意思)
湖南,苏区,董必武学究是什么意思(老学究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学究是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学究是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875年,中国晚清时期,正值大清朝的光绪帝登基。
此照片为登基前,光绪在其父奕譞府中骑马留影
也是在这一年,我党的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在湖南宁乡县杓子村诞生了。
何叔衡诞生那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那天也是端午节),当时在湖南偏远的农村流行着一种这样的迷信说法:男子要五不得五。意在说明逢五出生的男孩是吉祥的,将来会很有出息。
何叔衡端午节出生,在一众堂兄弟中又排行第五。他的出生使得家乡的族人感到非常惊喜,看到了希望,他们对何叔衡寄予殷切厚望。
何叔衡故居
何叔衡的父亲是个勤劳诚恳的农民,平时除了在家种地,年年还会外出务工赚些零钱补贴家用。
在何叔衡五岁时,母亲因病无药可医而去世。此后父亲再也没有续弦,家里的一切大大小小家务都由何叔衡的姐姐操劳。
常言道,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何叔衡的父亲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明辨是非。
因人多粮少,每到青黄不接之时,父亲就会严格限制家里的饭量。
何叔衡人小饭量倒一点也不少,一次他放完牛回来肚子饿,很快就把饭吃完了,但肚子依旧不饱,看着空空的饭碗他叹气:“吃饭要是能像牛吃草那样放肆地吃饱就好了!”
父亲在旁边听完这话,语重心长对他说:“你长大了像牛一样地做事,一定会吃得饱的。”
在那之后,何叔衡都一直牢记这句话,并时常激励自己。
何叔衡家里并不是很富裕,因此他从小帮家里干农活,上山割草喂猪,放牛,砍柴。
但他边务农,还是断断续续读了八年的私塾。
期间有个叫姜方谷的塾师对他的影响很深。
这位姜先生曾在外做过官,对外界颇有了解,因情耿直,对官场黑暗十分厌恶,从此回乡当了教书先生。
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经常在课堂上抨击时局,表达他对清王朝腐败的不满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怒,又经常在课上举一些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何叔衡在他的影响心中的爱国激情被开发,逐渐建立了改造旧中国的志向。
这样半农半读的生活在他26岁时有了结果,当时以“攻读为本”的父亲认为他可以去应试一番,于是何叔衡遵父命应试,当年就中了秀才。
县衙门叫他去管钱粮,但由于他深感衙门的黑暗腐败拒不赴任,其嫉恶如仇、耿直清白的品格颇为人称道。
清末实行新政后,全国办起了新式学堂。何叔衡就在家乡学堂当了几年教书先生。
在学堂,他一边教书,一边有空就阅读外界的新书。
这期间,他首先抛弃了那些封建糟粕思想,接受康梁(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想,认为这是救国之道,再到摈弃了康梁,转而拥护了截然相反走革命道路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1908年,他的妻子袁少娥刚刚完成生产,生下的又是一个女儿。此前的二个儿子已经夭折,亲友们从“传宗接代”传统思想角度出发,劝何叔衡娶一个偏房,生个儿子。
他坚决不同意,要将这个三女儿当做他实际的继承者,以实际行动反对儿子继承宗祠的封建伦理思想。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临时颁布剪辫、禁缠足等一系列政令,何叔衡听闻在家乡率先剪去了自己的辫子,不仅如此他还动员周围的男人剪辫、女人放脚。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但国人的封建思想尚未解放出来。
像何叔衡所在的家乡由于地处偏远,旧风气暂未完全开放。
为响应民国号召,何叔衡在家乡首先反对尊孔读经,提倡自然科学,但他这些先进的做法自然会遭到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经过再三考虑,何叔衡知道在家乡也呆下去了,于是他毅然辞去学校的职务,去往省城长沙。
何叔衡时年已37岁,当他要考取湖南省公立第四师范学校时,学校的主事对此很是诧异:这么大的年纪了还来求学?
何叔衡对此的回答是,我来自穷乡僻壤,那里风气未开,所以我急切盼望走出来,以求取新知。
主事颇为欣赏,对他破额录取。
次年,学校并入湖南省公立第一师范。
何叔衡在学校虽然年纪最大,但经常表现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榜样,积极参加年轻人的活动,除相貌已有明显的成熟特征,心态、举止和青年没有什么两样。
也就是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比他小17岁的毛泽东,两人因志同道合,很快结成了挚友。
毛泽东深情赞誉何叔衡的办事热忱和待人和善:“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
毛泽东
而何叔衡也更是钦佩毛泽东的勤奋好学和见解超群,常对人说“毛润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从学校毕业后,何叔衡就在长沙的楚怡学校教书,但他仍然与毛泽东等同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15年,当时的中国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披着先进民主的总统共和制外衣下,实际是军阀当政,中国走得还是原来的独裁老路子。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这无边的黑暗中苦苦摸索。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吹响了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一时被青年人奉为“偶像”。
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阵思想文化的新风,给许多的正在为救国救民进行艰苦探索的中国人带来了一丝清新的空气。
这时,何叔衡也被任为湖南省通俗教育馆馆长,接班了该馆的《湖南通俗报》。
他利用这一职位聘请谢觉哉、周世钊等人来报社任职宣传新文化,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犀利直率的文风将原本暮气沉沉的报社办得有声有色起来,发行量比以前大有提升。
1918年4月14日,经过短期的酝酿,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湖南爱国青年发起了新民学会,何叔衡是这个学会中年龄最大的会员。
五四运动爆发后,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情绪高涨。在湖南,人民开展了“驱张”运动(当时湖南为皖系军阀张敬尧所统治)。
何叔衡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以新民学会为阵地,参加了驻衡驱张请愿代表团的工作,组织和推动湖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1920年3月,何叔衡到达衡阳。在衡阳,他通过蒋先云、夏明翰等进步学生,在街头举行大规模的集会游行,充分发动、组织群众,利用舆论声讨张敬尧罪行,最终使得张敬尧狼狈离开长沙。所以毛泽东曾称赞他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蒋先云
当时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些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逐渐走上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何叔衡从衡阳回到长沙以后,就协助毛泽东在湖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的建立准备工作。在接触比较之下,从此何叔衡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再也未变。
1921年初,新民学会内部就“改造中国与世界”应该用什么主义展开激烈讨论,何叔衡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认为中国与俄国国情相似,中国应学俄国采用过激的方式方能彻底挽救中国命运。
上一篇:蠧怎么读_牍怎么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