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朱尔典-竹耳典故
都督,武昌起义,总统朱尔典-竹耳典故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不过,由于孙中山当时不在国内,其与武昌起义的关系,时人颇有异辞。1911年11月10日,承袁世凯之命的谈判代表刘承恩、蔡廷干至武昌,提出和平方案,要求承认"君主立宪",与黎元洪代表汤化龙等议和。刘、蔡随之带回黎元洪致袁世凯的信函。有意思的是,袁世凯的亲信蔡廷干返回北京后,于16日专门找《泰晤士报》(The Times)在华记者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会谈,透露他所了解的革命内情。在会谈时,他们谈到孙中山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蔡廷干称:
在武昌时他曾问道孙中山在这场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人们告诉他,孙中山在起义中没有起任何作用,起义纯粹是军事行动。与蔡廷干会见的革命者以几分蔑视谈到他不过是一个革命的吹鼓手,没有参加过任何实际行动,为了保住命总是躲到一边。他们说尽管在日本受过训练的人当中有一些曾是孙中山的党人,但不能说孙中山在当前这场革命中起过任何作用。这条材料屡经学者和坊间引用转述,作为武汉革命者定位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依据。不过,其中尚有许多信息值得深思细品。其一,他们将孙中山定位为"革命的吹鼓手",强调孙中山在革命思想和舆论方面对辛亥革命的影响,缺乏亲身参与这场革命行动。"这个"革命的吹鼓手"到底是武汉革命者的原话,还是蔡廷干的概括,抑或是莫理循的理解,似乎难以厘清。其二,作为袁世凯的代表,蔡廷干显然还有探查革命内情的使命,其中之一就是了解孙中山与武昌起义及各省革命的关系,因此专门向武汉方面的革命者询问孙中山与武昌起义的关系,得到了武昌起义不是革命、孙中山并未发挥实质作用的回答。他向外人莫理循透露的"革命内情",显然对于袁世凯有利,不仅可以达到矮化孙中山的目的,而且还揭示出革命阵营内部的分歧和矛盾。其三,袁世凯一方无法回避孙中山与这场革命的关系,无论其是否在国内亲身领导民军,都必须尽可能弱化革命、孙中山的影响和作用。无论蔡廷干从武汉带回来的观感真实与否,但最重要的是需要向外国方面传播这样的信息。事实上,蔡廷干的目的达到了,莫理循很快就把他们的会谈内容向《泰晤士报》中国新闻的负责人布拉姆进行了汇报。
综合而言,蔡廷干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关系的记述,直接反映出革命的对手方最期待的答案。其实,同样的表述早在四年之前就曾出于法国驻华公使巴思德(Edmond Bapst)之口。1907年,因革命党在国内的活动影响,清以孙中山来"指称那股威胁它的力量"时,巴思德就称孙中山按照欧洲方式生活在国外,"太注意使自己远离危险,而其他人却在冒着风险"。
问题在于,重要政治人物的政治影响力,并不能仅以本尊的活动轨迹来衡量。特别是他们的言论和思想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介,实现跨越时空的渗透与传习,深刻地制约不同时空接受者的思维与行为。从各方意见来看,孙中山多年的革命思想与宣传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革命的吹鼓手"固有贬低孙中山的意味,但也有难以否认的思想鼓动作用。
况且政治尚有名与实的分别及联系,借虚名影响实事,也是政治常情。10月30日,湖北军的机关报《中华民国公报》就由查光佛假借孙中山的名义,以总统孙文之名刊发两份革命布告,既可巩固湖北革命和军的革命合法,又宣扬"各省同胞竟同声响附,殆无不认革命为现今必要之举"的影响力。这些布告还获得各类报刊及文献汇编的转载。
以孙中山之名颁发革命布告,对于湖北革命政权争取列强的中立产生了重要作用。据田桐称,武昌起义后各国驻汉口领事起初对革命政权颇为敌视,以"义和团"视之,德国领事甚至主张向武昌民军开炮,此事为法国领事罗氏(Ulysse-Raphael Reau)所阻。因罗氏与孙中山熟识,"适刘仲文草一布告,署临时大总统孙文之名",罗氏在会议上声称"武昌布告,临时大总统为孙文。孙文,我之老友也。其人所言,主张共和政体,甚有规模,安可以义和团目之?"各国驻汉口领事团遂严守中立,并颁布中立文告。
由于各地信息传递不畅,各方所掌握的孙中山、各省军、革命内情自然有许多不尽不实之处,而且在政权形式选择与权力角逐之中也着重偏向己方的政治利益。
11月1日,日本《中央公论》第11号上发表西本愿寺中国布教僧水野梅晓的《孙逸仙在长江一带的声望》一文,称在过去三年间,游历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时,有一位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新军军官称:"长江一带,民族主义思想风起云涌,他们都崇仰孙逸仙,并愿在他手下为达成汉民族的独立而奋斗。"而湖北政界中热衷于地方自治的少壮派政治家认为"真正能够救清国,为汉人谋幸福的,说实在话只有孙逸仙其人","湖北的政界,把孙逸仙几乎当作神来尊敬"。最后总结称:"我旅行长江一带,发现学界、军界、政界,而至于贩夫走卒,都具有革命思想,尊敬孙逸仙如神如救星是事实。由于我不认识孙逸仙,所以就不敢论其人物,但我相信,孙逸仙这种声望、受尊敬,绝非来自策略,而当是孙逸仙的天爵和天位。"这类言论显然是以革命同道中人宣扬孙中山在长江一带的政治影响。
11月17日,即蔡廷干向莫理循透露革命情形的次日,湖北《中西日报》居然刊出一份湖北共进会鄂部总会志愿书,称:"谨祈本会参谋长宋教仁保送,本会总理刘公承认,本部特派员谭人凤申报军大总统孙中山注册。"有学者指出,这应是当时湖北人杜撰此前共进会的志愿书。此说应无误,但应注意的是刊发这个志愿书的湖北革命界人士,认可孙中山为"军大总统"。因此,"革命的吹鼓手"之称难以呈现孙中山在湖北革命运动中的实际政治形态。
同日,有人在《申报》上发表评论,品评与革命有关的人物,其中称黎元洪为"一介武夫,素不口谈革命",但于此次起义能够"措置裕如,孤守武汉半月有余,以为革命军之基础",对于革命的"建树之功,实非鲜尠"。至于孙中山,则称:
孙文,数十年来专心一志,以谋中国之革命。其始之也,人人无此观念,而于彼独先其继之也。屡仆屡起,人人无此坚忍,而于彼独不屈。其现在也,人人不料有此伟大之结果,而彼尚奔走于海外,以为国是之前途计。不急急于归国,以就浅近之荣誉。以革命言,彼固有首创之大功也。首创革命之大功,延续了此前章士钊编译《孙逸仙》一书时称誉孙中山为"革命初祖"的思路。《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较早转向革命方的报纸,早在10月23日便以《孙逸仙之言》为题,刊出其1905年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关于"民族主义"及"共和"的演说辞,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除了假借其名义、旧文新刊等形式外,孙中山在获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也积极向外国争取支持,宣传中国革命的原则和未来执政计划。他在离美赴欧之前,曾发表一通"对外宣言",后经由旧金山的革命党人邮寄给列强驻华代表。孙中山以其名义向他们保证革命将承认此前条约中确定的外债,希望他们晓谕在华的国民,"革命将采取一切措施保护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违令者将受到军事法庭的制裁",还呼吁各国支持中国革命,"对真正扶助民国的国家,将给予种种优惠和荣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