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an韵脚字(an韵脚字二声)
近体诗,韵母,杜甫an韵脚字(an韵脚字二声)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总之,所谓“哑韵”“复韵”在前人的近体诗中不仅存在,而且不少,古体诗中亦如此。其中“哑韵”之说始于清冒春荣,他在《葚原诗说》卷一云:“押韵不宜多用哑韵,如四支、十四盐两韵中多哑字,须择而用之。”对此不以为然着也有,如清贺贻孙在他的《诗筏》中说:“前辈有禁人用哑韵者,谓押韵要官样,勿用哑韵,如四支与十四盐皆哑韵,不可用也。而不知诗家妙处,全在押韵,决不在官样,果禁哑韵,则孔子订诗当预作四韵删正,'燕婉’、'戚施’之句,必不列于《风》,而'昭假迟迟’,'式于九围’,不列于《颂》矣,可谓喷饭。”(按,“官样”即官样文章,指徒具形式的虚文滥调。)
4.僻韵 生僻字对某人是生僻字,对某些人不一定是生僻字。今之《新华字典》近万字,不少人尚且认不全,遑论《中华大字典》及《康熙字典》乎。作韵并非不可以,只是不常用而已。一些人所举“翀”为生僻字字,却非如此,“翀”常用作人名,或出现于诗中,作韵者也不乏其人,并不太生僻。
僻韵反对以生僻字入韵,生僻字本身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便捷化,大都沉睡于字典中,识得人少,明白得人也少,用得人就更少,除非无法替代或是故意炫耀否则谁会去用作韵呢?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原本不是生僻字,后来变成了生僻字,如某些简化前的繁体字,在60多岁往下的人群中恐怕也成了生僻字。。例如“乾、榦、幹”,现在都变成了“干”。才干、干练、干部,繁体字为“幹”;树干、躯干,繁体字为“榦”;平声的干净、干燥,繁体字为“乾”;而“干”字用于“天干、阑干”等。用哪个,如何用,只要分清平仄就悉听尊便了。
5.落韵(出韵) 首句用邻韵,谓之“孤雁出群格”是可以的。尾句用邻韵,谓之“孤雁入群格”;也有邻韵一进一退交替使用者,谓之“进退格”;更有所谓“辘轳格”、“葫芦格”等等,唐宋诗人皆不乏用者,只不过首句用邻韵的多些而已。况且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如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文)。路上行人欲断魂(元)。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元)。”你可称之谓“孤雁出群格”也符合首句借用邻韵的说法而不出韵。 王建的《故行宫》:“寥落故行宫(东)。宫花寂寞红(东)。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冬)。”亦可谓之“孤雁入群格”却不符合首句借用邻韵的说法而出韵。同样还有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灰),乡音无改鬓毛衰(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灰)。”中间夾个支韵,无疑更是出韵了。更有唐许圉师《咏牛应制》“逸足还同骥,奇毛自偶麟(青)。欲知花迹远,云影入天津(真)。乃下平声九青与上平声十真相押,是首句借用邻韵而不出韵的“孤雁出群格”呢,还是出韵的“孤雁入群格”呢?谁又能说得清。(其余例诗及详述,可参阅本人《近体诗四论》“不废江河万古流”之章节。)
(四) 四平头 即律诗对仗的颔颈两联四句的头两字词和结构不可相同。相同了则为“四平头”。
析评
1 这是近体诗中涉及对仗的唯一“禁忌”。此禁忌为清沈德潜提出,清纪昀附议。例诗为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高适诗中颔颈两联连用“巫峡、衡阳、青枫、白帝”四地名,故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纪昀也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是否“碍格”,是否“非律诗所宜”,我们做一简要分析。我们都知道对联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都是同类词相对,对仗非常工整。宽对只要求词基本相对,甚至句型结构基本相对即可。仍然是杜甫诗《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其中颈联的“风物”、“登临”是两个不相对的词组,但后面相连的“悲游子”、“忆侍郎”对得工稳,从而句型结构基本相对,是很宽松的对联。与之相同者还有杜甫的《铜瓶》、《观兵》等。也就是说一联之内只要句型基本相对,即便前二字不对、也是允许的,两联中首二字皆为地名怎么就成毛病了呢?如果两联不是名词而为结构词组是不是毛病更严重了?还是老杜的诗,其《出郭》:“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远烟盐井上,斜景雪峰西。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江城今夜客,还与旧乌啼。”《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诗中黑体字者皆为偏正词组。(“他乡亦鼓鼙”句,“鼓鼙”为倒韵,颠倒后“鼙”字撞韵,再证撞韵不是病。)杜诗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野老》、《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为农》、《寓目》等等。不仅杜甫如此,其他诗人律诗颔颈两联首句皆用偏正词组的诗作也不少,在这些在古代诗人眼里所谓“四平头”都不“病”。所以连用四地名“非所宜”与“碍格”之语,并不正确。
有人说四平头为“八大诗病”之一”,也有人认为四平头“这不是大毛病”,我的看法这根本就不是“病”。
综 述
1. 近体诗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根本不是“禁忌”,如“挤韵”、“撞韵”、“连韵”、“复韵”、“哑韵”、“重字”、“四平头”。把普遍存在的现象视为“禁忌”,只能说是缺乏深入研究,用想当然的思维,盲人摸象的方法去研究任何事物,必然得出的错误结论。
2.比较特殊的是四平头,它既是“常见现象”如颔颈两联头二字使用偏正词组的现象十分普遍;纯用其它类词组的又十分罕见,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几乎是孤例。
3. 近体诗中一些罕见或根本不存在的现象也不能视为“禁忌”,如“凑韵”、“倒韵”、“别韵”。这些在古人的诗词中例诗很少,或几乎找不到例子,因为都是些常识的问题,多为学养不足所致。
4.所谓出韵,古已有之,今虽少亦未绝。《广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平声共57韵,分韵如此之细,创作实践中能不相犯!即便240多年后的《平水韵》,并和为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韵母几乎减少了一半,仍嫌过细。面对唐宋近体诗出韵的作品如何自圆其说,这才有了后人对犯韵合法化设立得诸多诨名与说项。所以唐宋诗人并无出韵的概念。即使韵书出现后,防出韵意识依然淡薄。只是在开科取士,试帖诗成了考试科目,被功利挟裹后,始严格有加,并移植到绝句和律诗之中,才有人作为“禁忌”。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灭亡,现代诗人欲重归本初。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上平声十四寒韵之“难、丸”与上平声十五删韵之“闲、颜”相押。况历代韵书的编撰皆上推古音,下证今音,现在是承接传统,契合实践,合并邻韵编撰一部新韵书的时候了。
上一篇:差可告慰-差可告慰读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