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城镇建设期刊)-城镇建设期刊是假的
小城镇,人口,我国(城镇建设期刊)-城镇建设期刊是假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城镇建设期刊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城镇建设期刊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转载自小城镇建设杂志(xczjszz)。
作者简介:
冯长春,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编者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小城镇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对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产生了不同的发展变化,具备诸多发展特征。而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小城镇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本刊特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冯长春教授撰文,回顾小城镇发展历程,分析小城镇发展特征与困境,并为“新格局”下小城镇发展转型重构提供思路。
基金项目:英国研究与创新项目(UKRI)全球挑战(GCRF)研究基金(编号:ES/P011055/1)。
1 我国小城镇发展变化
据统计,2019年我国建制镇共计21013个,比1978年增加了19811个。建国以来,我国小城镇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949—1978年,小城镇处于缓慢波动发展和停滞阶段。1954年我国建制镇有5400个,城镇人口13073万,占总人口比重的19.7%;到1979年建制镇比1954年减少了大半。
1979—1983年,小城镇处于调整结构和恢复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突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乡镇企业发展较快,1983年其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2倍左右。同时,根据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一是,将县城和建制镇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好,促进其发展;二是,对一些乡镇企业发展好、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乡镇,增设为小城镇;三是,一些条件好、发展快的村镇也可以升级为小城镇。这一阶段伴随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建制镇数量增长到2968个,呈现恢复发展态势。
1984—2002年,小城镇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全国各省市增设了较多的建制镇。到2002年底,我国建制镇达到20601个。同时,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配套体制机制也得到完善。1995年,国务院体委办会同11个部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体改农〔1995〕49号),围绕机构、管理职能、公共财政、基础设施投融资、城镇发展规划、户籍制度和城镇建设用地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十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发展小城镇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且不再走均衡发展模式[3-4]。
2003—2020年,小城镇发展处于协调优化阶段。因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在经历了上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后,小城镇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在区域层面开始显现,小城镇内部逐渐面临配套设施建设不足或过度、产业选择不当、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战。2000年至2009年,我国建制镇建成区的户籍人口仅增长了0.15亿人。2002年至2008年,建制镇数量甚至有一定减少。部分临近中心城市的小城镇甚至通过行政建制调整,直接成为了市辖区的一部分。之后,小城镇发展开始注重功能提升,形成更多元的发展路径,并伴随着第三产业逐渐兴起。与2012年相比,2015年我国小城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为4.66%,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仅为1.51%(见图1)。
图1 2000—2019年我国建制镇数量与城镇化率变化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1-2]及国家统计局数据绘制。
注:此图中建制镇数量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公开数据,但1980年、1982年的相关数据缺失;其中,1980年建制镇数量其他信息来源亦未查得,故未引出;1982年的建制镇数量,根据参考文献[2]中《1978年后中国小城镇数量与规模变化研究》一文整理的相关数据进行补充。
2020年以后,我国小城镇发展迎来转型提质阶段。在新发展格局下,小城镇亟需转型提质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城乡区域经济循环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新发展格局将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小城镇衔接城乡的关键作用不断凸显。在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进程中 ,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指导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促进其与服务“三农”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联动,聚焦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小城镇发展特征与困境
第一,我国小城镇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的特征。根据1996年全国第一次小城镇抽样调查数据,县城关镇人口5~10万人的占31.9%,3~5万人的占30.6%。非城关镇人口1万人以下的占65.76%,1~3万人的占28.79%,5万人以上的仅占6%。根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8(乡镇卷)》的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规模不足5万人的镇数量仍占镇总数量的70%以上,超过一半的镇常住人口规模不足3万人。
第二,小城镇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有待增强。1990年至201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26.41%上升到59.58%,全国城镇总人口规模增长了约5.29亿人。同时期内,我国城市数量增长了200多个,建制镇数量增长了9000多个,但大多数建制镇的人口规模增长幅度不大,28年间建制镇建成区平均户籍人口规模仅由6039.1人增长为8797.8人,建制镇建成区人口规模增长约1亿人(见图2)。
图2 1990—2018年我国建制镇建成区户籍人口与平均人口规模变化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第三,小城镇空间分布差异大。小城镇分布整体呈现“西北疏、东南密”的分布格局,其中高度密集分布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三角地区(见图3)。
图3 2017年我国小城镇空间分布核密度图
资料来源:作者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19)1823号)绘制。
第四,小城镇空间格局与城镇化战略格局吻合。从小城镇的人口和企业密集度来看,小城镇的空间分布与我国“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吻合。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集聚了较多人口规模较大的小城镇。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关中地区小城镇企业集聚度高(见图4)。
图4 2017年我国小城镇企业分布核密度图
资料来源:作者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19)1823号)绘制。
第五,存在区域差异,仍具有一定发展不均衡特征。结合《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的相关数据来看,2017年,东部地区建制镇的常住人口密度约为451人/平方公里,中部地区建制镇的常住人口密度约为329人/平方公里。而地域广袤的西部地区,建制镇常住人口密度仅为79人/平方公里,甚至还略低于东北地区(见图5)。从城市群尺度看,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为主的四大增长极。2017年,四个城市群内建制镇的常住人口规模总和便超过了2亿人。此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小城镇不论在企业个数、工业企业个数、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均表现出较突出的发展优势(见图6)。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