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城镇建设期刊)-城镇建设期刊是假的
小城镇,人口,我国(城镇建设期刊)-城镇建设期刊是假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图5 2017年我国分区域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差异对比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图6 2017年我国四大城市群内处于小城镇的企业数量对比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第六,“增长型”小城镇与“收缩型”小城镇并存。2007年至2017年,不论是人口规模变化还是企业数量变化,四大区域内均同时存在“增长型”小城镇与“收缩型”的小城镇。企业数量增长较多的小城镇主要集中分布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的发展核心区内。人口规模增长较大的小城镇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关中平原、华北平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同时期内,人口减少率排名前200位的小城镇(排名越靠前,减少率越大)中,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企业个数减少率的排名情况相似。一定程度上说明,收缩趋势突出的小城镇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受自然条件约束、产业基础薄弱、就业环境不理想等问题的影响,其对人口、投资吸引力不足(见图7、图8)。
图7 2007—2017年人口减少变化率位于前200位的小城镇区域分布对比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图8 2007—2017年企业减少变化率位于前200位的小城镇区域分布对比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第七,区域演变趋势具有差异。对东部地区而言,人口增长型小城镇的增长幅度大于人口收缩型小城镇的减少幅度,所以总体上小城镇人口表现为增长。而中、西、东北部地区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且以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最为突出。企业数量方面,我国小城镇总体呈现了企业减少趋势。这可能是发展滞后地区企业流失,以及发达地区企业规模化发展、淘汰落后企业所产生的综合作用结果(见图9)。
图9 2007—2017年四大区域小城镇人口、企业变化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3 “新格局”下小城镇发展转型重构
3.1 “新格局”下小城镇的发展动力分析
“新格局”下小城镇的发展动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策是保障,小城镇应该自上而下地创造有利的人口、投资、产业流动的政策环境[6]。第二,经济是核心驱动力,小城镇应该靠经济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强发展动力,同时增加就业机会。第三,社会驱动力是潜在动力,即优质医疗、教育等对吸引人口的流入具有显著正影响,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流动网络有助于降低流动成本,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流动人口越多,越有利于同一个方向上的人口流动[6]。第四,空间驱动力是支撑基础[6],交通等基础设施能够缩短时空距离,从而使人口、产业聚集方向不再局限于相邻的经济发达地区,而是流向较远的城镇(见图10)。
图10 “新格局”下增强小城镇发展动力分析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2 小城镇应优化要素配置
第一,保障小城镇实现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各类要素优化配置,建立起一套支持城乡土地流转、产业融合发展、人口合理迁移、资金有效运转的“人—业—地—房—钱—生—环”环环相联的良循环发展机制[7-8]。第二,从“人、业、地、房、钱、生、环”7个核心要素出发,通过城市产业发展和农村农业现代化,促进从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的人口流动,保障就业;通过人口流动实现土地整理,依托土地综合整治(拆旧和复垦)、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建新)产生节余建设用地指标,进而将产生的指标进行交易,为城镇产业和已转移人口提供发展空间,并将收益返还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共同发展和富裕[7-8](见图11)。
图11 “人、业、地、房、钱、生、环”七大核心要素及相关要素联动关系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3 发挥小城镇“城之尾、乡之首”作用,城镇联动、镇乡融合发展
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由乡向城转变的过渡社区兼具城市与农村的特点。空间上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并在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城镇通常是当地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服务中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三农”发展的主要载体,可以促进农村地区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我国小城镇特殊的区位使其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长期处于改革发展前沿,在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率先实现创新突破,有利于加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3.4 围绕“点、圈、群、轴、带”进行空间重构
“点”指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圈”指大都市圈;“群”指城市群,即在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由若干个大、中、小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镇集聚而成的城镇群体;“轴”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水运、海运几种交通运输线路,沟通城市间联系和促进城镇发展;“带”指沿着交通轴线发展工业和城镇的地带,以及由“点”“群”进一步发展形成的城镇密集分布的城镇带。
围绕“点、圈、群、轴、带”进行空间重构的思路,按照交通原则,发展壮大基层小城镇,形成联系密切的城镇体系。具体而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为世界级的大都市连绵区,形成东部城镇联动的多中心网络化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培育环渤海、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长极,形成多中心城镇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6,9-10] 。进一步释放山东半岛城市群、沈大都市圈、海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都市圈等区域增长极的发展活力[9-10],积极带动周边小城镇发展。
继续优化沿海轴带发展,并加速沿江轴带建设,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地区[10-11]。在此基础上,依托重要交通干线,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引导优质生产要素高效、有序地流动,支撑主要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擎动作用,培育新一批国家级重点开发轴线,立足一小时交通圈发展新型小城镇。西部地区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为核心,重点发展城关镇和中心镇,以增长极核形式发展。
参考文献:略。作者简介:
冯长春,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版权声明: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21年11月刊,版权为《小城镇建设》编辑部所有。本文有改动。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2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章编号:1009-1483(2021)11-0005-07
文献标识码:C
来源:小城镇建设杂志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一米阳光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