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孤证不立_孤证不立是什么意思
铜镜,中国,狮子山孤证不立_孤证不立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方花凤鸟镜
接下来我们进入汉代铜镜的世界。这是一面汉代方花凤鸟镜(图7),1995年出土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徐州这个地方,在西汉时是楚王的封地。这种镜子,有学者称之为方花凤鸟镜,也有学者称为四叶凤鸟镜,四叶之外各有一只双翅展开飞翔的鸟儿。
这面铜镜来自西汉楚王陵。该陵墓总共出土了40多面铜镜,主要发现于西一侧室中,大多数为蟠螭纹镜。这座墓是怎么发现的呢?1984年,在徐州东郊狮子山西侧,发现了6个西汉早期兵马俑坑,清理出四千多个小型兵马俑。当时,徐州的考古学家王恺先生根据这个情况就开始猜想,既然有汉兵马俑坑,那附近肯定有王陵。于是,他花费6年时间,跟多家单位合作,三次找墓,动用了十多种先进仪器,在狮子山上找了个遍,但是也没找到这座王陵。运用先进技术,找不到墓怎么办?对于我们考古工作者来说,还有一种土办法,那就是走访调查,找狮子山村的村民聊天。结果在走访过程中,就有一位村民提供了线索,他说当地有一位村民老张曾经在狮子山上挖过红薯窖。王恺先生一听,就觉得这事有希望了,因为当地村民挖红薯窖,需要从地面向下挖出个窖穴,用来储藏红薯,而狮子山是一座石头山,如果是为了几个红薯窖就开山凿石,那个工程量太大了。村民老张能挖出红薯窖,说明他在那里挖的很可能是土,而不是石头,那么这些土为什么会出现在一座石头山上呢?很可能它们是古代的人工施工产物。于是,他们就去找村民老张,找到老地方,尝试一挖,果然挖出来的不是石头而是土,这下可算找到有用的线索了,考古人员把这个地方的老房子买下来,继续跟踪追击,最终发现了楚王陵的墓道。接下来就是申报发掘项目,办理考古发掘前的各种手续。在发掘过程中,大家发现这个墓道难以清理,因为里面全是长方形的塞石,把墓道塞得严严实实的。考古队员想尽办法把墓道清理干净,楚王陵显出了它的真身。虽然最后发现这个王陵已经在很久之前被盗了,但是仍有四间耳室未被盗掘,保存完好。这座墓出土了近2000件(套)文物,钱币也有十几万枚(王恺:《叩开楚王陵》)。所以,我们在欣赏楚王陵的这面铜镜时,也进一步了解了它的出土来历,这面铜镜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它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了,各位朋友能够在展厅亲眼见到此镜,是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长沙伍家岭211号西汉墓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铭文局部(《长沙发掘报告》)
长沙伍家岭211号西汉墓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
我再向大家介绍一面国博铜镜展览中的“明星展品”,这就是1951—1952年湖南长沙伍家岭211号西汉墓出土的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图8)。为什么它重要呢?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第一是纹饰构图的特殊,镜背上的一些动物纹饰打破了内、外区的界限,外区的几个瑞兽把头伸到内区来了,这种设计思路大胆而又新颖;第二是镜上铭文里有“中国大宁,子孙益昌”字样,现在与中国相关的文物都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种浓厚的中国情结的具体反映,而且这八个字的镜铭毫无疑问也道出了古今中国人的共同心声;第三是这面铜镜的工艺技术较为特殊,镜背鎏金,属于特种工艺镜。由此看来,这面鎏金“中国大宁”四神博局镜被选定为“明星展品”,的确当之无愧。
鄂城五里墩墓地4037号三国孙吴墓佛像对凤镜
还有一面铜镜的纹饰题材较为少见。1975年,湖北鄂城五里墩墓地4037号三国孙吴墓出土一面佛像对凤镜(图9)。虽然它看着有点残破,但是它的镜背有值得注意的细节。如果观众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镜钮四面各有一尊佛像。其中三尊像的坐姿是一样的,即佛教中所说的结跏趺坐,另有一尊像为侧坐,呈半跏思维状。这是一面难得一见的佛教题材的三国铜镜。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发掘现场(《狮子山楚王陵》)
铜镜研究中考古学方法的运用
这里我重点讨论一下“考古情景分析”。许永杰先生发表过一篇论文《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情境分析》,文中谈到“情境分析”这种研究方法,我国考古学界很早就已经开始运用这种方法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未能将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后来英国考古学者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情境考古学”。
我也是在学习了情境分析方法相关内容之后,觉得如果要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铜镜研究领域的话,就是要把一面孤立的铜镜发掘品,重新回归到原始的出土环境当中,再将铜镜与墓主人进行有效的关联,尽可能补齐各种信息,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到了这个程度,这项研究可能才算结束。在这次讲座的前期准备阶段,我也逐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树立文物考古研究的整体观。
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之前提到的六山“镜王”时,面对展品说明牌上简单的考古信息,应该按图索骥,寻找作为第一手材料的考古发掘简报,通过简报再去找寻墓主人的相关信息,进而找到其容貌复原等最新研究成果。总之,就是以铜镜作为切入点,由镜至墓,由墓到人,落脚点是当时人所创造的历史文化,最终实现考古学家所说“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的目标。
(本版所用镜图,凡未标注出处者均为演讲者在展厅现场拍摄)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9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